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症状,有不少家长认为发热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所以一旦孩子发热,就特别着急,要么一天带孩子跑好几次医院,要么责怪医生没水平,连个发热都治不好,甚至在医院又吵又闹。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发热的常识。
人体有一整套调节体温的自动控制系统,使人体的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由于种种原因,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时,产热大于散
热,则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根据发热的程度分低热(体温<38℃)、中等度发热(38-39℃之间)、高热(39-41℃之间)和超高热(体温>41℃)。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1、感染性发热各种急性传染病像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水痘、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菌痢、伤寒均可伴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败血症、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均可有发热;此外,小儿脱水热、药物热、暑热症、肿瘤、白血病以及颅脑外伤后的中枢性发热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的孩子抵抗力下降,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可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大量消耗和机体代谢紊乱,各器官功能受损,高热还可引起高热惊厥。所以对发热的孩子必须进行良好的护理,使孩子安全度过发热期,以促使其早日康复。家庭护理要点如下:
1、 休息:高热的孩子最好卧床休息,这样可减少能量消耗,减少肌肉活动和热量的产生。
2、喝水: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发汗。也可选用盐开水。
3、 喂养:发热的孩子一方面消耗大,另一方面胃肠道的消化能力又差,因此给他们提供的食物要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可少量多餐。
4、 通风:居室空气要流通,在夏天最好使室温降低一些,这样有助于体热经传导辐射散热,有利于降温。
5、物理降温:可以做额部冷敷或用30%-40%的酒精擦浴;也可洗温水澡,洗澡的水温最好比体温低1-2℃。畏寒、寒颤时不宜采用这些物理降温方法。
6、 口服退热药:高热时若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可口服退热药,但要注意,每次只服用一种退热药,不要同时或在短时间内服用几种退热药,以免药物过量,出汗太多,导致小儿虚脱。也不要频繁服用同一种退热药,一般两次服药间隔最好不要少于6小时。热退时常伴有大量出汗,要及时用干毛巾擦拭或换下汗湿的衣服,防止受凉。
7、 观察病情:如果孩子虽然高热,但面色红润精神好,家长就不用着急,也不必一天往医院跑几次,只要遵照医生的嘱咐,坚持服药就行。如果孩子变得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出现频繁呕吐、腹泻或头痛,则要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发热全程指导
小孩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些发热的症状发生,有的父母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求医问诊;有的父母,则只求孩子迅速退烧,吃的、塞的通通来,事实上,过与不及对孩子的健康都是一种负荷。
哪些原因会引起发热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热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儿科医师对于发烧,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发热、呕吐、咳嗽,就慌乱不已。殊不知医师治病,首重病因的发现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为退烧而已。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让发热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真正的病因。因此,他提醒爱子心切的爸妈,切记不要一味的要求医师退烧,去治疗发热症状,而是应遵从医嘱,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热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发热不会“烧坏脑子”
小孩一发热,父母亲之所以会立即抓狂,不外乎是存在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发高烧本身,是不会使“脑筋变坏,智能变差”的,以往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医疗知识尚未普及,发高烧背后的原因没有区分清楚。
其实,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脑质本身受病毒破坏才会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而非发热把人烧笨,烧聋了。她一步强调,婴幼儿体温控制中枢稳定性不如成人,轻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烧40℃,发烧时家长只要知道如何处理,至于诊断病因应该交给医师,不必过份忧心。
根据统计,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体温很少超过41℃,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罹患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应特别警觉。至于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回复的损伤,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发生,临床上惟有对麻醉过敏,引起恶性发烧才可能达到如此高温。
因为发热本身不至于伤害孩子,所以发热是否必要,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主张不必退烧的学者认为,发热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血球抵抗细菌。分析热型可以帮助诊断病因,一味退热反而误导。不过,多数医师和学者赞成适度的退热。因为发热会增加新陈代谢,造成内在的消耗,病人头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婴幼儿容易脱水,发烧造成水分蒸发,更是恶性循环,婴幼儿热性痉挛的比例较高,放任发热,引起伤害是不必要的。
民间错误退热观念和方法
综观上述论点,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态度,将发热当作一种警讯,发热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研究显示,身体负责吞食细菌的白血球,在体温升高时(38℃~39℃)其吞食能力加强。因此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要把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有些父母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退烧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来为孩子退烧,这是不适当的。宝宝发烧时烫热的皮肤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宝宝反应会很剧烈,可能会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此外,传统老一辈的“寒到”的观念,造成一般误以为发烧时必须多穿衣服,其实也不一定。他说,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散热效果最好,假使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很容易下降。
真正危险的发热讯号
小孩发热病理原因可大可小,严重者败血症、脑炎脑膜炎、心肌发炎等,不处理会导致残废或死亡;轻者只是轻微感冒,不理它也会自己好。但这中间的差异若非专业人员实难判断,有时更须借助检验技术才能确实区别。
对于小孩发热,父母虽然不必大惊小怪,却也不能掉以轻心,导致病情不可收拾。父母应学会如何有技巧、有知识、有智慧的面对它。当小孩子发热时会合并其他的表现: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身体感觉极度不舒服,有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的现象,幼小一点的婴儿不会说话,甚至变得躁动哭闹不安。此时,适度的处理,使体温不要太高是合理的,尤其具有发热惊厥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更是需要。
6招简单正确的退热法
那么哪些方法是爸妈在未带宝宝就医前,可在家中事先处理的呢?综合专家的建议,作为父母的您,正确的退烧方法应该是: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小孩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小孩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小孩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热药:
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如何正确使用退热药?
当然,在上述几种退烧方法中,对爸妈而言,最方便且迅速的是退热药的使用,而每位宝宝家里确实都必须常备退烧药以因应不时之需,免得临时半夜发烧束手无策。退烧药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则,何时用、怎样用,平时宜有正确观念,才不会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热失控。
退热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一般以水剂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百服宁滴剂等,小儿美林糖浆、阿斯匹林锭剂退烧效果也很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林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绝吃药时也能退烧,非常方便,但用量宁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门,造成腹泻。打退烧针,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过敏休克。退烧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温,家长不必一时性急,因小失大。
另外,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随意的互相并用,因为剂量不好控制,还是单独使用比较安全。还有,退烧药也不可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以加强退烧的效果。千万要记住,药也会有毒性的道理,任何药物(包括退烧药)都有它们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会产生毒性。许多父母因爱儿心切,而把过多的退烧剂给幼儿服用,但却没退烧,反而烧得更厉害,因为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让体温升高。
总之,小孩发高烧,父母不必愈来愈紧张,只要按照上述各种建议,观察小孩活动力、补充水分、必要时适度退烧,体温多半可获得降低,翌日再带小孩就医即可。
婴幼儿发热的护理
什么叫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临床上,一般腋下温度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凡腋下温度37.4℃—38℃为低热,超过38.5℃为高热,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病毒、病原体感染引起。
发热会引起那一些不良反应?
发热虽然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但是,持续高热能引起惊厥(俗称抽搐)或昏睡、昏迷等症状,并能使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因此,必须及时去除病因并给予对症治疗。这一点,家长们应认真对待。
家长们应该如何进行病情观察和物理降温呢?
如果是低热的患儿,应该2小时测体温一次,如果是高热的应30分钟—1小时测体温一次,并注意有无抽搐,采用退热措施后,应注意有无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虚脱现象。
当体温达38.5℃或以上时,就应上医院请医生诊治,给予退热治疗,如果患儿有高热惊厥病史应及早处理。高热时,可以在头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浅表处冰敷,但应注意小孩有无寒颤现象,如有则不宜冰敷。也可以进行温水擦浴、温水浴等降温措施。(新生儿发热时主要进行环境调节降温:如松开包被、多喂水)。
怎样科学处理小儿发热
发热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通常以小儿腋下体温37-38度为低热,38-39度为中度发热,超过39-41度为高热,超过41度为超高热。
发热了怎样科学处理,是否必须应用抗生素来“压”呢? 这得从发热的原因说起。发热的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
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最为常见。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有细菌性的,如扁桃体炎、败血症等;也有病毒性的,如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还有寄生虫病,如疟疾等。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也很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疫苗反应等;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大量组织坏死或破坏,如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血管栓塞、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何杰金氏病、恶性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等。另外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全、暑热症、间脑综合征、脑出血等。
治疗发热的目的:
1、降低高热,减少机体消耗。
2、防止宝宝发生高热惊厥。
3、对某些危重病例(如乙型脑炎、中毒型痢疾、重症肺炎等),积极的退热处理对稳定病情有一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一有发热就要作退热处理,一般只在高热(腋下体温39度以上)才作退热处理。但是部分宝宝体温虽只38度左右却很烦躁,或有痉挛素质(易发抽风)的宝宝,虽未达高热,也应作退热处理。
在积极寻找发热原因及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对高热作以下退热处理:
1、物理降温作用迅速,安全,尤适用于高热:
①冷湿敷法:用温水浸湿毛巾或纱布敷于宝宝前额、后颈部、双侧腹股沟、双侧腋下及膝关节后面,每3-5分钟换一次。注意对39度以上高热的宝宝来说,水温不宜过凉,明显低于体温即可。
②酒精擦浴:用30%-50%酒精重点擦抹上述冷湿敷部位及四肢皮肤,但不擦胸腹部。
③冷盐水灌肠:婴幼儿用冷盐水150-300ml,儿童用300-500ml,冷盐水温度为20℃左右。
④温水浴:适用于四肢循环不好(面苍白、四肢凉)。水温37-38℃,用大毛巾浸湿后,包裹宝宝或置宝宝于温水中,为时15-20分钟,或根据体温情况延长时间,做完后擦干全身。
在做物理降温时应注意:每隔20-30分钟应量一次体温,同时注意宝宝呼吸、脉搏及皮肤颜色的变化。
2.吃退烧药,多喝些凉开水,在水中加些盐和糖,防止脱水。
单纯的退烧并不是最终目的,还要寻找发热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前面讲到发烧的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有的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就赶快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抗生素主要对某些细菌有杀灭或抑制生长的作用,而对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效,更不用说对于那些非感染性疾病了。
因此,发热的病人应该去医院检查,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对诊断不明的发热,退热药尚且不宜随便应用,更何况是抗生素。因为滥用抗生素,非但无益,而且会带来一些毒副反应,还可能招致“二重感染”,即寄生在人体内、原处于相互制约状态的细菌或霉菌,若被抗生素杀灭或抑制了这一方,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的另一方,就会乘机大量繁殖,使病情更加复杂,更加严重。此外,少数人对某些抗生素呈现一种特别的反应──药物热,即应用抗生素后会引起发热。这样不但“压”不了热,反而使病情加剧了。
抗生素只适用于那些因敏感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在应用前,最好通过培养能找到这种病原微生物,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从而选取最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病原微生物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对于病因诊断已经基本明确的病例,为了争取治疗的时机也可以根据经验估计选用一定的抗生素。
总之,发热不等于感染,而感染也不等于必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所以,发热不要乱用抗生素,退热要注意科学方法。
婴幼儿常见问题应对技巧----发热
发热是育儿最常见遇到的问题,一定要科学对待,不要乱用退热药。
1.多饮水,给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或油炸食物。
2.保持室内通风,衣服适当松开,宝宝有汗是应及时擦干,防止风吹。
3.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时,应给予温水或45%~50~的酒精擦颈下、腋窝、大腿根部等处,避免擦胸、腹部,以免着凉,诱发腹痛或腹泻。也可用冷敷或口服退热药等。
4.肌注退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观察效果,如出汗淋漓,应多喂淡盐水以防虚脱。新生儿、体弱而用退烧药要谨慎,防降温过快引起体温不升。
5.不要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要作为常规退热药应用。
6.提问超过38.5摄氏度或平时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去医院诊治。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体温超过37℃就是生病了.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比如在傍晚时,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手足心发热.有的家长一拉孩子的手,发现手心很热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盲目地给予退热药.其实,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如果测一下体温,很可能在正常范围.孩子手足心热,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是因为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子有"虚火".这种情况不宜使用西药退热剂,而应该请中医治疗.中药可选用生地,麦冬,沙参,玄参,玉竹,青蒿,丹皮等滋阴清热之品.同时让孩子多饮水,多吃青菜和水果,也可以经常用菊花泡水频饮.
对确认发热的孩子,要分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发热.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概括地讲,小儿发热的原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无论哪种因素导致的发热,原则上都不需要首先给予降温处理.因为体温的升高是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以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如果退热处理不当,可能会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还有可能会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
虽然如此,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由于体温过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还是需要适当的降温措施.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还是很必要的.
临床常用的降温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具体应用哪一种降温方法为好,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新生儿期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药物降温需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患儿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一般可选择扑热息痛或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剂型,很适合小儿服用.其商品名有百服宁,泰诺,安佳热,一滴清等.扑热息痛退热效果迅速可靠,不良反应较少,对胃肠道无明显刺激性,也不会引起凝血障碍.但偶见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大量或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溶血性贫血及肾脏损害.阿司匹林退热作用迅速,但长期使用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致出血,少数患儿可出现过敏反应.
发热对婴幼儿机体有何影响?
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保护性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久,也会对婴幼儿的健康构成威胁,引起一些不良的影响。
高热可以使婴幼儿的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从而引起烦躁不安,或者发生高热惊厥。
高热时体内加速散热,可使心跳加快。一般体温每升高1℃,心跳每分钟约增快10~15次,这样就会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高热时体内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量也大大增加。一般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就会增加13%。
高热对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影响也很大。高热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婴幼儿腹泻。高热时体内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减慢,因此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及便秘等症状。
持续发热可降低机体的抵抗能力,从而可继发细菌或病毒的二重感染。
因此,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寻找发热原因,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应该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对症处理措施。并且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对婴幼儿发热怎样进行鉴别诊断?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能够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怎样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呢
首先要分析病史。根据患儿的年龄、发病季节、有无传染病接触史等情况进行分析。如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热,一般多考虑呼吸系统感染。对6个月以上的小儿发热,除考虑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外,消化系统感染也很多,尤其还要注意是否患某种传染性疾病。在冬春季节,应注意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夏秋季节则应多考虑肠道疾病。对集体生活的儿童,一定要了解所在集体中类似疾病的发生情况。
其次要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要检查患儿皮肤有没有出疹、有没有瘀斑,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口腔粘膜有没有斑点和溃疡,心肺听诊有无异常,腹部有无压痛,肝脾是否肿大。如发现皮疹,应考虑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例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如发现疱疹应考虑水痘;如发现皮肤瘀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如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如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应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如口腔粘膜有斑点,应注意麻疹;如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它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实验室检查对发热患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外周血中白细胞降低,多应考虑是病毒感染。白细胞增高,多应考虑为细菌感染。对发热患儿还应注意检查外周血中有无异常淋巴细胞或幼稚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细胞则提示白血病。对长期发热的患儿要做血培养,检查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肾功能等,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对临床考虑为消化系统感染者一定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
总之,对婴幼儿发热,尤其是长期发热的病儿,一定要详细了解并分析病史,注意在发热的同时所伴随的其它症状,认真进行体检。除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以外,还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辅助检查,如X线检查、B型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对怀疑脑炎、脑膜炎的患儿要进行腰椎穿刺,做脑脊液检查。对怀疑血液病的患儿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只有通过全面的病史分析和全面的检查,才能对发热的原因做出准确判断,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人体有一整套调节体温的自动控制系统,使人体的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由于种种原因,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时,产热大于散
热,则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根据发热的程度分低热(体温<38℃)、中等度发热(38-39℃之间)、高热(39-41℃之间)和超高热(体温>41℃)。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1、感染性发热各种急性传染病像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水痘、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菌痢、伤寒均可伴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败血症、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均可有发热;此外,小儿脱水热、药物热、暑热症、肿瘤、白血病以及颅脑外伤后的中枢性发热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的孩子抵抗力下降,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可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大量消耗和机体代谢紊乱,各器官功能受损,高热还可引起高热惊厥。所以对发热的孩子必须进行良好的护理,使孩子安全度过发热期,以促使其早日康复。家庭护理要点如下:
1、 休息:高热的孩子最好卧床休息,这样可减少能量消耗,减少肌肉活动和热量的产生。
2、喝水: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发汗。也可选用盐开水。
3、 喂养:发热的孩子一方面消耗大,另一方面胃肠道的消化能力又差,因此给他们提供的食物要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可少量多餐。
4、 通风:居室空气要流通,在夏天最好使室温降低一些,这样有助于体热经传导辐射散热,有利于降温。
5、物理降温:可以做额部冷敷或用30%-40%的酒精擦浴;也可洗温水澡,洗澡的水温最好比体温低1-2℃。畏寒、寒颤时不宜采用这些物理降温方法。
6、 口服退热药:高热时若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可口服退热药,但要注意,每次只服用一种退热药,不要同时或在短时间内服用几种退热药,以免药物过量,出汗太多,导致小儿虚脱。也不要频繁服用同一种退热药,一般两次服药间隔最好不要少于6小时。热退时常伴有大量出汗,要及时用干毛巾擦拭或换下汗湿的衣服,防止受凉。
7、 观察病情:如果孩子虽然高热,但面色红润精神好,家长就不用着急,也不必一天往医院跑几次,只要遵照医生的嘱咐,坚持服药就行。如果孩子变得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出现频繁呕吐、腹泻或头痛,则要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发热全程指导
小孩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些发热的症状发生,有的父母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求医问诊;有的父母,则只求孩子迅速退烧,吃的、塞的通通来,事实上,过与不及对孩子的健康都是一种负荷。
哪些原因会引起发热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热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儿科医师对于发烧,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发热、呕吐、咳嗽,就慌乱不已。殊不知医师治病,首重病因的发现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为退烧而已。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让发热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真正的病因。因此,他提醒爱子心切的爸妈,切记不要一味的要求医师退烧,去治疗发热症状,而是应遵从医嘱,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热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发热不会“烧坏脑子”
小孩一发热,父母亲之所以会立即抓狂,不外乎是存在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发高烧本身,是不会使“脑筋变坏,智能变差”的,以往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医疗知识尚未普及,发高烧背后的原因没有区分清楚。
其实,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脑质本身受病毒破坏才会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而非发热把人烧笨,烧聋了。她一步强调,婴幼儿体温控制中枢稳定性不如成人,轻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烧40℃,发烧时家长只要知道如何处理,至于诊断病因应该交给医师,不必过份忧心。
根据统计,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体温很少超过41℃,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罹患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应特别警觉。至于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回复的损伤,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发生,临床上惟有对麻醉过敏,引起恶性发烧才可能达到如此高温。
因为发热本身不至于伤害孩子,所以发热是否必要,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主张不必退烧的学者认为,发热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血球抵抗细菌。分析热型可以帮助诊断病因,一味退热反而误导。不过,多数医师和学者赞成适度的退热。因为发热会增加新陈代谢,造成内在的消耗,病人头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婴幼儿容易脱水,发烧造成水分蒸发,更是恶性循环,婴幼儿热性痉挛的比例较高,放任发热,引起伤害是不必要的。
民间错误退热观念和方法
综观上述论点,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态度,将发热当作一种警讯,发热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研究显示,身体负责吞食细菌的白血球,在体温升高时(38℃~39℃)其吞食能力加强。因此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要把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有些父母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退烧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来为孩子退烧,这是不适当的。宝宝发烧时烫热的皮肤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宝宝反应会很剧烈,可能会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此外,传统老一辈的“寒到”的观念,造成一般误以为发烧时必须多穿衣服,其实也不一定。他说,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散热效果最好,假使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很容易下降。
真正危险的发热讯号
小孩发热病理原因可大可小,严重者败血症、脑炎脑膜炎、心肌发炎等,不处理会导致残废或死亡;轻者只是轻微感冒,不理它也会自己好。但这中间的差异若非专业人员实难判断,有时更须借助检验技术才能确实区别。
对于小孩发热,父母虽然不必大惊小怪,却也不能掉以轻心,导致病情不可收拾。父母应学会如何有技巧、有知识、有智慧的面对它。当小孩子发热时会合并其他的表现: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身体感觉极度不舒服,有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的现象,幼小一点的婴儿不会说话,甚至变得躁动哭闹不安。此时,适度的处理,使体温不要太高是合理的,尤其具有发热惊厥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更是需要。
6招简单正确的退热法
那么哪些方法是爸妈在未带宝宝就医前,可在家中事先处理的呢?综合专家的建议,作为父母的您,正确的退烧方法应该是: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小孩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小孩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小孩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热药:
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如何正确使用退热药?
当然,在上述几种退烧方法中,对爸妈而言,最方便且迅速的是退热药的使用,而每位宝宝家里确实都必须常备退烧药以因应不时之需,免得临时半夜发烧束手无策。退烧药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则,何时用、怎样用,平时宜有正确观念,才不会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热失控。
退热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一般以水剂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百服宁滴剂等,小儿美林糖浆、阿斯匹林锭剂退烧效果也很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林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绝吃药时也能退烧,非常方便,但用量宁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门,造成腹泻。打退烧针,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过敏休克。退烧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温,家长不必一时性急,因小失大。
另外,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随意的互相并用,因为剂量不好控制,还是单独使用比较安全。还有,退烧药也不可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以加强退烧的效果。千万要记住,药也会有毒性的道理,任何药物(包括退烧药)都有它们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会产生毒性。许多父母因爱儿心切,而把过多的退烧剂给幼儿服用,但却没退烧,反而烧得更厉害,因为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让体温升高。
总之,小孩发高烧,父母不必愈来愈紧张,只要按照上述各种建议,观察小孩活动力、补充水分、必要时适度退烧,体温多半可获得降低,翌日再带小孩就医即可。
婴幼儿发热的护理
什么叫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临床上,一般腋下温度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凡腋下温度37.4℃—38℃为低热,超过38.5℃为高热,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病毒、病原体感染引起。
发热会引起那一些不良反应?
发热虽然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但是,持续高热能引起惊厥(俗称抽搐)或昏睡、昏迷等症状,并能使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因此,必须及时去除病因并给予对症治疗。这一点,家长们应认真对待。
家长们应该如何进行病情观察和物理降温呢?
如果是低热的患儿,应该2小时测体温一次,如果是高热的应30分钟—1小时测体温一次,并注意有无抽搐,采用退热措施后,应注意有无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虚脱现象。
当体温达38.5℃或以上时,就应上医院请医生诊治,给予退热治疗,如果患儿有高热惊厥病史应及早处理。高热时,可以在头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浅表处冰敷,但应注意小孩有无寒颤现象,如有则不宜冰敷。也可以进行温水擦浴、温水浴等降温措施。(新生儿发热时主要进行环境调节降温:如松开包被、多喂水)。
怎样科学处理小儿发热
发热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通常以小儿腋下体温37-38度为低热,38-39度为中度发热,超过39-41度为高热,超过41度为超高热。
发热了怎样科学处理,是否必须应用抗生素来“压”呢? 这得从发热的原因说起。发热的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
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最为常见。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有细菌性的,如扁桃体炎、败血症等;也有病毒性的,如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还有寄生虫病,如疟疾等。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也很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疫苗反应等;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大量组织坏死或破坏,如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血管栓塞、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何杰金氏病、恶性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等。另外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全、暑热症、间脑综合征、脑出血等。
治疗发热的目的:
1、降低高热,减少机体消耗。
2、防止宝宝发生高热惊厥。
3、对某些危重病例(如乙型脑炎、中毒型痢疾、重症肺炎等),积极的退热处理对稳定病情有一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一有发热就要作退热处理,一般只在高热(腋下体温39度以上)才作退热处理。但是部分宝宝体温虽只38度左右却很烦躁,或有痉挛素质(易发抽风)的宝宝,虽未达高热,也应作退热处理。
在积极寻找发热原因及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对高热作以下退热处理:
1、物理降温作用迅速,安全,尤适用于高热:
①冷湿敷法:用温水浸湿毛巾或纱布敷于宝宝前额、后颈部、双侧腹股沟、双侧腋下及膝关节后面,每3-5分钟换一次。注意对39度以上高热的宝宝来说,水温不宜过凉,明显低于体温即可。
②酒精擦浴:用30%-50%酒精重点擦抹上述冷湿敷部位及四肢皮肤,但不擦胸腹部。
③冷盐水灌肠:婴幼儿用冷盐水150-300ml,儿童用300-500ml,冷盐水温度为20℃左右。
④温水浴:适用于四肢循环不好(面苍白、四肢凉)。水温37-38℃,用大毛巾浸湿后,包裹宝宝或置宝宝于温水中,为时15-20分钟,或根据体温情况延长时间,做完后擦干全身。
在做物理降温时应注意:每隔20-30分钟应量一次体温,同时注意宝宝呼吸、脉搏及皮肤颜色的变化。
2.吃退烧药,多喝些凉开水,在水中加些盐和糖,防止脱水。
单纯的退烧并不是最终目的,还要寻找发热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前面讲到发烧的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有的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就赶快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抗生素主要对某些细菌有杀灭或抑制生长的作用,而对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效,更不用说对于那些非感染性疾病了。
因此,发热的病人应该去医院检查,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对诊断不明的发热,退热药尚且不宜随便应用,更何况是抗生素。因为滥用抗生素,非但无益,而且会带来一些毒副反应,还可能招致“二重感染”,即寄生在人体内、原处于相互制约状态的细菌或霉菌,若被抗生素杀灭或抑制了这一方,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的另一方,就会乘机大量繁殖,使病情更加复杂,更加严重。此外,少数人对某些抗生素呈现一种特别的反应──药物热,即应用抗生素后会引起发热。这样不但“压”不了热,反而使病情加剧了。
抗生素只适用于那些因敏感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在应用前,最好通过培养能找到这种病原微生物,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从而选取最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病原微生物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对于病因诊断已经基本明确的病例,为了争取治疗的时机也可以根据经验估计选用一定的抗生素。
总之,发热不等于感染,而感染也不等于必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所以,发热不要乱用抗生素,退热要注意科学方法。
婴幼儿常见问题应对技巧----发热
发热是育儿最常见遇到的问题,一定要科学对待,不要乱用退热药。
1.多饮水,给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或油炸食物。
2.保持室内通风,衣服适当松开,宝宝有汗是应及时擦干,防止风吹。
3.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时,应给予温水或45%~50~的酒精擦颈下、腋窝、大腿根部等处,避免擦胸、腹部,以免着凉,诱发腹痛或腹泻。也可用冷敷或口服退热药等。
4.肌注退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观察效果,如出汗淋漓,应多喂淡盐水以防虚脱。新生儿、体弱而用退烧药要谨慎,防降温过快引起体温不升。
5.不要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要作为常规退热药应用。
6.提问超过38.5摄氏度或平时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去医院诊治。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体温超过37℃就是生病了.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比如在傍晚时,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手足心发热.有的家长一拉孩子的手,发现手心很热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盲目地给予退热药.其实,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如果测一下体温,很可能在正常范围.孩子手足心热,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是因为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子有"虚火".这种情况不宜使用西药退热剂,而应该请中医治疗.中药可选用生地,麦冬,沙参,玄参,玉竹,青蒿,丹皮等滋阴清热之品.同时让孩子多饮水,多吃青菜和水果,也可以经常用菊花泡水频饮.
对确认发热的孩子,要分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发热.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概括地讲,小儿发热的原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无论哪种因素导致的发热,原则上都不需要首先给予降温处理.因为体温的升高是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以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如果退热处理不当,可能会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还有可能会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
虽然如此,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由于体温过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还是需要适当的降温措施.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还是很必要的.
临床常用的降温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具体应用哪一种降温方法为好,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新生儿期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药物降温需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患儿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一般可选择扑热息痛或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剂型,很适合小儿服用.其商品名有百服宁,泰诺,安佳热,一滴清等.扑热息痛退热效果迅速可靠,不良反应较少,对胃肠道无明显刺激性,也不会引起凝血障碍.但偶见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大量或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溶血性贫血及肾脏损害.阿司匹林退热作用迅速,但长期使用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致出血,少数患儿可出现过敏反应.
发热对婴幼儿机体有何影响?
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保护性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久,也会对婴幼儿的健康构成威胁,引起一些不良的影响。
高热可以使婴幼儿的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从而引起烦躁不安,或者发生高热惊厥。
高热时体内加速散热,可使心跳加快。一般体温每升高1℃,心跳每分钟约增快10~15次,这样就会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高热时体内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量也大大增加。一般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就会增加13%。
高热对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影响也很大。高热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婴幼儿腹泻。高热时体内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减慢,因此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及便秘等症状。
持续发热可降低机体的抵抗能力,从而可继发细菌或病毒的二重感染。
因此,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寻找发热原因,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应该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对症处理措施。并且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对婴幼儿发热怎样进行鉴别诊断?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能够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怎样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呢
首先要分析病史。根据患儿的年龄、发病季节、有无传染病接触史等情况进行分析。如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热,一般多考虑呼吸系统感染。对6个月以上的小儿发热,除考虑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外,消化系统感染也很多,尤其还要注意是否患某种传染性疾病。在冬春季节,应注意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夏秋季节则应多考虑肠道疾病。对集体生活的儿童,一定要了解所在集体中类似疾病的发生情况。
其次要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要检查患儿皮肤有没有出疹、有没有瘀斑,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口腔粘膜有没有斑点和溃疡,心肺听诊有无异常,腹部有无压痛,肝脾是否肿大。如发现皮疹,应考虑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例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如发现疱疹应考虑水痘;如发现皮肤瘀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如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如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应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如口腔粘膜有斑点,应注意麻疹;如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它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实验室检查对发热患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外周血中白细胞降低,多应考虑是病毒感染。白细胞增高,多应考虑为细菌感染。对发热患儿还应注意检查外周血中有无异常淋巴细胞或幼稚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细胞则提示白血病。对长期发热的患儿要做血培养,检查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肾功能等,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对临床考虑为消化系统感染者一定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
总之,对婴幼儿发热,尤其是长期发热的病儿,一定要详细了解并分析病史,注意在发热的同时所伴随的其它症状,认真进行体检。除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以外,还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辅助检查,如X线检查、B型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对怀疑脑炎、脑膜炎的患儿要进行腰椎穿刺,做脑脊液检查。对怀疑血液病的患儿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只有通过全面的病史分析和全面的检查,才能对发热的原因做出准确判断,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正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