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正在面向社会征集意见。其中,淡化硬性的知识性学习而强调身心全方面健康发展等观念,冲击着当今家长和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长
《指南》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围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提出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具体的教育建议。
《指南》提出,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握笔姿势比写字多少更重要
记者注意到,与家长和教师在现实中的教育方式相比,《指南》对孩子在“量”上的硬性要求少得多。如,在身体健康方面,5~6岁应能做到连续跳绳、拍球,但同时提醒家长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在识字能力方面,《指南》认为孩子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过早识字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3-4岁的孩子只需尝试正确握笔,4-5岁的孩子在成人提醒下,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5-6岁的孩子则会正确地写自己的名字就可。并没有对孩子是否具备认字、写字的能力做出要求。在数学知识方面,5-6岁的孩子只要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即可。
强调心理和情感培养
与此同时,《指南》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格外详细。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学会遵守规则等方面,都对教育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如需要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4~5岁的孩子知道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5~6岁时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 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指南》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重视培养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如3-4岁的孩子,能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5~6岁时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