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专家对父母“逼”孩子发挥潜力的利弊解答

11/04/02 13:07:03 标签:

专家对父母“逼”孩子发挥潜力的利弊解答(2011-04-01 09:45:57)

真妮:

您好!我生活在美国,我想就push(推)孩子进步这个问题听听您的想法。现在我周围的中国人父母,还是尽全力在推。有一个例子:我朋友的男孩子大概7岁多,游泳学的不错,就是不敢跳水。妈妈强迫了几次都不行,就说:"你再不敢,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游完泳后去吃饭,告诉服务生禁止她儿子进门,直到儿子同意再回去试。这样严厉逼迫下,儿子终于敢跳了,当他成功跳下水后,开心极了。妈妈觉得自己非常正确:不这么逼迫他,他几时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呢?我认为这样“逼“是有害的,但她以儿子的开心反应来反驳我,认为孩子是会感激她的。她的观点是:人哪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呢?将来怎能干成大事?我不这么逼他一把,他跃不过去这个坎,怎么体会的到成功的喜悦呢?她说的很有道理,但我总觉得不对头。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钢琴上社交上。比如逼迫害羞的孩子打招呼。所有的儿童心理学书都指出这样是有害的,我看了您最新的<美国初中对家长们的要求>,文中提到校长"对于父母,她一再强调的是孩子有不同的生长节奏"...,我是觉得父母不应该拔苗助长的,但也亲眼见到了拔苗的好处. 孩子在抵抗无效,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威胁后,的确也体会到了努力后的成就感和喜悦。难道这只是表面上的喜悦,而把委屈和愤怒转移了?这样从长远来看,倒底好不好?而且,也听到过有很多已经成人的孩子在抱怨父母,"当初你怎么不下狠心推我谈琴/打球/画画...现在我什么都不会!"当初父母的确是下不了"弹不过去就不让上厕所"这样的狠心的,现在竟然落这种埋怨。

很困惑。谢谢指教。

晨星

 

 

晨星的信是一月下旬写过我的,她的问题我也没想得透彻,前几天就这个问题向在加拿大做儿童咨询工作的网友Helen咨询,她从专业角度给出了很详细的解答。

——真妮注

 

晨星:

    你在信中说: “孩子在抵抗无效,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威胁后,的确也体会到了努力后的成就感和喜悦。难道这只是表面上的喜悦,而把委屈和愤怒转移了?”——你自己已经很明白了,就是这个道理啊!只是这个“努力”,并不是由孩子的“自我”来完成的,所以成功的喜悦也是不完全的,但所同时带来的委屈和愤怒却没有办法转移到别处去的,它们会一直存在,直到把它解决掉。

 

什么是成功?

 

    对于一个以前只吃半碗饭的小孩,这个星期开始吃大半碗饭,是不是成功?是。但对于一个二十岁的棒小伙子来说,吃大半碗饭算不算成功呢?不是。也就是说,成功的定义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下是不一样的。并且,成功不是跟别人比较才有的体验,而是需要跟自己比较。

 

     按照心理学家Erikson的人生八步来说:0-1岁是建立一个人一生的信念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与他人的关系是否能够互相信任,与0-1岁时得到食物、温暖、清洁的频率稳定化与照顾者的身体接触的频率的稳定化有直接的、成正比的因果关系。换言之,被照顾得越稳定、持续,孩子以后越有安全感与信任感。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就是完全成功。其实,人是必须要信任他人的,因为我们的环境大多由他人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国家贫穷会造成一代甚至好几代人的“不信任感”。

 

     1-3岁的孩子,需要一种“自我满足感”,就是来自学习“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自己说话、自我探索”等等。而我们的家长往往这时候就开始教孩子识字、弹琴……而上厕所、吃饭、走路等等却反而由家长百般伺候——不让孩子自己做。家长要孩子学的东西,学会了也不能使孩子有自我满足感,而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目标却是自我满足感。在这个阶段没有达到自我满足感的孩子会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他们觉得很丢脸、很羞耻——这就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阶段(3-6岁)的成长。所以我推想,那个因害怕不敢跳水的7岁孩子,在1-3岁时就没成长好,没有“成功”。所以妈妈发脾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可能从孩子3岁开始,她就已经不得不逼她的儿子才能学新东西,所以妈妈的“逼“也是在很挫败的情绪下,必须采用的极端手段。

 

     3-6岁的孩子,在自我满足的“力量感”之下,自然开始要仿效大人的行为,如果得到鼓励,就会持续下去,如果遭到挫败、或因父母的限制,就会感受到负罪感,从而停止做类似的事情。所以明白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在这个阶段就是成功。但是对于之前的阶段没有成功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他就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

 

     6-12岁是孩子最忙的时候,他们要学会几乎所有的有关于“自己”的事情,以预备青春期的来临。在上一个阶段成功成长的孩子,会很热衷于学习更多新的东西,年龄越大,越“勇敢”。而那个不敢跳水的孩子,明显对自己的能力认识是自卑型的。所以,他在这个阶段表现得挫败,对自己没有把握、没有力量感,妈妈的威逼最终成功更是使“妈妈的力量大过我”这样的概念深植于小孩子的脑海中。这会使这孩子陷入完全的自卑中而且他自己不会知道——妈妈的作为对他来说,说明了两点:一,“你不行”;二,“妈妈比你行”。除非有人告诉他,他 “心里的不舒服”来自于哪里。

 

    12岁之前的问题不解决,到青春期会非常使人头痛,如果在青春期还没有解决,轻则会造成青春期延迟,问题性格(没责任感、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信等等),重责造成青春期精神问题。人生发展每一个台阶都受前一个的影响,一个不成功,都会影响一生。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人对这个事实几乎完全没概念。

 

     当然,Erikson也指出,每一个没做好的台阶,最好的方法是“回头再走一次”。但有我们多少机会可以重回一次呢?有多少人懂得怎么让没长好的孩子重来一次呢?

 

逼迫孩子的后果你可以看得很清楚,那就是:孩子被培养成龙成风的没几个,需要“重来过”的却很多!

 

     还有,那个男孩的妈妈认为孩子的“开心、喜悦”是来自“成就感”,我不认同。他的开心是因为他终于做到了妈妈要他做的事情,他如果有“成就感”,那是因为他“成功地满足了妈妈的要求”。这是很可悲的。他一生是他自己的,不是妈妈的。从行为心理学上说,那个被妈妈逼下了水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听妈妈的话,因为他“听话”就得到妈妈的认同、就得到妈妈所说的成功;但是他以后不会自己思考,只有听别人的话才行。因为如果“不听话”,妈妈会不认他这个儿子,他就得不到最重要的人的承认,也得不到妈妈所说的成功。显而易见的,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妈妈逼迫孩子跳水的方式最终使孩子失去的是自我思考、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从家庭教养的方式上来说,严厉的家庭,孩子一生都不懂如何让自己快乐——除了不断地拿“第一”或者“赚大钱”;溺爱的家庭,孩子一生也得不到快乐,因为他不懂得使别人快乐,别人当然也就不给他们好脸色看。只有严格与慈爱并举的家庭,才会养出真正快乐的人。对于所谓的“虎妈“,我劝她们把“虎气”用在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上,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决定吃不吃饭吃多少,妈妈宁可在饭后辛辛苦苦捡饭粒;让他们自己上厕所而宁可花时间力气去洗他们弄脏的臭裤子;让他们自己走路,狠狠摔上几跤……而对于其他的技能学习:弹琴、画画、打球、游泳什么的,也让他们自己决定——即使是决定放弃,也要让他们明白,是他们自己的决定。

 

     关于孩子长大了之后的抱怨。比孩子抱怨父母为什么不逼他们这种事情本身更悲剧的是:孩子已经长大了,可还在为自己自身的不足而责怪家长,自己完全不承担责任。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权、选择权都被剥夺了,现在却要他们承担“长得不好”的责任和义务,这显然是不公平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虽然孩子抱怨的内容不对,但孩子有权抱怨。家长如果代替孩子选择、决定,所以也要承担责任,这个很公平。

 

作为一个专业儿童工作者,我可以接受虎妈的严格,但拒绝虎妈 “严格”的方向与内容。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宝宝主页主人不允许匿名留言,请登录后再留言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