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燕在幼儿园时是舞蹈队的主力队员,多次参加比赛、演出,表现出色,有很强的表现欲,可就是太好动,坐不住,听别人说话时,经常扭扭小辫,折折衣角。父母最担心的就是怕孩子上学后管不住自己,课堂听讲不认真,影响学习。
果不其然,刚刚上一年级不久,家长就不只一次地听到多位老师反应小燕上课时小动作太多,一会儿摸摸橡皮,一会儿动动尺子,有时甚至连头饰也成了她的好玩具。老师提醒她时,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迅速坐好,可没过两三分钟,手就又开始忙活起来。对于一个刚满6岁的孩子,该如何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在课堂上不做小动作,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知识上呢?家长为此感到非常头疼。
难题症结与分析
通过观察不难看出小燕属于典型的“身体运动型”孩子。这样的孩子协调性好,过度的肢体动作是她内心行为的需要,因而在生活中常表现为好动、小动作多。仔细分析,还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1)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
从生理上讲,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骨骼和肌肉的耐力都比较弱,一个动作不易坚持时间过长。同时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强于抑制,表现为活泼好动、精力充沛。从心理上讲。他们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发展之中。科学研究证明:7-1 0岁的儿童有意注意可以连续集中20分钟左右,1 0一11岁的儿童在25分钟左右,1 2岁以后在30分钟左右。低年级学生的意志较薄弱,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自制力也较差,不能约束自己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于教师的讲课内容,因此常常会搞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甚至对教学有影响的小动作,这似乎在情理之中。
(2)和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有关
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无心上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因而,缺乏学习动力,那自然也就不会自觉地学习。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也就很自然了。
(3)与教学内容趣味性有关
小孩子做事很大程度上依靠兴趣,如果孩子对教师授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很自然地就不想听,感到厌烦,坐着无聊,往往也会做起小动作。
破解方案
(1)父母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绪,耐心与孩子沟通
可以问问“今天学什么了,你觉得哪节课最有意思,为什么有意思,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为什么没学会”等,这样便于了解孩子上课听讲的情况及孩子的兴趣,能帮助搞清楚学生做小动作的真正原因,从而因势利导。
(2)认真预习,带着问题听课
可以和孩子一起预习新知识,-结合要学的内容,给孩子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让她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不断地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自制力,使孩子认真听课,不再做小动作。
(3)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如在文具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普通的不易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文具;督促孩子不带与上课无关的东西等。在孩子写家庭作业时,可以让孩子把喝水、上厕所这些事提前做好,然后根据作业量规定好完成的时间,提前或按时完成的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对孩子集中注意力,减少小动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4)适时给予奖励
父母与学校相互配合,设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在鼓励中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习惯。比如,坐得好、安静就奖小红花;让那些好动的、上课开小差或做小动作的孩子在学校有机会多表现,多让他们帮助同学、集体做事等,以迁移注意,形成正面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