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妈妈请安静——别让孩子的兴趣被扼杀在摇篮里
3月19日,星期二,晴
袋鼠妈妈写的上一篇博文是关于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而采用给孩子报班的方式来解决。其实袋鼠妈妈个人并不反对兴趣班本身。画画也好、围棋也好、游泳也好,这些活动本身都是好的,的确能够给人的身心灵带来益处。孩子们也的确有自己喜欢从事的活动。在孩子喜欢的前提下,若有合适的老师指点,孩子会有很大的提高,也更能够在那里世界里面自由自在地享受其中的乐趣。问题不是出在兴趣班本身,而是出在家长在给孩子报班和上课过程中的心态和行为。
春暖花开,昆明的天气已经有点像夏天了。小喜乐参加了一个那种在广场上的溜冰培训,每天吃过晚饭就去滑冰,有教练带着,还有一些别的孩子。从报名开始都是袋鼠爸爸陪喜乐去的,昨天袋鼠妈妈陪了喜乐一次,看到了很多令我心里难过的状况。
有一个小男孩四岁半,妈妈陪着来的。我看到他的妈妈在任何时候都跟在他的后面,教练没说话的时候都在不停地指导那个孩子。那个孩子一直低着头,妈妈严厉地说:“快看好。”孩子的脚抬的不够高,妈妈说:“脚抬高点。”整个溜冰的过程孩子都没有任何笑容。最后孩子说不想滑了,妈妈说:“再坚持一会儿,不能偷懒。”他们离开的时候教练鼓励孩子说明天别让妈妈这么跟着了,妈妈说了一句:“对,客服你的心理障碍。”我当时坐在旁边,心里很为那个孩子难过。有这么一个妈,怎么可能没障碍呢?这整个过程孩子是无法享受的,因为他从妈妈那里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自己不够好、自己不够努力、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父母让孩子从事一项活动,而孩子在整个过程中都体验到挫败的时候,如何能够享受呢?再有意思的活动由于有了如此唠叨、功利心又强的家长,也会变得痛苦不堪。
喜乐上美术课的时候我观察到的也是同样的情形。老师提问,妈妈就在孩子的耳边说:“快,举手。大方点。”有的甚至把答案告诉孩子,让孩子举手回答。孩子的身体稍微动一下,妈妈就说:“专心。”老师开始教了,妈妈就不停地在孩子耳边说:“看好了。”等孩子开始动笔啦,妈妈就不停地在旁边提醒、指正,有的甚至把笔抢过来自己帮孩子画。这整个过程是不自由的、压抑的、被控制的,这样的兴趣班是不可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的(哪怕有个非常好的老师)。
袋鼠妈妈的观察是爸爸在这方面要做得好些。爸爸话没那么多,爸爸一般不会不听地跟着孩子不听地念叨。我记得有一次喜乐她们去写生。有个大孩子画得非常棒,大家都惊叹她的作品,袋鼠妈妈的观察是她的爸爸一直站在离她两三米远的地方,而不是像那些妈妈们在孩子身后或者旁边不停地指挥。我们陪伴喜乐上课的方式就是送她到哪里,让她自己和老师、教练互动,袋鼠爸妈都属于那种比较“冷”的家长。
伟大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在幼儿期(4岁到7岁)的主要发展目标是活动主动感(初创性),培养目标品质。这个时候真的需要父母放手,这个时期的目标不是唱歌唱得准、写字写得好、画画画得像,这个时期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主动感。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自由自在地探索和发挥,哪怕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和老师教的、父母期待的不一致。在这个通过游戏自由探索和发挥的过程中,孩子的主动感就被培养起来了。当孩子的主动感培养起来的时候,孩子就能够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会喜欢探索这个世界,会享受这个专注的过程给他带来的愉悦和满足,这为将来上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有的家长在孩子出现厌学的情况时来找到袋鼠妈妈咨询。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出在儿时,在孩子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所有的兴趣爱好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很多妈妈会问我:“我该怎么做?”我想说,在孩子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嘘,妈妈请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