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在亲子园认识一个小男孩儿CB,他的妈妈觉得洋洋懂得多,很是羡慕,私下里也会向我取经。洋洋虽说认知方面比同龄的孩子超前很多,但他根本称不上是乖小孩儿。有时一起上课的小姑娘们没有来上课,这两个小男生一起上课的时候,都不听老师话,而且他们俩一定会打一仗,不过打完就好,好完再打。
上周的感统课,老师拿出四分之一圆,以前都是要求小朋友在上面走,洋洋已经能完成。但这一次,老师要小朋友跪在上面爬,CB先在上面爬上了,洋洋刚上去就下来了。我让他上去,洋洋干脆就躺在地上,说啥也不上了。CB妈妈问:“你收拾不了他啊?”我摇摇头:“收拾不了!”
因为我了解洋洋为什么不爬的原因,第一洋洋用脚走是没有问题,但他依然存在触觉敏感的问题,他的膝盖爬在上面,会觉得特别痛,就像我走不了“走毯”一样;第二,洋洋有一点感冒,他不太舒服。我觉得如果想改变这样的状态,第一,把病先养好;第二,积极引导,多多鼓励洋洋在坚硬,有凸起的地方爬,才是正道。如果我只是单纯地强迫洋洋爬,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甚至会事得其反,导致洋洋害怕这个东西,那么又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
洋洋是比较爱哭的。但他每次哭,我都能正确判断出他为什么哭,然后找出正确的方法处理。比如昨天姥爷在做面条,洋洋也要帮忙。洋洋让姥爷把面条机放在别的地方来操作,但是姥姥和姥爷都认为真是无理取闹,洋洋大哭。我想一定是以前某一次姥爷用别的方式做过面条,被洋洋看到,他就记住了。而现在洋洋正处于秩序敏感期,他的小脑袋瓜里认为只有以前那个样子才能做面条,而别的任何方式他都接受不了。我让洋洋尽情地哭,倾听他的想法,表达我完全能理解他,然后我再耐心地给他讲这样做面条也可以。过了一会儿洋洋能接受了,愉快地跟姥爷一起做面条。
再比如洋洋的玩具弄得到处都是,他又跑着要做别的事,我会明确告诉他“必须把玩具收拾好,才能玩儿别的,否则不可以。”洋洋哼哼唧唧地不乐意,发展到哭起来,我告诉他,“那就先哭一会儿吧,哭完再收拾。”洋洋马上就开始收拾。有一天我和洋洋在画画,我发现他有些困了,担心他没有吃感冒药就睡着了。我说,“儿子,你等着,妈妈去给你准备药,我们吃完药再画。”洋洋一听立刻不干了,嚎啕大哭起来,我没理他,他竟然哭得吐了,吐得满地都是。我们收拾完地板,给他喂完药,继续画。这两种情况都是洋洋用哭来要胁我,但每次他都不会得逞。妈妈不吃这一套。第一个事件是给洋洋立规矩,养成生活的好习惯;第二个事件是让他慢慢学会耐心等待。为了培养洋洋耐心等待,我时常有意地指着电子钟告诉他,现在是几点几分,到几点几点我们会去做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洋洋学会了认识电子钟,学会了数数,并且知道了六十秒就是一分钟。现在明显地洋洋在耐心方面比以前进步了很多。
我从来不对洋洋发脾气,但是洋洋是最听我的话。往往孩子的听话,是建立在与妈妈高度的信任之上的。如果孩子感受得到妈妈浓浓的爱,如果孩子知道妈妈最能理解自己,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听话。洋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我的内心也不希望洋洋成为听话的好孩子。我觉得太听话的孩子很可怜,都是被成年人或是环境压抑得太多了,太听话的孩子内心力量都很弱。我也发现越是听话的孩子,越到青春期越是叛逆,越叛逆越在情感上依赖某个人,越依赖越不能成长。看看现在青春期的孩子们,QQ的名字一定是各种符号各种文字,就是为了张显所谓的“个性”。我想,如果真是有“个性”的孩子,根本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相信,洋洋现在的不乖,是暂时的,而未来的路上,他一定会越来越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