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宝的第一反抗期

13/05/22 16:57:00 标签:

萱宝现在16个多月了,尽管一岁左右就开始喜欢说“不”甚至跟大人对着干了,但真正明显的执拗行为,却是在近期才变得一下子密集起来。 

记不清从哪天开始了,仿佛是一夜之间,宝贝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喜欢毫无理由地反抗大人的意志,然后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把大人弄的没头没脑,使劲千方百计,还是弄的她梨花带雨、涕泪滂沱……

无奈之余,有时候连我都禁不住疑惑:发展规律的力量就这么强大么?为何平日里的乖宝宝有时会在顷刻间变得“不可理喻”?如果不是看了很多育儿的书籍,对两岁孩子的行为早有准备,我想我的忍耐极限肯定已被数次击溃。

就拿昨天晚上来说吧,吃饭的时候还好好的,吃了半碗面条,还给我跳舞看,要睡觉的时候就跑到姥姥床上去了,还假装呼呼的打呼噜,睡着了。我们好好哄着,才到了我们自己的床上,还要求让姥姥哄,就在快睡着的时候,我把她姥姥抱着她的手拿开了,萱宝忽然清醒了,坚决不干了,那叫一个气愤,挣扎着要走,用手指着姥姥的房间。我给她讲道理,告诉她姥姥累了,明天再陪她玩,她理都不理,使劲的挣扎、打挺、满床滚,我用尽所有的方法也无法使他安静下来。最后,她姥姥看不下去了,把她抱去了姥姥房间,萱宝立刻、马上停止了哭,安静的躺着睡了。。。

 

诸如类似的事件,最近真是太多了,没想到两岁的执拗,就这样走近了……

 

反抗期解析:

两岁左右的孩子,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凡事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

行事,尽管有时候这种意愿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胡闹,一旦被拒绝,还是会烦躁不安,奋力反抗,大哭大闹而难以平息。这就是让很多家长望而生畏的执拗现象。

 

下面尝试分析一

下这种现象的原因、对策及处理原则。

1、有时候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执拗行为,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就是逃避某个不愿意发生的事件,比如入园。。所以,这种时候最容易出现各种沟通办法都突然失效的情况(从理论上讲,告诉她“今天不用去幼儿园倒可能达到效果)。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这样斟酌:如果孩子试图逃避的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比如跟妈妈去做客,则宁可放弃孩子讨厌的那个结果以顺利解决当下需要孩子做的事情(案例中是穿裤子,以防孩子受凉)。如果孩子试图逃避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比如上幼儿园,而这个时候又实在没有办法搞定她,那么必要的强硬也不得已而为之的,但一定要在强硬措施之后注意倾听孩子的哭声,以让孩子在宣泄情绪的过程中启动心理康复机制。

2、有时候孩子突然无理取闹,是因为我们突然把她拖离了舒适的心理区域,这个时候她也可能通过执拗的哭闹来宣泄这种失落和痛苦,这个时候,共情、倾听、耐心的安抚和转移注意力都可能最终解决问题,只是问题可能会持续一个过程,孩子需要这个过程来祭奠被破坏的舒适感。具体最终那种亲子沟通方式能给孩子的执拗画上句号,则取决于孩子当时的意愿,那种方式更能打动他们,那种就可能成为执拗终结者,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这个比较难以预料。

3、有时候孩子执拗,是因为我们破坏了她的秩序感,这种秩序的范围,还可能相当广大,比如,空间秩序(东西应该放在哪里)

时间秩序(哪件事应该先发生)、心理秩序(谁应该来做这件事,怎么做等)等。宝贝就会因为事情没有按照她预想的“秩序发生而吵闹,直到事情按照她事先在脑海中排练的秩序重来……

 

处理执拗行为的大原则:

1、宽容,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能顺着孩子就顺着孩子,不必担心会把孩子惯坏,执拗期只是心理发育中的一个阶段,特殊的阶段应该得到特殊的对待。

2、耐心,孩子执拗起来的确很考验成人的心理承受极限,特别是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提醒自己,耐心多一点,再多一点,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情感伤害。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实在没办法解决,就耐心地听孩子哭吧。

3、信心,面对执拗的失去“理智”的孩子千万不要乱了阵脚,要坚信只要我们设身处地跟站在孩子的角度着想,就有可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即使找不到,也不必自责,有信心的父母,找到办法的机会总比没有信心的父母多。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