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困扰,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剧。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与孩子沟通的态度,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并非难事。
通常在与孩子沟通时,只有大人在说,可是事实上,在这同时你或许忽略了孩子正以他们的眼光在看大人,他们正无声的批评着。例如:晚上十一点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无要上床的迹象,这时你赶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许会说声“哦”然后乖乖入睡,然而这时在他心里却藏了未说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如果妳的孩子是藏着这份疑惑上床,那你们的沟通就不完全,因为你让他带着不甘心入睡。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样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说出来。
曾经有孩子天真的说:“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这也是个值得我们思量的问题,为什么大人可以骂小孩呢?或许有大人会回答:“他不知危险所在。他不知我对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们仔细考量,这所谓的分寸在那?你教过他没?在你生气的同时是否想过要赶紧负起教育的责任呢?事实上所有思考逻辑真正出问题的是大人!所以我们谈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时,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检讨开始,必须大人先改变,而让妳孩子能察觉到你的改变。大人首先要学会尽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或许有人会担心:“我是长辈,怎能以平等态度和孩子相处?”其实这所谓平等是无损尊严的,因为明的妳是他的长辈,有义务责任照顾他,除了养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万别忽略了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别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触时会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听话,然而这听话的标准又何在呢?夫妻之间时尔都会因不了解彼此的价值观而有所争吵,况且是个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价值标准是很难的,因为他永远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这听话的内容如果没有翻译成他所能了解的语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说的,他并非不想听话,而是听不清楚。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就是要把话说清楚。
父母常会跟孩子:“你不要乱花钱”这“乱”字的标准每人不同,当然你孩子的“乱”字和妳的“乱”字标准也不一,妳是否曾转换到他的态度来看?还是以二十年前的标准衡量他呢?妳是否该转变口气改口说:“我们家没有这么多预算,所以你的零用钱要省着用。”这样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钱要有计划,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沟通,也不会再为零用钱伤脑筋,这语意不详的“乱”字是阻断彼此沟通的一大鸿沟。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说:“你要认真一点。”但在孩子心里也有着疑惑:“我拼命的读书,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么还说我不认真呢?”这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你正在用大人的标准衡量他。
其实每个人回顾小时候,谁不喜欢偶尔偷懒一下,或者自己处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们就该还给孩子同样的空间。因为要他完全踏着你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于在剥夺他生存的适应力,应该让他试着去体验处理事情的经验,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场。要他念书,你也该利用这时间陪他。在要求孩子时,要先反观自己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是一代传一代的,即所谓的身教。说孩子不孝顺时,也要想想:孩子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正是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范。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丢开权威,毫无条件的真爱。做父母的常会感叹:“我对孩子如此关心为何他毫无感觉?”这时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这份关爱有无条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误会孩子时,你可曾放下权威向他道歉?其实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着父母放下权威以对待朋友的方式来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心灵之门并不难打开,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对待:跟孩子沟通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许他们有提出方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透过家庭会议做成共同约定的结论,父母不再是个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参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对家将会更有强烈的归属感。
二、无条件的真爱: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让他成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视子女为自己的影子,要他达成你未完成的心愿,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优点,多给他赞美,千万不要用权威来保障你的尊严,放下权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这份关怀油然而生。
三、视之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不要剥夺孩子学习磨练的机会,不要替他做选择、做决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张安全、空间大的网,让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约跑、快乐的跳。试着让孩子培养自己承担后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机能。
四、期待被了解:要能解读孩子的心思,并且将领会到的意念说出来,当解读到孩子的快乐、伤心或懊恼时,能适时的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让孩子明了他是被了解的,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久了,孩子也能够解读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当然就无需掩饰、隐藏,也就不会有误解的产生。
五、被看重: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听孩子讲十分钟的话,而不插嘴,让他尽情的表达他的意见,且能以专注的眼神聆听,孩子这份被重视的感觉也会接近彼此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