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

11/12/16 09:40:49 标签:育儿经验

        

作者简介

       陈之华,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视觉传播硕士,目前旅居芬兰,个人博客《北国风情》,述说芬兰、欧洲及世界各地的生活、人文、设计、艺术、建筑、音乐、教育、旅游等感受与体验,获2007年全球华文博客大奖“生命记录”首奖。她的两个女儿在芬兰受数数载,配收是她对芬兰教育全面了解后的纵深解读。

 

 编辑推荐

《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芬兰征服世界的“奇迹教育”
     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芬兰教育以“平等”和“珍视每个孩子”为最大特点芬兰教育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理念与方法。
      学习芬兰教育,给孩子最好的人生
      芬兰教育对于“考试”的看法:考试或评量,都是为了让学校、学生有求进步的机会。对于总是考不好的孩子,学校和老师都会特别关心、立刻辅导。只要一有不懂的情况,老师就让孩子有第二、第三次机会,直到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芬兰教育对于“第一志愿”的看法:芬兰教育有一项长期努力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尽量缩小各地各级学校的差距。所以大多数父母已经习惯就孩子的志向和路程远近等,来考虑下个阶段学校的选择。他们不会全体一致地以考上某A大,或是某A中为目标,也没有这种亚洲社会最喜欢标榜的“第一志愿”。
      芬兰教育对于“分数”的看法:在芬兰,发考卷是学生个人和老师之间的事,所以老师会将考卷翻面、不喊出分数、一个一个学生发,或是直接走到学生面前交给他。自己考几分,和全班、别人都无关,因为成绩就是个人隐私,也不是拿来比较用的。
       芬兰教育对于“排名”的看法:排名与评比,会造成社会上非常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并扭曲学校的办学理念。长久下来,对于所坚持的教育平等,不仅不会有任何好处,原本素质相近的老师也会被不公平地分类,更会造成心有不甘的老师开始驱策学生去争取“好成绩”!

媒体推荐

芬兰的教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思路,在课程的三级设置、多种选修、轻松高考、可选式高考方面颇有建树,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榜样,不愧让世界教育界冠以“芬兰模式”的美誉。
  ——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靳忠良
我从心底认可芬兰的教育,教育是要讲可持续发展的,如果早早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耗尽,怎么能算是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从今往后,我会把孩子放在人生的长河中去看待,不再只争朝夕。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教师 张亚华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
  ——芬兰前总理 阿赫

         一本关于芬兰教育,最动人的励志书:  朋友在海外待了六年的儿子,不久前回到台湾念高一,这位一向认真,也乐于读书的孩子,一年来曾经多次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大家非得这样读书不可呢?书一定要念得这般辛苦吗?他问母亲:“你一直告诉我,这所高中的同学都很聪明,是很好的学校,但为什么有些课,老师根本没有教我东西就要考试了,所以大家只好到校外补习?”这个孩子也很纳闷,为什么台湾有这么多聪明的学生,却没能培养出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他真想知道,身边这一群又一群聪明绝顶的用功同学,在这种环境下,到底能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什么未来与愿景?巧合的是,几乎一模一样的对话,出现在2007年10月份的一次酒会上。一位有两个青春期孩子的芬兰人(亚洲女婿)对我说,“I think,you guys arecrazy!”因为他亲眼看到,太太在亚洲的侄女为了升大学,而必须牺牲芬兰人视为至宝的夏日假期努力啃书。他百思不得其解,却又疼惜不已地问了和朋友儿子如出一辙的问题:你们这么辛苦,一定会比较好吗?你们这样能为自己创造出什么生活质量?你们是这么聪明的族裔,为什么无法为生活、环境等等,做出更多的创新?

       

目录

自序 芬兰教育,一本最动人的励志书
前言 回归自然
第一章 社会价值,是一切的基础
01 让所有事物回到根本面
02 医师和厨师一样伟大
03 没有“最好”的大学
04 以最少的力,做最大的事
05 优秀不是只有功课好
06 资优,使别的孩子受挫
07 教育,是给每个孩子的
08 社会不能只看到精英
09 不强调竞争,也能获胜

第二章 以孩子为中心,是教育的最根本
10 以尊重孩子为考虑
11 公平正义,从小开始
12 任何阶段都不能失衡
13 协助孩子选择未来
14 不要指名道姓No Names,please
15 不为任何测验做演练
16 争第一只是永无止境的数字之争
17 不对分数推波助澜
18 让孩子尽情发挥创造力

第三章 文学、艺术、运动,全方位的学习
19 女儿们的多语言学习
20 母语文学课大家来说故事吧
21 孩子森林找路去
22 游泳课要怎么学
23 在框架中学习,不是真学习
24 市长的舞会
25 音乐课:融入“国际化”与欣赏
26 音乐:“四季”里的“冬”
27 认识空间、环境与建筑设计
28 工艺课,自己做外套
29 安娜学苑的“美学周”
30 艺术,动手体验
31 八年级生,乐在实习
32 见识Work Practice

第四章 开阔的生命视野,丰富孩子的人生
33 小学校的课堂
34 和学生一起找答案
35 小国的国际视野,从小开始
36 本土化可以这般精彩
37 不说学才艺,是去找兴趣
38 芬兰孩子的兴趣真不少
39 公民责任,高于自身享乐
40 品格,来自价值观
41 考试,是要让大家都能进步
42 评比,让未来更好
43 芬兰人都满意他的教育吗
44 和孩子们一起正视问题
45 美丽与哀愁
 

后记

童话世界里的生命期许
    “我宁愿让少数资质优异的学生学习慢一点,来换取更广大的教育公平。”一位同样有两个女儿的芬兰国家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学者这样对我说。
       他说,20世纪70年代时,就有一位根本不是左派的政治人物,语重心长地说出了一句社会正义观念浓厚的话:“再差的学校体制,真正优异的孩子还是会有出头的机会。”换句话说,教育体制该照顾的,应该是资质平凡的一般人。这样的思维,其实在北欧一直普遍存在着,而芬兰许多教育决策者也都奉行不渝。因为他们深知,如果广大的公民被遗落在后,如果“教育必须公平”这个想法无法被体制所贯彻,那精英终究只能关起门来自我感觉良好。
       资优,不是牺牲基本公平的借口;而精英,也不应建筑在广大社会的匮乏上。北欧社会做得到,是因为他们很早就醒悟,社会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一起“好”,长治久安、永续经营的基础才能立得稳。
虽然社会上总还是会有少许不完全认同的声音,但是相较下,平等思维早已深植于多数北欧人民的心中,成为基本信念。
      2008年6月的暑假,我再次带着两位女儿造访丹麦的欧登塞(Odense),一路上不禁想起自己六年前初到北欧那年的夏季,满心欣喜地和孩子们去欧登塞找安徒生的故居。那是一种寻找童话故事的兴奋!我们就在安徒生纪念馆和展场区里,一个又一个由童话故事转化成的栩栩如生场景中穿梭来去。

阅读(0) | 留言(1)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 caofeifan对乐乐说:2011-12-20 16:03:55
  • 尊重生命、尊重孩子,尊重别人,绽放生命的美丽!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