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期盼着:春节啊,春节~~你快来吧!期盼春节快来的心情是着急,是紧张,是激动,是兴奋,充满想象。。想快点穿上新衣新裤新鞋子;揣测着今年春节能收到多少红包;收到的红包计划着如何花...
而今,长大成人的我们却不再那么期待春节的到来,希望时间它能走的慢一些。
但出门在外一年,又倍感思念我的家乡--周宁,我的家人们,还有我那一直由公婆照顾的大闺女--欣欣。终于可以大包小包的回家,和家人团聚过新年。
春节被我们当地人称为:做年。“做一个年”是从除夕到元宵期间。在做年前,家家户户会挑好天气做大扫除,将房子上上下下,窗户,墙,厨房,洗手间,大门等各个角落全面打扫一遍。并没有说一定要在哪天打扫,在我们回来前,公婆已经把5层楼的房子打扫的差不多了。1月13日,原本说好,我要帮忙婆婆洗大门的,结果公婆也没叫上我,待我带着孩子下楼时,他们已经洗的差不多了,不再需要我帮忙了。
邻居阿姨自己一个人在清洗着大门。天气虽好,但是在冬季用冷水洗房子还是很寒冷的。看着都打冷战。
我们这是个小镇,还没到年尾,很多乡亲们都还在外奋斗,街上的人不多,春节将近,镇上开始挂上灯笼,努力增加节日的味道。
小店里超市里早已摆出了灯笼,春联,鞭炮。。。任人挑选,购买。不过在我们这个小镇上,很少有人注重这些。买的最多的,属鞭炮,蜡烛,拜神佛的香。只有家里有喜事的人才会买上些灯笼和春联回家贴上挂上,增添喜气。
要说能让人有春节将近的感觉画面,应该就是街上大妈大婶们。她们提着大袋子,到货店里办年货的场面,糖果,糕点,干货等等。。挑来挑去,吵架似地砍价。老板都应付不及。小时候经常跟妈妈一起上街办年货,对这画面特别有亲切感,很是怀念,现在有婆婆在持家,再过年把,也许我也要加入到她们的行列中去了吧。
在除夕前家家户户都会买好肉菜等食物储备着,因为大年初一到初三这段时间,大家都忙着拜年,走亲戚,没有人摆摊卖菜。
除夕那天的晚饭特早,十一二点才吃过的午饭,主妇们收拾了碗筷后,就开始忙着祭主,把水果,猪肉,香菇,米线,勺筷等等摆上凉台或大厅的桌上。摆上半个钟头左右就可以收下来,然后开始准备做晚饭。一般的晚饭在3点~4点之间就开始了,饭前男主人点响鞭炮,然后全家大小入桌开始吃晚饭。吃饭时,大人就会对孩子说些,新年了,又长大一岁了,要如何如何努力,如何如何学习,勉励的好;孩子举饮料敬父母,说句祝福语,吉利话。(我不知道别人家是否如此,我们家从来如此,到了婆家也是如此)
晚饭后,全家大小陆续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有的饭前就已经洗好了,多半是青年或孩子)。换上早已备好的一身新装,有的人上街活动,有的则在家里看等待看春晚。而家里的主妇则还要继续忙碌,把换下的脏衣服鞋等洗了,凉了。还要把家里的地扫了,垃圾全倒了,才能能闲下来。
除夕夜里,全家人在一起看春晚,守岁。长辈会特别交代小孩过年不打人,不骂人,随时随地地讲好话,讲吉利话,不能去别人家里玩。挨到24点,男当家放鞭炮,放烟花迎春赶年后,才能入睡。(一般年龄很小的孩子,都挨不到那么晚,会让孩子去睡先)
大年初一,天一亮,男当家人先起洗漱后,去大厅,当境明王及家中楼上神堂,灶君前点香,放鞭炮。全家人自觉早起,先喝一杯冰糖茶,寓意来年生活甜甜美美。早餐一定要吃素,吃白米饭配三样菜,也有不止三样菜的,但“长寿面”--米线,“长命菜”--整条整条的青菜,“豆腐”,是必须有的,这些菜还不能用油煮,不过这些不用油煮的菜,在那天吃,不知何因,味道也是分外的好。
在初一的一天中,逢人都要互相说句“新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
初一这天有的带孩子出门拜年,有的在家里接待前来拜年的客人。客人到家门前,主人会到门口放鞭炮迎客,进屋说完吉利话后,主人给客人冲冰糖茶水,里面加一片橘子给客人喝,请客人吃糕点,煮个水煮蛋给客人吃。而客人多少都要吃一些,意思下。客人要走了,放鞭炮送客。
在初一到初三这三天,随处随时都可能会霹雳跑啦的鞭炮声阵阵,仿佛再比赛谁家的炮声最响,遍地是火红的炮衣。到了傍晚,这些炮衣会被扫成堆,待初四那天才能扫进垃圾堆里,或是用火慢慢的烧尽。。
包红包的风俗,各地应该都是一样的,礼尚往来,别人包多少回多少,也有包得多的,也有回的多的。都是给孩子的压岁钱,心意。而我们的父母也会各包个红包给我们,我们包给自己的孩子,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__^*) 嘻嘻……
现在离过年有些日子,还有很多人不紧不慢地准备着过年。我们这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像长辈们那样注重这些习俗的细节。只在乎全家人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吃团圆饭,过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