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幼儿阅读启蒙/英国的家长会不揭短

12/09/21 16:08:24 标签:

怎样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这似乎是令不少年轻家长头疼的问题。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太贪玩,书本对他好像没有什么吸引力。岂不知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在这里不妨介绍一下美国流行的一种幼儿阅读启蒙教学法,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这种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发明的。他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父母来“诱发”。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父母抑扬顿挫折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了。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20分钟的听读中孩子会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孩子听读应越早越好,父母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步加深。他强调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父母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们的付出终会有满意的收获。

特米里斯近年来广泛在美国各地作无偿报告,宣传这种听读启蒙教学法,吸引了众多幼教工作专利号和家长们的参与和尝试。他编写的“儿童听读手册”也非常畅销。而且他的倡导得到了许多有识人士的赏识和支持,几个州都发起了“请为孩子朗读”、“您一天中最重要的20分钟”的活动。

可能许多父母都没想到用这样一种简单方法,就可以把孩子的目光渐渐吸引到图书上来。有些人也许还在怀疑听读的效用,他们会问:我的孩子现在每天看电视不止三四个小时,难道看电视时不也是在“听读”吗?怎么不见孩子有阅读的兴趣呢?对此,特米里斯认为,五彩纷呈的电视图像会使孩子不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听”上,而且还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无法使孩子专心感受语言的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孩子每天看电视三小时左右,读书效率会骤减。这一研究结果也提醒我们的父母,大量看电视将会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作为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培养孩子。您不妨每天晚上或其它时间,当孩子安静下来时,耐心地在他身边富有感情地为他朗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这将比您一味的督促、强制有效很多。

家长会,在国内似乎已成了“成绩发布会”、“揭短会”的代名词,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通报孩子成绩、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也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而在英国,家长会是完全另外一番样子,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家长在英国开家长会的感受。

学校、家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家长会则是架设在学校和家长间的桥梁之一,中外亦然。儿子曾在英格兰某公立小学就读一年有余,于是我也有了参加中英两个不同国度家长会的体验:这是两种从形式、内容到家长、孩子感受迥异的家长会。

儿子生性活泼好动,在国内参加家长会,少不了听到老师批评他纪律散漫。由于面对众多家长,总令我觉得尴尬,可又不甘心,还要问老师,孩子有什么优点?老师这时才吝啬地说出一二。也许是意识到自己不是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每次家长会后,儿子都表现得小心翼翼,顿失率真可爱之处。而对一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和家长来说,家长会已成“成绩发布会”的代名词,感觉自然更糟。

如果说国内的家长会带给我的是一丝挫折感,英国的家长会带给我的则是温暖和感动。英国家长会采用一对一形式,由老师和家长约定一个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家长和老师围绕学生的学年报告进行交流和讨论。和中国学校的成绩单不同,这份长达3页、计算机打印的学年报告,记录的不是学生的分数等级,而是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参与情况、学习态度及能力等,最后是老师据此得出的评语和孩子的自我评价。记得老师逐一讲述了儿子在各学科中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如在过语言关期间的主动运用意识,在对一个外国儿童来说相当难的宗教、历史课上的积极发言,在各种体育比赛中的参与精神等等,我觉得,孩子就“装”在老师心中。面对老师如此慷慨的溢美之词,看着学年报告中有根有据的记述、近乎完美的评语和儿子满满的自信,我恍如梦里。

也许是国内家长会的影响在作祟,没听到老师对儿子的批评就仿佛没达到开家长会的目的,我忍不住问:“他有什么缺点?”英国老师一脸惶惑。正巧儿子从操场回到教室,给了老师一个“中国式”的解释:“我做了什么惹您不高兴了?”老师先摇头,然后说,儿子在说英语时经常“He”和“She”不分。想起国内老师总是嫌儿子太调皮,我又问英国老师是否有同感?英国老师不解地问:“中国老师真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孩子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表现,恰恰是他的优点啊。”

两相对比,英国学校的家长会更人性化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形式上,一对一的形式显示了对每个孩子的尊重,将孩子可能遭遇的尴尬降到了最低点。毕竟,幼小的心灵需要精心呵护。其次在内容上,虽不见成绩,但一个个细节跃然纸上,孩子表现如何,也是一目了然。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最后,在英国老师眼里,孩子们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各有特点而已。家长会的目的,就是发现孩子的潜质和特长。唯其如此,他们才能注意到我们常常忽视的细节,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方面他们都予以郑重褒奖。如此的家长会,气氛当然轻松,孩子想必也是快乐的。我和老师交谈时,在操场上踢球的儿子就不时兴奋地跑回教室,主动给老师和我端上咖啡。回国后,我常回忆起那短暂的15分钟,并时时提醒自己,评价孩子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消极。按照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的逻辑,打击孩子自信只能导致其彻底丧失自信。我也曾思考,是否因为我们过于看重考试才导致了国内家长会的变味。仔细思之,又觉不尽然。考试并不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事实上,英国一直在完善各级考试制度,学校也面临排行榜的压力,只是这一“龙虎榜”并没有驱使学校过分看重分数,从而忽视学生个性和自信的保护。而后者,不仅是西方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常思常想之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英家长会的不同所折射出的,也许是我们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