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电子相册,这个月只有国庆给盼盼拍照了,自己忙得有点乱。
7号到今天终于可以陪陪她了,短短的一天却能让我忙乱的状态得到了另一种调整,而且有了一些新的启发。
因为太兴奋的缘故,昨晚在*让盼盼和双双玩了很久,回来时比较晚,还吃了点小热气的东西,睡觉的时候倒没有什么,就是今天一早,她自己先爬了起来跑出客厅去嘘嘘了,我没有来得叫她穿袜子和衣服,不久她就有了几声咳嗽了,当时我们没有太在意,还一起出门去玩,碰上了双双,还有楚乔妹妹,她很是高兴,一直玩到中午,结果吃饭没有胃口,继续咳嗽,而且还流鼻涕了,我们赶紧回家,她就睡觉了。
下午3点多醒来后,吃了粥,还吃了治疗感冒和咳嗽的中成药,好了一点,4点多双双来家里陪她玩,她玩了一会就自己躺在席被上休息了,然后静静的告诉我们:“我要休息一会了。”晚餐给她吃了点面条,因为喉咙有点痛的缘故,自己呛了几下就吐了出来,然后喝了点水继续休息。
一直到8点左右,盼盼自己穿上外衣,告诉我们:“妈妈,我要去看医生,不吃药,我要打针。”我们有点愕然,等了一会问了她原因,她摸着喉咙说:“吃药不好,要看医生才可以的,打针吧。”我们相互看了看,延续以往对她的信任和理解,就按她的意思去吧,恰好我也要下楼交接试卷,搭上了刘老师的顺风车去妇幼保健院看医生,一路上她摸着自己的喉咙表情极为认真严肃,还好下车还愿意说:“谢谢”和“再见”。
因为是晚上只有两三个小BB在看病,盼盼自己一进医院就直接走到有医生的房间,等待医生看完前一个小朋友,轮上她,她就安静的坐在医生前,让医生左右上上下下诊听,很合作的样子,医生看了说:“只是有点感冒,还有一点喉咙发炎,没有什么开点药就好了,可以用中药的小贴敷贴在喉咙上。”前后不用二十分钟就处理好了。回家吃了粥和包点,自己喝了医生开的药就去睡觉了,睡觉前还看了一会巧虎,心情不错。
短短的一天,从小病到修养,再到治病,盼盼没哭没闹的,该玩的还是玩,该谁的还睡,就是吃得少点。可就是这句“妈妈,我要去看医生,不吃药,我要打针。”引起我们的注意了。
只听这句话的,还以为她是老病号,一点小问题就看医生和打针。可现实是3岁5个月的盼盼只去过三次医院看病,基本一年一次,打针打过两次(预防针除外),我们都不太信任看病就打针的医生,所以每到换季、外出活动的时候都特别注意预防,尽可能提高她的免疫力。她打预防针和做身体检查时的抽血都是一声不吭的那种类型,过后问她她会说:“痛”,但自己忍着就过了。
今天这句话,我后来听明白了一点意思了,她是觉得我下午的处理不当,没有将她的问题解决好,所以干脆决定:“我要看医生,打针就会好的。”这句话有着她对自己情况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因为“看医生打针病好”这个概念不是我们传递给她的,我们的观念一直是多锻炼,小问题吃点中成药就好了,连消炎药都没有给她吃过。她是摸着喉咙确实感觉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不舒服,不解不快的地步了,才会对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医生说了没有什么大问题后,她立刻放松了不少,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
等她睡了后,我们聊了这件事,发现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要求。盼盼确实是比较独立自主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总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阅历和那么一点“自以为是”去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给孩子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方法,这样会不会剥夺了不少孩子逐渐开始的自发性的思考和自主性行动呢?哪怕那样的思考或行动未必比我们全面,未必比我们有效,但他们还是靠自己去认识了问题和尝试去解决问题,他们才会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自己和现实。
同样,面对我现在的压力和忙碌,我始终不太认同“保姆式”的管理,虽然大部分学生基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位,社会功利化的压力等因素,给了他们不少的理由去接受“保姆式”的管理,但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的能量还是源自他们自身,自身对自己的思考、继而发现和调整,更重要是对自己的定位,这不是单纯的靠某个人,或某个信念来完成的。“保姆式”的管理,事无巨细,处处谨慎,还要时时替学生收拾残局,自问难为。
自问老师的职责是什么?纷纭众说。
对于我,一条:能不能用有限能力,让学生发现自己,成为独立的自己。
这个世界,不是谁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世界,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会如何面对?
当下时为自己“学”,非为老师“记住”;
离开后为自己“活”,定将老师“忘记”。
这样,无论何时何地,才能处安思危,处乱不惊,心还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