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孩子究竟为什么喜欢打妈妈?
孩子的打人行为,当然不能一概归为暴力倾向,
我觉得,首先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区别看待。
1、“打人”是一种身体上的支配能力,宝宝很骄傲。
我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孩子不管高兴还是生气,都会莫名其妙地喜欢打人。
这项动作,是从宝宝发觉自己的身体能力开始的。
比如孩子到了7、8个月大的时候,
可能某一天,他无意中抬起了胳膊或者拳头,
然后不小心落到了什么物品上,或者,是妈妈的脸上头上身上,
啪~~很有力度,很有快感,而且,妈妈可能会尖叫一下。
宝宝体会到了一种乐趣,他看见你喊疼,他还会哈哈大笑。
于是,他学会了“打”的能力,也意识到了“打”的威力!
所以,他很骄傲,频繁使用这项技能,以“打”为荣。
甚至有时候,你发现,孩子是故意招惹你试探你,看看你会怎么样。
2、“打人”是一种情感表达,他不懂得打人与伤害之间的关系。
等孩子到了一、两岁,
因为他的语言能力有限,很多情感,他不知道怎样表达,
干脆就用肢体行为来代替。
比如我们知道孩子高兴的时候,就会“活蹦乱跳”,
同理,他也有可能通过“乱打乱摔”的行为,来表达高兴的情绪。
除了高兴的情绪,“打人”更多的还是反应生气的情绪,
这好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吧,谁不高兴了可能都想发泄一下。
下文会说到必须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合理释放情绪,培养情商。
3、溺爱导致了孩子自私霸道脾气大,“小暴君”就是这样炼成的!
前面两点,是说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孩子最初的“打人”行为,
同时,更要正确地处理。
如果只是溺爱,一味地纵容,家长们必然将会“自食恶果”!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娇生惯养,
他需要什么,必须马上满足,否则大发脾气,
从小养成了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的不良性格。
4、孩子施暴的对象,为什么是最亲的妈妈?
调查一下,有多少“小暴君”对着爸爸发飚的?
估计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把目标锁定在妈妈身上,
越亲的人越放肆,而且妈妈一般都“好欺负”。
孩子打妈妈,到底应该怎么办?
1、从0岁开始就要制止打人行为。
当宝宝第一次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就要制止,
有些妈妈说,孩子还小,不用太认真了,让他发泄发泄不必在意。
非也非也,等到你觉得他长大了、懂事了的时候,
他已经养成了打人的“习惯”!
这个观点我提过很多次,讲道理从0岁开始,培养习惯从0岁开始。
2、坚持原则,斩钉截铁,该严格的时候绝不能妥协。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说到底,不都是家长惯出来的吗?
孩子一哭一闹,就心软了,就屈服了,就投降了,慢慢变成百依百顺了。
(上文中的三个实例,妈妈最后都在孩子的哭闹和暴力中妥协。)
孩子都是小人精,他很快就掌握了要挟大人的“法宝”,
知道怎样可以“摆布”大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要求。
等到家长被耍的团团转甚至被暴力虐待,想要治治孩子,为时已晚。
所以,绝不能过分地宠爱,不能纵容孩子打人,
该严格的时候就要斩钉截铁地严格,否则会害了孩子也害了家长。
3、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打人。
等孩子心情平静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好好交流,道理必须清楚。
比如,通过童话故事,通过绘本,通过角色游戏,
还有以牙还牙,让孩子感受一下被人打、被揪头发、被掐肉的疼痛。
当然,道理不是仅仅靠一张嘴,去“讲”的,
我在《怎样讲道理:制服任性小霸王》一文中介绍了很多技巧和实例,
这里不再重复了。
4、除了说“不能”,我们还要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
“不能打人!”这是原则,没错儿,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
“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孩子总是听到大人的否定和拒绝,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的,
而且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你越不让这样他越要这样。
可以做什么呢?继续往下看。
5、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并合理地释放情绪。
是的,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我们要将心比心,首先认可和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孩子去无所顾忌地发泄情绪。
孩子太小,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发泄方式是错误的,
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地引导他,安全地合理地释放情绪。
比如,
(1)可以倾诉,把内心的不满用语言表达出来,跟妈妈说说;
(2)可以转移注意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画画或者打球;
(3)可以哭,但是是安静地哭,正常的宣泄,而不是无理取闹;
……
现在都在强调“情商教育”,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就是一门必修课。
6、家长以身作则,同时谨防其它渠道的不良影响。
孩子的暴力和攻击行为,很有可能是模仿而来。
所以,我们大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还有,电视上或者公共场合,如果孩子看到了一些暴力场面,
也要及时给孩子解释,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结束语】
爱孩子,爱到“被打”的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