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童谣
(049)
2012.6.20 星期三
爷爷的童谣包括儿歌、故事和民谚,按照语言分类,有书本语言和本土方言。就是说,有些童谣是从网上或是书本上找来的,有的呢,就是在他的童年时代,从长辈口中听到的。
爷爷给我讲的第一个童谣就是《两个和尚》的故事,这已经成了我的催眠曲。后来,在奶奶的数落下,爷爷回顾了小时候读过的课文,记起了诸如《小猫钓鱼》、《蚕姑娘》、《狗、公鸡和狐狸》等故事,还有《卫生歌》、《拍手歌》等儿歌,再加上从他的爷爷和外婆那里学到的方言民谣。这就成了他每天在我耳边循环“嗡嗡”的内容。
我听爷爷讲故事
过去的那些课文、儿歌,现在随便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到,而且同样的题目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可是,我们常德的方言民谚当然就无法在网上找到,更没有什么有关记载的书籍、资料可循,只能全凭爷爷的记忆呢。
在爷爷的记忆中,方言童谣也分为故事、儿歌和谜语。有些内容比较清晰,爷爷可以从头到尾为我背诵;有些记忆只是部分清晰,其中有些段落或是字词,只知发音而并不知道那些字词的写法和意思。为了读给我听,爷爷根据句子前后的意思进行判断,结果除了极少数字词、句子不能判断出与前后句子的关系,而无法弄清准确的意思外,基本上已让那些童谣恢复了生机。
有两个最典型的儿歌,分别是爷爷的外婆和爷爷传授下来的。他外婆的儿歌是:
棉花闹,闹喳喳,恭喜奶奶纺棉纱。
今年纺纱由知可,明年纺纱正处更。
一月耕,二月耙,三月四月种棉花;
棉花种得寸把高,男也薅,女也薅,薅得齐腰高。
开红花,结青桃,青桃口里浦(吐的意思)白泡。
手儿捡,衣儿捎,捎起回来晒抛抛(松软的意思)。
请弹匠,弹成花;请纺匠,纺成纱;
请机匠,机成线,请织匠,织成片;请染匠,染青蓝;
请裁缝,一剪刀夹稀烂,婆娘的儿子有衣穿。
他爷爷传下来的民谣就有点带颜色了,不说三级二级,至少也是“儿童不宜”哦!请听:
胖婆娘,胖得不像相,三十六根杉条搭杆床。
刚刚睡起个胖婆娘,“挺桶”打个屁——有的说是垮了坎(方言中习惯念kǎng),有的说是倒了墙,也不是垮了坎,也不是倒了墙,是隔壁娶新姑娘放的大炮响!
胖婆娘,屙一泡屎,有水桶粗,有桅杆长。
一碰碰到个张木匠,他说它是陈香木;一碰碰到个李木匠,他说它是广木香。也不是陈香木,也不是广木香,是河里漂来的一筒柳树桩。
……
爷爷在文化、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童年,就是听着他爷爷和外婆的这些童谣慢慢长大的。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学校组织看场电影,周末在街边书摊上看本小人书,都是很奢侈的文化消费,就连到有钱的同学家听听收音机,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因此在那个年代,这些民间的粗俗文化,毕竟在风趣、搞笑中也间接给爷爷带来了欢乐和智慧。现在还听不懂大人说话的我,当然不会明白童谣的意思,但在爷爷亲切的“嗡嗡”声中,似乎能隐隐约约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