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爱听歌,经常听《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席慕容所作的那优美如诗的文字,配上腾格尔磁性又略带忧伤的嗓音,我的心灵被一次次感动,我的眼睛一次次湿润。那时就想将来也要写一本关于我父母的书,可是直到现在,我硕士毕业工作几年已经做了妈妈,还没有写一点儿关于我父母的文字。甚至随着岁月的流逝,离家越来越远,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也越来越少。那曾经太多太多的感动与难以报答父母恩的心情都因工作的繁忙和家庭事务的琐碎而日渐平淡。今年幸好在家带孩子长住了四个月,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母的辛劳让我比以前更能理解父母养育三个子女的艰辛,也让我回想起我们姐弟三人成长过程中父母辛苦劳作,勤俭持家的点点滴滴。虽然他们是那么平凡而渺小,但对于自己的子女来说,他们永远都是伟大而高尚的。
我的父母都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正是上学读书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母亲只上了两年学,父亲也勉强上到小学五年级,因此他们识字都不多,处于半文盲状态。但是文化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之间并不是绝对成正比的。我的父母就是素质非常高的一类人,他们的朴实上进的心态,踏实肯干的作风,艰苦朴素的习惯,淳朴善良的性格,严于律己的态度都是我们姐弟三人学习的最好楷模。他们对自己的子女没有激昂的言辞,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更没有学习目标上的界定。他们只有一颗平常心,一颗爱子女,关心子女的心,他们要用自己的辛劳尽力让自己的孩子吃饱穿暖,让自己的孩子过得一年比一年更好一些。也许你会说,吃饱穿暖算什么目标?是啊,这个年代吃饱穿暖算不了什么,可是三十年前的农村生活,吃饱穿暖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他们就这样朴实地养育着我们,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地养育着我们。父母现在还常说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会考上大学,到大城市来生活。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或许正是这种无欲无求的状态,让我们姐弟三人在学习上从来没感觉到目标实现不了的压力,学习对于我们三人来说是比较轻松的事情。到了高中阶段,课程紧,学习并不像以前那样轻松自在,但那时候我们看到父母的辛劳,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考大学的目标,努力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回报父母。就这样,我们姐弟三人,相继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相继考上大学,我和弟弟本科毕业后又继续读完硕士,妹妹大专毕业直接工作了。父母就靠着他们吃苦耐劳的干劲和坚强坚韧的毅力,在自家和承包别家的土地上悉心耕耘,精心劳作。六七十亩土地,没有机械化,靠的就是一匹马和两双布满老茧的手。农忙时节,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腰酸了,腿疼了,背驼了,;他们忍着、熬着,为了孩子,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也忘记了时间。他们只记得自己的目标——为他们的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在学校里衣食无忧地学习。
大爱无言,大爱无声,大爱无求。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默默地滋润着子女的心田。多少次临行前,母亲提前几天就为我们准备行囊,最好吃的东西趁我们在家时吃完,吃不完的就大包小包给我们带到学校去和同学一起分享。多少次父亲赶着驴车或骡子车把我们送到八里地外的汽车站,颠颠簸簸往返在那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上。接我们回来时他是满脸笑容,满心欢喜。木板车上的土扫了又扫还怕弄脏了我们的包和衣服,铺上母亲做的厚厚的棉被还怕颠破了我们的皮肉。送我们出发时,他的表情总是有些凝重,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嘱托,却又难于表达,最后总是归于无言。慢悠悠地赶着车,看着前方,希望我们能赶上车又想和我们多待一会儿。快到车站了,父亲终于开口重复他每次都要和我们说的那句话,出门在外,要小心车辆,到了学校出门也要小心车辆。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颠颠簸簸的八里路,父亲和子女的心里都无法平静。离别,虽然是半年或一年时间的短暂离别,也让我们的心灵在亲情的默默润泽下更加懂得感恩与回报。每一次坐在骡子车上,望着父亲日渐苍老的背影,我们的心中也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不让父母失望,一定要让父母的辛苦和汗水得到回报!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明智地对待孩子的教育。我们经常从报纸或电视上看到或听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激化的报道。我的父母在三个子女的教育上没有什么理论指导,也没有什么经验可循,更没有读过任何教育方法。他们要教给孩子的就是勤劳做事,诚信做人。他们从来没把他们的教子方法总结成几句经典的语录来要求我们。我们所做的都是从他们勤恳朴实的日常言行中学来的,我们不需督促地勤于学业,诚实守信地与他人共处,心态平和地面对各种压力。我们学业上的成绩有一半来自于老师的教导,另一半则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自己的努力根源于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感恩与感动。
硕士毕业后,工作、成家、买房子、生孩子,一连串的人生大事,让我倍感压力,身心俱疲。离家路途遥遥,偶尔回家住上几天就匆匆返回,与父母共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对父母的辛苦体悟的也越来越少,那曾经为父母写书的理想也越来越淡。今年带着孩子在家与父母常住了四个月,我的内心再一次被父母的辛劳和温情深深地感动。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父母爱子女的心依旧。大学时,曾听过一位同学的母亲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惦记子女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子女惦记父母只是偶尔在遇到困难需要父母的时候才会想起” 。当时我听了还很不以为然,感觉那是在说我的同学,我自己可是经常想念父母的。但现在我能理解那位母亲的话了。离久情疏,这个词是初中时年轻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的,她说恋人之间分离的太久了感情就会平淡下来,当时是讲她和她的男朋友两地生活和工作的事情。我记住了这个词,也一直以为只有恋人之间的感情才可以用这个词,其实亲人之间分离的太久了又何尝不是如此?工作以后,我们对待几千里之外的父母,除了每周要打的电话,问候一下简单的情况外,还哪有那么多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与关心!电话虽然是每周要打,但是一旦有事情就会把打电话的时间推迟,自己还感觉算不了什么,却急坏了家中的母亲。母亲开始担心远方的子女会遇到什么问题,她不停地摆弄电话,怕电话没有挂好,怕手机没有充足电,我们的电话打不进来。电话里的内容总是报喜不报忧,父母的嘴里除了一切都好就是简单的家常琐事,电话挂了,总是让子女感到家中一切都好,没什么可担心的。年龄越来越大的父母怎么会事事无忧,他们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忧虑担心,他们何尝不想向自己的子女倾诉一下他们的烦恼忧愁?但他们对子女的爱不变,他们的心永远想着自己的子女,他们不能让自己的子女为他们担心!
作为女儿,我感到自责和内疚,岁月蹉跎和生活忙碌不会改变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做子女的怎么能以此为由而淡化对父母的爱与挂念?的确我们有很多压力和挑战要去面对,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忙碌,怎么压力重重,都要抽出时间来陪陪父母,重温一下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所给予我们的那些无私而伟大的爱。这无论对于父母还是子女都是非常重要和宝贵的。对于我来说,总会从与父母的相处中找到奋发向上的力量,亲人的支持与理解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写到此,我的心中想到了刘欢《从头再来》的那句歌词: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我的心中涌动起一股力量,一股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干劲,那力量源自于父母关爱和期待的眼神,源自于他们一成不变的爱与支持!
曾经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让我放弃了为父母写书的想法,现在只有一个理由让我在带孩子之余拿起笔写一写我的父母。那个理由就是爱,父母给孩子的无私的爱!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改变世界,我要把这种力量传播开来,让世间所有的父母和子女都能互相理解,永远铭记这深深的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