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来给我带孩子

12/12/18 14:29:38 标签:

   年轻的母亲认为,长辈能帮自己带孩子,是件值得感激的事情。但当她们目睹孩子在老人的溺爱下养成或可能养成种种不良习惯时,又有着无比的焦虑

   说起来这是令人气馁的事情——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三岁之前最好由母亲抚养,但在目前女性要像男人一样战斗才能获得保障和尊重的社会里,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绝大多数家庭的状况是,生下孩子三个月,母亲就回归工作岗位。白天,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护,晚上才是孩子和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这种两代人共同抚养下一代的家庭,实际上隐藏诸多现实问题。一是两代人朝夕相处后习惯、习性的磨合,二是如何处理不同抚养方式而产生的冲突。尤其是后者。

  年轻妈妈敏就面临这样的现实问题。在经济状况不允许请保姆的状况下,她的婆婆自愿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杭州带孙子,但婆婆太过强势地介入对孙子的抚养,对于一些明显不当的方法,敏也没法像和自己的妈妈那样直接指出来,令她“郁闷至极”。

  【敏的自述】

  在郁闷中开始和结束的一天

  身兼职业妇女和年轻妈妈双重角色,我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郁闷中开始,又在郁闷中结束。

  大清早,我在卫生间刷牙,听到儿子在卧室里大哭。转头一看,婆婆急着给刚睡醒的孩子穿衣服,孩子不配合,奶奶正强行拽住胳膊往袖子里塞,一老一小正上演一场穿衣大战。

  儿子三周岁不到,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啥事都要自己做主。我就让婆婆先停下来,把两件不同颜色的毛衣放床上,问儿子想穿哪一件?儿子安静下来,指着蓝颜色的说:“我喜欢穿蓝色。”结果,儿子配合地穿上了衣服。

  这事情本来就结束了。可是婆婆不高兴了,她把手里的衣服往床上一扔:“要是冬天也照这样的穿法,孩子早晚要冻出感冒。”

  听到这样的话,你说我郁闷不郁闷?

  再见到儿子,就要到下班后。我每天一进门看到的场景几乎如出一辙——儿子在玩玩具,婆婆则端着碗满屋子追着喂饭。关于孩子吃饭这件事情,我也跟婆婆沟通过多次,只要孩子不吃,就立刻把碗端走,饿了自然会知道按点吃饭。但婆婆根本不听,等我洗澡的间隙,把端走的饭用微波炉热一下,追着喂完,然后说:“吃饭能有啥问题?大了不就自然会吃了?”

  我知道,最好的办法是我们请个保姆,但一来经济状况不允许,二来再好的保姆总是没有自家人带得放心。我经常自问,难道就要为此而向不当的养育方式妥协吗?

  从“情同母女”到“例行公事”

  想当年,我和婆婆也情同母女。婆婆给我织漂亮的毛衣,每当我回家,会变着法子做我爱吃的菜。而逢年过节,我总是比老公更勤快地打电话、买礼物。婆婆曾说,我这个媳妇比儿子贴心。

  可是,“偶尔相处”和“朝夕相对”有着天壤之别。除了两代人生活方式的磨合,还有两代人不同抚养方式的磨合,说起来是小事,但如鲠在喉又没法吐,实在消耗内心能量,消磨彼此之间的亲情。

  比如,以最快的方式喂孩子吃饭,哪怕孩子一边吃一边玩玩具;孩子本来很安静地看书,婆婆却在旁边一会儿喂他水果,一会儿喂他鸡蛋;孩子稍有感冒,就自作主张去药店买药给他吃;孩子发烧时,本来体温就高,可无论我怎么讲道理,婆婆总会以“就因为穿得少才会感冒”为由,给孩子穿很多衣服……

  我试过“曲线救国”。比如,孩子专心搭积木时,婆婆总是有事没事地来逗他玩,当然,这是婆婆表达自己对孙子的一种爱,但这不利于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于是,我到网上打了一些相关资料,委婉地告诉婆婆,自己刚学了这些知识,非常有用,希望婆婆也学习一下。可是聪明的婆婆一下就识透了我的“伎俩”,拉着脸走开了。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细节冲突中,我和婆婆之间,最初的温情只剩下现在例行公事般的尊重。

  尊老和爱幼,如何兼顾?

  我曾试图让老公当桥梁,但老公长年出差在外,偶尔打个电话怎么也不忍心说教自己的妈。于是,就只有我在内心万般纠结了。

  其实,我知道,辛苦了一辈子的婆婆,完全可以在家享清福,却义无反顾地来到杭州帮忙带孩子。从这一点上说,我没有资格去抱怨她的养育方式,更不愿因为养育方式的冲突而导致婆媳矛盾。但回归现实层面,目睹孩子受长辈影响而养成或可能养成某种不良习惯时,我又有着无比的焦虑——

  除去上面我所讲述的,我儿子还学会了随地吐痰,说“这是跟奶奶学的”。该找个什么样的机会,在不伤害老人的前提下,让她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婆婆爱整天开着电视追看电视剧,该不该告诉她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可是剥夺老人仅有的一点乐趣,似乎又于心不忍;

  每当婆婆无原则地满足儿子无理要求时,又怎么有效地告诉婆婆这其实不是爱而是害?

  ……

  俗话说,婆婆说不得。可是面对婆婆一些明显错误的养育方式,我也要顾及婆婆的尊严不去点破吗?每天一睁眼,我就开始为这些琐碎的事情纠结。令我沮丧的是,生活就是琐碎细节的组合,这些矛盾无处不在,还此起彼伏。

  在一个两代人共同抚养下一代的家庭里,长辈的尊严和孩子的成长如何兼得呢?

  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年轻妈妈正在面对的困惑吧?

  敏的焦虑,是很多身兼母亲和儿媳双重角色的职场女性的焦虑。

  这种焦虑是正常的吗?又该如何缓解这种焦虑?儿媳如何更好地与婆婆沟通?如何正确对待不同养育方式而产生的家庭冲突?借敏的故事,我们请来三位心理专家参与讨论,希望理性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能让每个有同样困惑的家庭变得和谐、美好。

  创造爱的环境,比如何吃饭穿衣更重要

  隔代教育或隔代抚养是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现象。表面上是各自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导致矛盾和冲突,实际还是大人之间的深层关系没有处理到位,经由抚养孩子这个事件凸显出来。敏的苦恼是,婆婆带孩子的方式与她自己理解的正确方式不相符,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对婆婆的尊重而陷入两难。

  对于很多年轻家庭来说,如果选择了隔代抚养的模式,那么在接受这个选择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要接受可能导致的弊端,这是成年人应有的态度。

  婆婆千里迢迢来帮忙带孩子,一方面是对儿孙爱的表达,同时也有自己的需求。任何人到了晚年都害怕自己没用,失去爱与被爱的资格。允许并接纳婆婆在带孩子这件事上有所贡献,客观上给年轻父母减轻了压力,同时也满足了老人发挥余热的心理需求,也算是两全的事情。

  敏如果从这个视角重新审视婆婆的种种行为,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孩子而言,创造一个爱的环境,比用什么方式吃饭穿衣恐怕更重要一些。

  父母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那个人

  婆媳关系被誉为最难处理、也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关系。很多年轻女性在组建家庭后,会选择独立生活空间,以避免婆媳矛盾。但当孩子出生后,因为经济原因或者难以找到合适的保姆,老人又会重新归位。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公婆,包括自己的父母并没有养育我们子女的义务。他们有按自己的观念生活的权利。

  第二,对于婆婆来给自己带孩子这件事,晚辈应真正地尊重并接纳。真正地接纳是不会有过多的是非判断和对错纷争的,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支持。

  第三,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他们更愿意和父母做互动,而非祖父祖母。因此,年轻的家庭即使存在两代抚养的差异,或者婆婆太过强势介入孩子的抚养,年轻的父母仍需明白,自己才是那个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所以,想办法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并做好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要比焦虑和担忧有效得多。

  当然,如果遇到公婆试图用自己的观念来影响我们,我们也要通过丈夫明确地申明彼此的边界,哪些事情是他们可以做主的,哪些是小两口自己的事务。

  让孩子在多种教养方式中学会比较和选择

  事实上,不同家庭教育的方法各有所长,譬如有一项调查证明,老人带孩子更容易产生天才,因为老人经过岁月的磨砺,面对小孩出现的问题,其本身的焦虑感会比较低,对待孩子能够更耐心和宽容。

  不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没有最正确,只有最适合。任何一种教养方式,放到现实中,都需要考虑到实际的情况,要避免套用。生活中,小孩不可能只用一种方式单纯地生长。而正是在多种的教养方式中,小孩会学会比较和选择,并最终拥有自己的应对策略,所以如果在一个家庭中,有精彩纷呈的理念碰撞,小孩子会发展得更聪明,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也会更好。

 

阅读(0) | 留言(1)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 今生只爱你227QQ对lady嘎嘎说:2013-03-29 12:46:42
  • 这个问题困扰了多少年轻妈妈啊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