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成长————————与垚垚妈妈共勉
很久没有听过育儿讲座了。幼儿园通知参加幼小衔接班会议的时候,心里难免是想得比较固定模式的那种。得知是垚垚妈妈来办这次讲座,心里不由得一阵惊喜:一直在看垚垚妈妈的育儿博客,一直关注垚垚的个人成长,近距离的聆听与观察,对自己的育儿理念必有益。
果不其然,从头到尾听着垚垚妈妈的讲座,可以用目不转睛、心无旁骛来形容自己的听课状态。内心里并没有把这次讲座当作是入小学之前的一次“教育”,更没有把垚垚妈妈当作是一个名学的校长,从头到尾将彼此置于一个平等的“为人父母”的角色。认为垚垚妈妈的成功,首先是育儿理念以及实践的成功。与其讲这是一次幼小衔接的讲座,不如讲这是一次育儿观念的一次普及。这样一个讲座,适合所有的爸爸妈妈或者准爸爸准妈妈来听,而不仅仅是即将入学的孩子家长来听。
想必,这样一场70分钟的精彩演讲,能够使大多数爸爸妈妈获得共鸣,或内心获得育儿理念的一种碰撞,对爸爸而言,获得更多的,是一种共振。一种育儿观念的共振。
对于垚垚妈妈的众多观点,爸爸基本上都赞同。一些观点,有感而发,自己记录下来,感谢她给予爸爸及其他人的众多启示。
整个讲座过程,是在静悄悄聆听中度过的。间或,窗外传来石婆婆巷爆米花的声音,清香沁人心脾,与讲座娓娓道来相得益彰。从头至尾,只有聆听,没有任何的记录,毕竟,这份共振实在是有感而发,感触于心,所以不需任何记录,就可以将这些观点记录或者回忆出来,因为,与自己的育儿观念真是不谋而合,或者说整个的育儿过程,接受的是同样的育儿理念。
育儿理念的一些共振点:
一.爱和规则成就孩子的未来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爸爸妈妈都是及其及其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这种爱不可以是溺爱,或者是放纵的爱。这种爱肯定是无私的爱,不需要回报的爱,是平等的爱。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用西方的话,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礼物和财富,用东方的语言来讲,孩子是社会的孩子。我们父母有暂时的保管权利和教育的神圣职责。对孩子的培养,要注重于培养独立能力,尊重个性,对人类充满爱心,有关心,有贡献。最好的爱是尊重。这是爸爸自己的心得。用蒙蒙的话来讲,对孩子的爱一定是无条件的爱,不附加条件有时候难以做到,很多时候,可能顺口就将条件提出来了。
光有爱肯定是不够的。规则的制定至关重要。爸爸妈妈的观点是从不打骂孩子,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如果孩子做的不对,反省一下大人们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恰当。这点垚垚妈妈也提到了,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古话目前来看肯定是不恰当的。即使是在钢琴的学习中,遇到过种种的困难,大人看得到,但是未必能够做得到,知易行难,这时候如果一味的去责或者骂,可能只会收到负面的作用。至少到目前来看,蒙蒙是不会得到这种打骂式的教育了。如果确实要去打孩子,也要学会如何去打。打孩子要区分两种“打”:一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另外一种是“做规矩”。在打孩子之前一定要质问自己有没有情绪,有没有愤怒。如果有愤怒,请不要打,因为这是以幼小的个体来作为发泄愤怒的对象;如果是为了“做规矩”,那可以打,这也是一种惩罚的手段。惩罚是为了让孩子反思自己做过的错事,但“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都可以“不打”了。
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首先是朋友,其次是启蒙老师。
爸爸经常和蒙蒙说的一句话是“我们首先是好朋友,所以我们.......”,这句话放在任何环境中都是适合的。今天听讲座,这个观点也是有所共振的。大人与孩子,首先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尊卑之分。放下身段,去和孩子无间的交朋友,无话不说,嬉笑“怒骂”等等,都是无可不用的。垚垚妈妈说到的是启蒙恩师,对于感恩这个词,或者“恩”这个字,爸爸到认为可不提,父母做的再好,可能只能是尽责了而已,还谈不上是恩,相反,对于孩子,大人倒是应该以感恩的心态去交这个小朋友,感恩于她给予自己的育儿过程,感恩于她小小年纪,弹得这么认真的琴,感恩于她如此配合来完成彼此的融合过程。
三.最好的育儿方式是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育儿方式。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的问题,不是偶然之间才爆发的。都是积累而成的。只有陪伴,才能做到防微杜渐。全身心的陪伴,并不仅仅是保护着她的安全,这仅仅是身体上的陪伴,陪伴必定是对身心的共伴。一个花费功夫去陪孩子的父母,必定是和孩子沟通能力极强的父母。我们对孩子教育是否成功不是以孩子是否听话来判断的。陪伴花费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是放下身段的一种沟通。陪伴中或者说沟通中最难以做到的就是一直保持着耐心,之所以我们常对孩子缺少耐心,是因为觉得孩子的某些行为举动毫无意义。毫无疑问,这都是大人的一种假设,正是这样的假设,让我们不能真正和孩子沟通,而只是单方向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因此,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够从孩子角度来想,来观察、思考孩子这么做是为什么。当你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他的举动是无意义的,就能跟他很好地沟通了。沟通的前提是陪伴,是无间的朋友关系。陪伴过程中,安全感、孩子的价值感、孩子的尊严感以及自信感都会逐渐的建立起来。
四.最好的语言学习方式是亲子阅读
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这类的话,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爸爸对于蒙蒙这方面,是非常的重视,一直强调彼此这样去做。一直认为,12岁之前的亲子阅读,如果能够一直坚持下来,那是何等有难度的一项育儿工作啊。但是如果能够坚持下来,这又是何等伟大的一项语感培养或者视野开放的工作啊。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爱读书,孩子自然也爱读书,在蒙蒙还小的时候,鲍伯伯这样指导爸爸,受益匪浅。
五.在蒙蒙这个年龄,情商远比智商重要
情商、智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对孩子强调能够学会多少项本事,能够拥有一颗爱心、感恩的心、自信的心、积极向上的心,比一些技能应该更值得开心。对情商的培养,一些正面的话要常讲,打击的话、横向比较的话要做到不讲,成长过程中,跟自己纵向比较可能更为合适。对孩子,要有包容心、接纳心以及欣赏之心,并且要让孩子感受到。
六.育儿过程实际上就是试错和纠错的过程,平等和孩子交流
在大人眼里,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实际上,育儿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试错和纠错的过程。试错和纠错,是指大人和孩子彼此都要面对的。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况且,这种错误,是大人眼里的“错误”而已。对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平等的和孩子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平等,还要有身体上的平等,眼神的交流要放在一个平面上,而不是居高临下式,语气的轻重缓急也要注意。
七.习惯的养成
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大人息息相关。孩子也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孩子得当的表达与思维,同样是映射与父母。她的大多数思想,来自于父母这面镜子。爸爸妈妈对蒙蒙成长过程中的习惯问题是比较重要的。无论事关大小,该有的习惯一定要有。诸如闯红灯,很久之前,爸爸就和蒙蒙商议,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论有没有其他车辆,只要是红灯,我们都等,这个观念对蒙蒙来说已经根深蒂固了。下午临时还考了她一次,一个十字路口,很多人在车少的空隙中,不停地闯着红灯,爸爸问蒙蒙:“我们急着赶路,也跟着一起闯红灯吧”,蒙蒙立即回答“不可以”。此类的小习惯还有很多很多。无疑,大人应该是以身作则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做着示范。昨天在幼儿园接蒙蒙的时候,偶然间看到蒙蒙与其他的孩子一样,将自己的作业简简单单的单手送到了钱老师的手上,他们可能是还没有学会这方面的礼仪吧,今天跟蒙蒙讲了这件事,也告诉她应该怎样做,试试看这样的习惯是否能够短期内养成,或者用垚垚妈妈的“21天习惯养成法”来有目的的训练一下吧。
八.我们究竟要一个什么样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最好办法是陪伴中前行。早期教育无所不在。但是,更狭义的早期教育,更多的是指一些技能或者知识的获得。爸爸妈妈一直想将一个空空白白的蒙蒙交到小学老师的手上。无数学知识、无拼音知识、无英语知识。这样的一个代价必定是蒙蒙在小学低年级的成绩上的不理想,但如果遵循自己比较的一贯方式,蒙蒙从最初的一窍不通,每前行一步,都算得上是一种进步了。由此带来的挑战性和惊喜,也是值得期待的。在这些方面,大人未必能够抓得住孩子的敏感期。早期教育,如果把握不当,更多的时候,是以知识灌输替代游戏与生活,重了结果,只关注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习的兴趣、过程和态度。有人会用学琴来反驳爸爸,学琴的确是童子功,目前能力达到了,完全可以学习。
九.育儿过程更多地可能还是身体力行,而不是放空话
实际上,写这篇日记的时候,也担心自己在放空话。但想到的更多地是这种共鸣,值得记录。正如卞之琳的那首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相信今天听讲座的大多数家长,都能够由此获得共鸣。不会有天生就完全称职的家长,彼此都是对方的一个学习对象。不同的仅仅是桥上与窗内的区别。
十.由衷的感谢垚垚妈妈和幼儿园给予的这次学习机会
扪心自问,如果让自己去讲,是不可能讲的如此之精彩的,别人的心得,正是自己取长补短的一个学习机会。对孩子的教育,任何时候都不嫌晚,继续努力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