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缺的童心

11/04/15 15:41:23 标签: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人真性情的流露。童言无忌,他们的话语中没有成人的诸多顾忌,也更缺少功利性。他们的言语发乎本心。是人最原初的情感流露。细细品味,发现童言才是最本真的话语。在成人中,也存在童心。在某种程度上,童心是一颗善心,一颗纯真之心,一颗无欲之心。
在现代物质化的环境中生活时,才发现童心难在,人类的童心正在不断的消逝。人类的欲念不断的膨胀。为名,为利消耗一生。欲之大,人越苦。欲望难填。在纷纷绕绕的欲世中,已不能持留心性的平衡。童心便不断地受到污染。人类的本真之心不断异化,在内心深处,追求的更多是物质化的东西。自己有的东西永远比别人差。挣的钱永远不是最多的。面对物质的诱惑。内心已再难以平静。有人僧人告诫世人,凡事“放下”,心境自然宽广。而事事纷绕。放下何其之难。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便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若强求,反而成了一种奴役。现代社会给人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因此也得到了更多的享受,结果是并不幸福,拥有更多的方便,却并不自由。在名山大川间“相忘于江湖。”而这只是释放内心的浊气。面对失缺的本真心性。已无法回到原初。独不见童年之时,不为外物所役使,没有功利的目的。是纯然的自由心性。
而今的社会,童年正在被物质化。成为商业社会中的一种手段,纯洁的童心自然也不断的被污浊。童年,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社会建构的观念。在此观念下,成为现代商业的一种手段。以此来让生活在现代物役下的人们,释放内心的压力。在面对高楼林立的钢筋混凝土的那种压抑。于是乎,便出现的各种“原生态”,回归自然。而其实质。便是回归童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因此出现的成年的“幼稚化”和童年的“成人化”。这种悖论的出现。为幼稚化的成人和早熟的儿童创造出了一种双重受众的主体位置。这种位置同时为小孩和成人提供了被赋予权利的错觉。二者之间出现错位。但出现了小孩们想要借着花钱买进消费者文化的方式来加速其成长,而成人们想要借着赶上流行文化的最新时尚来保持其仍然年青。看到这种现象,不禁有一丝唏嘘。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把人生仅有的一次生命全部生命耗费在学问、名声、权力或金钱的积聚上。因此,他们临终时如此悔叹:“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在我们的生活在,我们过多的专注于金钱,现代人对于车房是极其的敏感。但是,金钱的作用毕竟有限。人生很多美好的事物,诸如爱情、亲情等等,都非金钱所能买到。原因很简单,所有这类享受皆依赖于心灵的能力,而心灵的能力是与钱包的鼓瘪毫不相干的。人类只有保持一颗纯真之心,才能摆脱物欲的役使。在无求无欲的童年时代,我们对于这些得到的更多。随着外界的诱惑,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而伴随着物欲化的世界的到来,这样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佛家:“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一无所有,离开这个世界时,拥有的不过斗尺之地。何不放下物欲之心,返璞归真。真正做到“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