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怎么了

07/12/25 13:52:19 标签:孩子更需要尊重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大意是:6岁男孩与4岁女孩模仿电视里亲热镜头,男孩被女孩父母打得皮开肉绽。我看了以后,大不以为然。一个6岁的男孩,根本不具备产生流氓行为的动机,也没有实施性侵犯的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许多言行只是一种外在的模仿,并不存在我们成人所担心的思想、道德问题。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一种缺点,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还有一次,我到湖北讲课。吃中午饭时,坐在我对面的女老师几次欲言又止,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提了问题。她小声说:教授,你讲课的时候说过,孩子从小要与父母分床睡觉,独立睡觉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都有好处。可我的孩子都9岁了,非要跟着我睡觉,手还非要放在某个位置。我跟他讲了很多次道理都不行。我先生有点儿不高兴了,就找儿子谈话:“儿子,你都9岁了,是男子汉了,男子汉应该自己睡觉。”我儿子眼睛突然一亮,指着爸爸说:“你更是男子汉,更应该自己睡觉了。”他爸爸一听急了,说:“你懂什么,这是我老婆!”儿子想了想说:“那我现在跟你老婆睡觉,将来你跟我老婆睡觉……”他爸一听急了,这不是乱伦吗?非要揍孩子。这可怎么办呢?乍一听,家长们会觉得这个男孩思想道德有问题,其实不然。孩子说的这些话表明了儿童的一种推理方式,我把它叫做“顶针式”推理:你怎么说过来的,我怎么说过去。并没有严谨缜密的思维,更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所以,他们的见解会跟大人完全不同。不能随意判断,更不能冤枉孩子。面对孩子,必须用孩子的思维与他们说理,用孩子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否则,就可能毫无收效。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柳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考察工作,临时决定听听四年级的课。四年级这个班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在讲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大意是: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掉小麻雀,却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一边用身子掩护着小麻雀,并最终吓退了猎狗……读完课文,女教师微笑着问同学:“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表现了伟大的母爱!”一些同学脱口答道。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书上写的明明白白。可是,另一个男生却突然反问:“你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大家一愣,旋即爆发出一片笑声,的确,谁能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呢?提问的男生接着说:“课文中没有任何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归到母爱了呢?为什么不可能是父爱呢?”这时,大家不笑了,将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兴奋地点点头,说:“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全班一片热烈掌声。这位小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让柳斌先生十分感慨,他在多种场合讲这个故事,希望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创新精神。给孩子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能飞得更高,更远!发现儿童就是发现儿童成长的规律,解放儿童就是打破对他们的束缚。明日请看:学会做人“不作为”就是“大作为” 一篇名为《拔苗助长,害惨了“神童”儿子》的报道,让我感慨万千。44岁才当上爸爸,当我抱着哇哇大哭的儿子时,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想着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我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才。1999年春天,在许多同龄孩子和父母在河边放风筝的季节里,儿子在我的培养计划中开始了他的幼年生活。每天清晨6点,3岁的儿子就被我叫醒,读1个小时的早读。8点半,正式开始一整天的课程。晚上,我还为儿子请了一位大学生教他英语。我并不想将儿子培养成书呆子,我要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神童,所以我又将儿子送到少年宫学习书法和绘画。有一次,我和儿子从少年宫回家,儿子问我:“爸爸,一休哥是谁呀,我怎么没学过?”儿子的话让我鼻子一酸,我抚摩着他的头,说:“儿子,你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他们就知道看电视,他们知道一休哥是谁但不知道方程式怎么列。”儿子睁大眼睛说:“我想一休哥肯定比方程式好玩,那么多小朋友都知道。”儿子的话竟让我一时间语塞,半晌我才说道:“儿子,你长大了就理解爸爸了。”在我近乎残暴的教育下,经过4年的时间,儿子一路跌跌撞撞地学完了小学课程,完成了我神童培养计划的第一步。儿子7岁生日那天,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我同意放假一天,让妻子带着儿子出去玩。本以为儿子会好好地玩上一天,可不到中午,儿子和妻子就回来了。原来,到了游乐园,儿子什么也不玩。妻子逼着儿子上了海盗船,谁知道,船刚一转动,儿子就大哭起来,拼命地喊要回家。从那以后,我发现儿子经常发呆。他常常将书仔细地撕成一点一点的碎片,然后很小心地将碎片装进一个塑料袋里,像收藏宝贝似的将塑料袋压在枕头底下。我感觉事态有些严重,就到一家医院的心理门诊咨询。医生听了我的介绍后说,基本上可以断定你儿子患上了心理疾患。我把市里的好医院都跑了个遍,每位医生都告诫我必须立刻给儿子减负。回到家中,我决定给儿子松绑,可儿子自己却松不了了。我们把他从书桌旁拉开,不一会儿,他又回到书桌旁,看书,做作业。他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撕书。按照医生的建议,我将儿子送到了一所压力相对较小的农村小学,让他在那儿学会融入集体生活。每周,我还陪着儿子去做一次心理治疗。每次从治疗室出来,看着儿子一次比一次笑得开朗,我就在想,有个会笑的儿子真好。老天好像给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4年前,我把才3岁的儿子拼命地往7岁拉;现在,我又把7岁的儿子拼命往3岁,甚至往更小的年龄拽。原来我千方百计让他学习,现在我是想尽办法哄他去玩。唉,悔不当初!这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谓不用心,对孩子的规划不可谓不精细。然而,结果却大不如愿。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片苦心,竟然变成由自己亲手导演的一幕悲剧。这件事给人们以强烈震撼与警醒,同时,也对儿童教育提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这就是教育的“有为”与“无为”。这个概念借助于两千年前的中国哲学大师老子。他的“无为无不为”的哲学理念套用在教育上,可以理解为“不强为,不妄为”,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成长的规律,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不是揠苗助长,强行做“不可为”之事。明日请看:习惯决定一生

正文从这里开始:

 

阅读(0) | 留言(2)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 旺旺对小牛说:2008-01-10 19:36:28
  • 我也来学习啦
  • 忖忖对小牛说:2008-01-08 09:16:32
  • 又来学习啦!很有帮助哦!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