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自己来”
当孩子能够胜任“搭个手”的角色后,我们作父母的就有必要让孩子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他自己的事情了。如吃饭,可以给孩子一个大小合适的勺子,开饭时先给孩子盛一碗,鼓励孩子“自己吃”(不要担心或责备孩子洒饭),想吃什么菜就自己取食;煮好的鸡蛋别忙着帮他剥好,鼓励他自己设法剥蛋壳……穿衣服、整理玩具、叠被子、打扫自己房间等,都应该循序渐进地鼓励孩子自己先动手做,爸爸妈妈再来搭个手。
当孩子掌握了这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他不仅能很快适应集体生活,还可能因为这些方面的出色表现而经常受到称赞。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无疑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爸爸、妈妈、孩子“一起做”
我见过不少“家懒外勤”的孩子,他们大多数都是孩子在学校里的时候非常热心地帮老师整理了活动区,然后在家里就不愿帮大人做一丁点儿事,然后家长在老师面前就会叹口气说:“还是老师有办法,在家里他自己的玩具从来不整理。”老师真的那么神,能够把一个懒孩子变成勤快人?不是的,正是因为老师“没办法”照顾到每一位孩子,才迫使孩子不得不自己想办法。而在家中,孩子不做自然有成人替他把什么事都做了。
其实“家懒”不仅仅是孩子外在的行为常态,它反映的是亲子间的教养互动模式;同样,“外勤”也不能说明孩子已经具有了对高尚道德的认识与履行,只能说它是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与成人和同伴的一种交往策略。在道德取向上,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可以说是最利己者,想让他变得利他,成人必须引导孩子看到该利他行为的最终结果里有利己的成分。
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在他能够大部分事情自己独立完成时,就应该也是时候承担一些公共的家务了,如拿报纸、倒垃圾、晾晒和收取衣服、准备晚餐等等,当成人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别忘了叫上孩子“一起做”,而不是“一边玩去”。
也许有些孩子更愿意选择看动画片而不是做家务,那么成人可以分析给孩子听:如果你来帮忙做这些家务,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省下做这些事情的时间,更多地陪你玩;反之,你就只有等大人将所有的事情做完。这就是“帮人等于是帮自己”的道理最直观的体现,也就是让孩子知道有一种使大家都满意的“双赢”的结局。
教孩子学会“看妈妈”
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做“真正的”家务了,帮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摘菜、剥豆、掐尖等非常适合“八门级”的孩子,我家毅仔在三岁我妈带他的时候,我妈做什么,小人儿就总在外面跟着。我就认得,那个时候,我妈妈经常在地上铺一张报纸或塑料布,将要整理的菜、盛菜篓、垃圾袋井然有序地摆放好,然后卷起袖子边示范,边用简洁的语句进行补充说明,主要是交代他重点、难点和几个步骤,这样的示范可以让他体验到做家务也需要动脑筋。
接下来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做,都说“百闻不如一见”,做家务是“百见不如一做”,在孩子动手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孩子刚才听懂了什么,没注意到什么,而这些其实都反映了孩子的学习风格和方式,家长可以及时地给予指导。
再大些的孩子(5岁以上)就可以让他接触真刀了,当然刀口不能太锋利。大人可以先示范切技术要求不高的滚刀块,边切边强调主刀手与辅助手的位置关系,然后将刀刃朝里放好,鼓励孩子来试试,他会感到非常兴奋。西红柿、冬瓜、土豆等是合适的原材料。
让孩子“听指令”
具有一定家务经验的孩子,再学习做新家务时,我们大人就不必示范了,可改为“君子动口”——“遥控”那个小人儿一步步到位。这样既训练了孩子听话的能力,又给他留出了自己做选择的空间。如家中养了小金鱼,每天换水的事情自然是交给孩子去做了。在没有鱼捞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够不使小金鱼受伤又能将它们倒腾两次后放回盛装了干净水的鱼缸呢?对孩子来说这是个难题。
那就发口头指示吧:先把洗脸池洗干净,塞上塞子;再把鱼缸里的水和鱼一同倒进洗脸池;洗鱼缸;将洗脸池里的塞子拔了放走脏水,然后再塞上塞子注满水;用鱼缸捞出小金鱼,倒入足够的水。OK。
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做“遥控”时不必句句说到,让孩子在做完上一步之后,自己先想想下一步该怎么做,然后给点提示。当看到孩子小心翼翼地捧着鱼缸,眼睛紧盯着在清澈的水中畅游的小鱼,满脸欢喜地走向你时,你是什么感觉?
功到自然成
只要按我说的以上几点一步一步来做,要不了多久,你的孩子一定变得好勤快哦。恭喜你,从此以后你的孩子已经能够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在生活自理上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了。
借用爱默生的一句话:“你要教孩子走路,但是,得让他自己学着走。”改为“你要教孩子做家务,但是,得让他自己学着做。”试着用用以上的这些方法吧,它会带给你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