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同样适合于孩子

10/12/04 14:24:21 标签:需求层次 社交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
     2. 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

     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马斯洛的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到成人世界,其实孩子的世界也同样可以用需求层次论来理解。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他总是喜欢对抗大人,总是喜欢不分场合地嚎啕大哭,甚至躺在地上打滚,陌生人总是定论这个孩子太不懂事了,怎么能这样,实际上孩子也并不想这样,在他(她)对抗和哭闹的背后是他的需求没被满足。孩子最基本的需求是吃饱,食物种类丰富,至于穿戴,小小孩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不冷就行了。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孩子的最基本的需求已经不存在不能满足的说法了,都是过剩满足,吃饱穿暖,居住安全都是不成问题的。按着马斯洛的理论,当下一级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主动追求上一级的需求,所以孩子们有追求社交的需要,孩子需要归属感,需要朋友和友爱,孩子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还要通过与小朋友的玩耍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但是现实中,大人们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大人们希望孩子吃得越多越好,不停地变换花样和种类,结果孩子还是没多大胃口,大人们沮丧抱怨,甚至强迫孩子吃。孩子的基本需求满足了,食物的诱惑力自然而然减淡,对孩子来说再美味的食物都没有太大的驱动力。现在的孩子不像几十年前的孩子,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村子里来个卖瓜果的,总是有好多孩子因为父母不买而躺在卖瓜果的车边打滚大哭,现在的孩子出门到处是卖吃的东西的,根本连看都不想看。基本需求满足与未满足是多大的差别。

      强迫孩子吃的确是大人的一番好意,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孩子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样的结果是孩子渴望尊重的需要被强行破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交朋友,可是正玩得尽兴,大人们却因为规律的吃饭时间或睡眠时间到了,硬是打断孩子的玩兴,强拉着孩子回家。结果孩子的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被强制压下,孩子没有办法只好哭闹或者对抗,故意破坏东西以宣泄自己不被尊重的怒气。

      我是一个专职妈妈,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孩子,我做得并不太好,在育儿上偶尔也会犯错误,但是我尽量做到尊重孩子,尽量让孩子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所以我的孩子很少会大哭大闹,很多事情都是讲道理就能明白,和父母之间的对抗很少。我也看过太多的孩子都因为未被尊重或者玩耍被强行中断而打滚哭闹,大人们看到孩子如此更是火气十足,偶尔打孩子也常见到,孩子愤怒也会还手打大人,结果是孩子的暴力倾向慢慢养成……

      大人们要蹲下身来,尊重孩子,倾听孩子,让孩子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带给你的只能是省心和惊喜!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