孩子爱自娇撒娇怎么办

10/12/02 13:23:05 标签:育儿知识

孩子爱自娇撒娇怎么办 2~4岁的孩子爱自娇或撒娇,女孩较明显。其表现是哼哼叽叽、哭哭啼啼。抱手缠腿、说话故意吐词不清,提出要求家长答应慢一点则大哭大闹,有时还得让家长抱着。造成孩子自娇撒娇的原因是家长和周围的人比较宠爱,父母夸奖、疼爱、娇惯过多,孩子为了获得更多的爱抚,有事没事都爱哭,久而久之形成了爱撒娇哭闹的习惯。俗话说;“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因此要改变孩子自娇撒娇的习惯,家长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撒娇哭闹要理智,先弄清原因。如果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家长不能迁就,给他个冷处理。待他不撒娇哭闹时,再对他进行批评指正:“好孩子是不应该撒娇哭闹的,父母不喜欢爱哭闹的孩子,撒娇哭闹是没有用的。”这样就可逐渐打消孩子从撒娇哭闹中得到好处的念头。如果孩子一觉醒来,一眼没有看见妈妈,便撒娇地大哭起来,家长 来后他还哭,这时家长就需要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咱们看看花盆里有没有蝴蝶,小燕子飞来了吗”等以分散孩子撒娇哭闹的注意力。家长还可以把孩子撒娇的行为编到故事里,讲给孩子听,并告诉他这种现象是不对的。还可以从正面教育孩子,从小要勇敢,要不怕苦,不怕痛,要坚强。 造成小孩爱哭的原因很多,有时是因为身体不适,有时是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一般情况是小孩生病后往往变得脾气大了,爱哭了,或是家里来了长辈: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小孩有了“仗势”,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容易变得娇气,爱哭。在正常情况下,有的小孩爱哭,常常是用哭声作手段引起父母注意,达到某种目的。或许,他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要求,急了就哭,以哭“说”事。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养成爽快地提出自己的请求,或对家长的要求表示自己态度的习惯,在他们不痛快时就哭。有的父母只注意就事论事,问清哭的原因。加以解决就完了。他们常忽略了教育孩子应该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教育孩子懂得爱哭不是好孩子。由于家长一次次的忽略,一次次地在孩子哭了之后满足他的愿望,有的孩子就渐渐地形成了爱哭的习惯。    孩子爱哭和感情脆弱也有关系。由于幼儿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情绪上往往易表现为爱冲动和不稳定性。因为一点委屈或不满就大哭大闹,或者本来正在哭着却又破啼为笑。一般的孩子都会表现出感情脆弱的一面,尤其是在受到伤害时都会哭。有的孩子对诸如疼痛,惊奇,快乐,恐惧等刺激的反应就更为强烈,对周围的事物尤其敏感。别的孩子不在乎的一些小事,也会使他们感受到刺激而异常激动。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造成孩子比较脆弱,遗传因素和周围环境是两个重要的原因。在感情脆弱,敏感的孩子中,约有10%是天生的,另外一些则是后天原因造成的。有些父母感情就比较脆弱,易激动,往往传给孩子。还有一些孩子自小比较自卑,遇到一点事就觉得受到伤害,心理承受不住。一般说来,感情敏感脆弱只是孩子个性的一方面,作为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有意识地锻炼孩子。    对待爱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好呢?    每当孩子哭泣时,父母首先应弄清楚是怎么哭的,是真哭还是假哭,是大哭大闹,还是一般的小哭小闹,哭的原因是什么?确定后就可采取措施使其停止哭泣。有一点家长要明确,不能一哭就抱。如果你清楚你的孩子很爱哭,也确认在没有发生什么危险情况下,孩子遇到点事就大哭不止,你可以说一句“没关系”继续干自己的事,或者一开始就不理他。孩子哭往往是向大人“求援”,见你不理他,哭一会儿,便也觉得没有意思,自己就会平静下来。如果你很专注地干自己的事,就会给他一个暗示“你的事并不严重”。他也许会走过来看看你正在干什么,或者对你说点什么。总之,这样就使他那种强烈的情绪变得平缓些。孩子安静下来了,你再讲什么也就容易听进去了。    如果你一开始就大呼小叫地表示“同情”,孩子会以为自己真的遇到什么严重的事了,老的一套又开始了。所以,不要一哭就 “哄”,那只能加重孩子爱哭的习惯。    爱哭的孩子,往往是遇到事不知该怎么办,以“哭”声告急。作为家长应常给孩子讲些处理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比如:“你想干什么吗?先问问大人行不行,”“你想用别人的东西,要和人家打招呼,不能上来就抢”“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才是好孩子”。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孩子在干什么的时候,会跑过去问你:“我想要骑车行吗?”“我可以出去玩一会吗?”养成这种商量的口气和别人讲话,孩子的心情要平静得多。如果你的孩子非要拿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并且泪汪汪地又向你求援时,你可以提醒他,“妈妈平时怎么给你讲的?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一般的孩子受到这种暗示,会收住要涌出的眼泪,走过去和小朋友商量。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他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    家长要引导孩子有什么事要说清楚,告诉孩子只有说话,大人才明白,甚至可以告诉他如果只哭不说话,大人就不理睬。当然,最好是家长多和孩子说话,看看孩子有什么要求,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孩子渐渐地用语言表达请求与愿望。如果孩子明白了道理之后,有时还会出现爱哭的现象,最好用鼓励的方法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好哭了”。    虽然在周岁前,哭是孩子的一种需要,但孩子长大了,仍然爱哭哭啼啼,无疑是懦弱的表现。哭闹是由于父母的溺爱迁就所形成的一种不良习惯,是孩子用来“要挟”父母的一种武器。因此,防止孩子哭闹的主要方法是,注意早期优良行为的培养,正确运用德育的一般原则,切忌溺爱、娇惯、迁就。    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看画书、看电视、电影等特点,经常对孩子进行教育,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引导儿童学习摹仿他们心目中的主人公,培养孩子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约束自己情感和欲望的能力。    只要作父母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的哭声就会逐步减少。 孩子的问题,原因在大人,好哭,胆小,不吃饭,容易生病,这是孩子经常发生的情况,也是孩子的特点,孩子象一棵鲜花,需要大人精心呵护,耐心教导,细心培育,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要培养孩子并不容易,要按自己的愿望养成孩子更不容易,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大人是引路人,能把她引向正常的方向,就很不差了。好哭并不都是孩子的错,即使是孩子错,也可以采取说服,引导或不理的态度,大可不必动气和对抗。胆小要在生活中克服,不要采取恐吓,压制,打骂的方法,要培养孩子大胆,勇敢,不怕,合群的性格。不吃饭不要担心,3岁孩子可以自己吃,大人准备好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饭菜,让孩子自己吃,吃多吃少不要干涉太多,有他自己作主,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容易生病是最难克服的时,平时要注意护理,营养,及时看病,可以用核酪,维生素C增强抵抗力。利用闲暇之时多和幼儿交流沟通,给她讲去幼儿园的快乐。休息日多带幼儿去书店看书,大大增加她对求知的兴趣。把握幼儿的兴趣之后,从正面积极引导,如:告诉孩子,幼儿园就是学知识学本领,能带给人快乐的地方。另外,要多发现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的兴趣,作为家长一定要大力支持,千万不能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如: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就多培养她对画画的兴趣,无论孩子画的怎样,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内心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真正喜欢上画画,或是能借画画的乐趣,来抵消对上幼儿园的哭闹情况。家长还可以给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多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在生活中给孩子无比的关爱,给其创造一种充满爱的生活空间,让其无忧无虑地度过快乐的幼儿园时光。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有各种原因,你应该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看看是孩子胆小还是不适应,或者有别的其他原因。一般孩子都不愿意去幼儿园的,不过过一段习惯了就好了,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在家里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或者祖父母惯出来的毛病,他当然会不适应这种集体生活;但是如果跟孩子们融于一体了就会愿意去了,还有许多问题是应该及时跟老师沟通,查出原因,及时纠正。 从您孩子的情况来看,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很可能与在幼儿园中的不愉快的经历有关,如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方法等,从而对上幼儿园产生一种紧张恐惧感。要改变这种现状,简单地劝说、鼓励往往是不能奏效的,而采取强行让孩子上幼儿园的方法更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正确的方法是积极引导。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您参考:一是消除以往对幼儿园的不良印象。家长应向幼儿园教师说明孩子的情况,让孩子一入园就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小朋友的友爱,就能对园中的活动感兴趣,从而乐意上幼儿园;二是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如让孩子在幼儿园外观看园中的孩子玩耍,给孩子讲幼儿园中有趣的活动,但并不要求孩子去幼儿园,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可能会有入园的要求。 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他对父母,特别是母亲有一种很深的依恋感。在父母身边孩子就有一种安全感,一旦离开父母,便会焦虑不安、哭闹不停。又由于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对孩子具有一定的约束,孩子会感到处处受限制,所以很容易产生不原到托儿所、幼儿园去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也是大多数父母最担心的;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心理需求,离开父母、爷爷、奶奶等熟悉的人,前往幼儿园,是对幼儿心理的一次巨大挑战,他会用他所能利用的一切手段来对抗成人这种“不理解幼儿心理的安排”,从而达到满足他安全心理需求的目的。如果他取得了对抗的胜利,他的对抗就会进一步升级,甚至演变成家庭霸王、社会懦夫的角色;社交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的心理路程就是这样的。 因此,你们从前的做法有些非常欠妥的地方。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狠”下心来,及早“逼”他适应学校、幼儿园的生活,除此之外,别无良策。另外,孩子情绪的发展与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孩子是不能打的,暴力的教育会使孩子产生暴利的倾向,所以,孩子的爸爸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幼儿爱哭,和她自身的性格有关。但她毕竟是孩子,无论怎么样,家长都不能动手打孩子。虽然孩子还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记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以后的生活态度,使其失去创作及想象空间,过早扼杀了幼儿对幸福的体会。严重者可导致幼儿长大后,叛逆心增强、思想上对某些问题的认知有一定的阴影。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