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1
要洗澡了,睿睿却仍在玩着。
我问他,拿泡泡球去洗还是拿水枪去洗,他一扭身子:“嗯,不洗澡。”问他,数到三还是数到十去洗,他依然一句话——不洗。眼看八点半了,我们都失去耐心,要采取强制手段了。
老公拿起树枝——这是我们的家法,睿睿平时都怕得很,一般都会就范。这次,睿睿不肯屈服,就跑到阳台边躲起来。老公跟过去。
小家伙大叫:“我生气啦!”
“你生气有什么用啊?”老公完全一副不以为然的语气。言下之意,就是,只有大人生气才是有用的,才是正当的;你小屁孩懂得什么,还跟大人生气,谁理你?—— 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一种对孩子情绪的忽视。
老公“威胁”要打屁股了。小家伙则一屁股坐在地板上,又是大叫:“屁股躲起来了,你打不到了。”他是想,叫得大声点,让爸爸妈妈明白自己强烈的抗议吧?
我相信,很多的父母碰到类似的情况,通常都是把孩子“暴打”一顿,然后不管孩子的哭闹,强行扔进澡盆完事。而我家睿睿是牛脾气,打得再凶他也只是大声哭,却不肯照办的。
我忙拿了个鱼形水温计,帮父子俩解围。我叫睿睿去测洗澡水的水温,看那根红线是不是会到40那里。睿睿停止了反抗,去厕所了。自然,也趁势让我们给他洗了澡。
场景2
给睿睿泡了150ML奶,他在床上吃了半天。看我上床,他说:“妈妈,我吃好了,不吃了。”我一看,还有100ML。便要他继续吃。他学我的口吻“算啦,算啦!”
“不行,不能浪费的。你知道这一瓶奶要五块钱呢。五块钱能坐五次小火车啦。如果你答应五天不坐小火车,你可以不吃奶。”睿睿既不肯不坐火车,也不肯吃奶。
问他为什么不吃奶,是不是饱了吃不下。他不语。我便问他如果是酸奶吃不吃。他一听,马上说要吃。“那说明你吃得下,继续吃。”可他就是摇头。
看到我生气的样子,他凑过来扮着鬼脸,“妈妈!妈妈”地叫。我又一次失衡,威胁他说要是再不吃,就要打他了。睿睿果然不吃这套。
于是,左脚心挨了重重的两下。他有点茫然。“吃不吃?”我厉声问。“不吃。”睿睿仍旧趴在床上不动。我又照他的右脚心打了下去。然后,睿睿不响了,眼眶中噙满了泪水,然后,泪珠滚了下来。
直到这一刻,我的心才开始软了,轻轻替他擦掉眼泪。睿睿张开手臂,我忙抱他入怀(以前,我可能还沾沾自喜,觉得孩子跟自己真亲,挨了我的打却依然要我。这一次,我却觉得,这可能是孩子害怕,怕妈妈不要自己了,所以越是打越是粘妈妈)。他继续抽泣着,充满了委屈与无助。等他平静些,我又把奶瓶给他,他还是不要。
“那你一边吃奶,一边听妈妈给你讲幼儿园的故事,好不好?”他马上接过奶瓶放进嘴里。我翻开《幼儿入园准备》,先问他今天讲几篇,他说十篇(要是不约定好,他就会没完没了地要我讲下去,到时候又要为睡觉的事起冲突了)。
我给他讲了两篇,发现奶根本没少。我合上书,“睿睿,你先喝到90那里,妈妈再给你讲。”“好!”他答应一声,专心地喝了,喝一会看看,“90了。”不知不觉,他已经喝得差不多了。我照约定给他讲完十篇,他没有耍赖,自觉地躺下了。
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庞,我思绪万千。记得小时候,妈妈逼我做不情愿的事,我也会抗议,会顶嘴,说出我的理由。妈妈看到我嘴硬,会更加生气,气急了也会打我。而我根本不逃,就站在那里让她打,心里想着:凭什么非要听你的?我就是不愿,我就是不服。你打死我好了。。。办到我们自己当妈了,却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一心只要维护所谓的家长权威了。对于孩子的反抗,在我们看来那只是一个孩子的任性,根本不屑一顾。孩子的一句“我生气了”,在我们看来只是在模仿大人,却根本不去想那可能是一种真实的情绪。大人会因为孩子不听话(当然,听话是大人制定的标准)而生气,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因为大人不听话而生气?孩子在说“不洗澡”的时候,我们不是都当作没听见,都在想方设法要孩子放弃这个念头吗?一旦孩子坚持不合作,我们最惯用的伎俩就是打骂,不用任何思索,就那么自然而然。“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观念太深入人心了。周围的人都在说“孩子不听话是要打的”。似乎我不打骂孩子,就会被人说成是个溺爱孩子的妈妈。尤其是,我们自身是那么忙,那么疲惫,我们似乎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尝试更好的方式。
可是,真的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事实上,以上两个场景,最终还是找到了突破口,却没有一个是打骂的作用。为什么一开始,就不能投其所好,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呢?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需要得到父母尊重的人。我们没有权利,用打骂这种粗暴的方式,去逼迫这样一个还没有反抗能力的人服从。作为孩子最亲最信任的人,则更加没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