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棱利当初只讲了“敏感期”的五大特征,而这五大特征就是五个敏感期:秩序、口手、脚、对细小事物、社会。后来,人们发现不止这些,又归纳成九大敏感期。实际上,根据我们多年的发现,敏感感期的真正特征是:
第一、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心智特征是有吸收力的,这就是说,儿童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就具有的内驱力,只要我们不妨碍、不扼杀,儿童只要醒着,就会一直不知疲倦地工作。因为有了这种力量,儿童才能忘我地为形成个人的精神模式而奋斗。我们发现现在孩子的实际情况是,他们的这股力量,不是被成人“借用”了,就是被成人千方百计地阻挡,使他们由于达不到目的而绝望,造成退化。这就是为什么初到“儿童之家”的孩子都不“工作”的原因。在美国呆了22年的肖莉女士来参观了我们“儿童之家”后,说:“在中国,儿童成长的道路有两个断档:一是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断档——由于家长过多的照顾,使得孩子缺少工作刺激,而在美国,孩子在家里把什么都可以拿来工作,到了幼儿园,孩子就会自然地进入工作状态。第二个断档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小学的内容与方式完全不考虑和幼儿园儿童教学的接轨问题,这样会迫使幼儿园拼命地设法与小学接轨,这样就会使幼儿园的教育“盗用”了儿童的为了建构自己而设置的先天机能。”我认为她说的很对。
第二、对事物特殊的敏感:这意味着儿童拥有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无条件的巨大的爱,这种爱,就是儿童对自己发展所选择的方式和材料的无限热情,有了这种热情,孩子才能契而不舍地、废寝忘食地、长久持续地对一项事物的特质进行反复探索。如果儿童被剥夺了个人选择的自由,他们就不再具有这种热情;如果没有这种热情,他们就不能重复工作;如果不能重复工作,他们就不能使自己内在的力量与个人智慧的建构、人格的建构、审美的建构(这里所说的审美不是专指艺术的审美,而是个人兴趣的趋向)、思维的建构等等统合在一起。这样,孩子心中那股巨大的力量就会找不到“发展项目”,很快就会成为一种“低级驱动”……出现的后果是:只注意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边际的物质需求、暴力、多动等情况。
第三、儿童在这个时期,叫做“精神胚胎”:它意味着儿童精神的形成也像身体的形成一样,是有阶段性的,而且也有时间的限定,那就是0—6岁。关注不同方面的心理学家,按照人的不同的面,为这些阶段性命名,如蒙特棱利所谓“口、手、腿的敏感期”,被皮亚杰称之为“感知运动时期”,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口唇期”,等等。每个心理学家都有他们不同的称谓,不一而足。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知道这三个特质的重要性,然后去观察孩子,发现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就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而不是按这些名称的框框去套。实际上,孩子除了秩序、口手、腿这几个敏感期比较突出和明确外,其它敏感期取决于儿童所处的环境对他所造成的刺激——被什么事物刺激了,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敏感期。只有那种旧式的传统幼儿园,孩子的所有活动被教师“组织”了,课程是统一上的;家庭里成人过多地限制孩子的个人行为,极少地向他提供刺激;及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很少表现出敏感期状态,成人也无法对发展中的儿童进行个体帮助。
敏感期在分类与数量上应该只是大致的固定,不可能精细明确地分化。而且,在时间上的出现,也会根据家庭、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以及孩子的个人特征而有所不同。孩子就是敏感期本身。所在,要进行这方面的介绍是困难的,我只能大致说说:
一、秩序敏感期(0—2岁左右):儿童在这一时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物品的位置和成人的行为方式都有一种近似不可理喻的固守状况。这种秩序感跟成人“将自己的环境整理得有条理”这种温和的乐趣是不同的。儿童喜好秩序,是由于急切需要一个精确而且已有所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才能将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才能形成内在的概念构架,以了解环境并知道如何对待环境。
二、口的敏感感期(0—1岁左右):儿童急切地用他的口、舌、嘴唇去探索环境,他们凭借味觉和触觉吸收环境中每样东西的性质,以便寻找到采取行动的方法。在这个同时,儿童由于必须使用他的手与口配合,于是紧接出现了下一个敏感期。
三、手的敏感期(9个月—两岁半左右):儿童逐渐地将用口探索世界转移到使用手,这时他们更努力地要达到功能上的独立,以便手能抓到更多的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就出现了大运动的需求——先是爬,后是走。
四、腿的敏感期(1岁—2岁左右):儿童一旦学会走路,就会欣喜若狂地去探索自己所能到达的任何地方,同时,用腿在感受他所行走的地面和其它物体,就会反复地用腿和脚去感觉它们。这个时候要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穿那种带响声的鞋子,那会极大地干扰孩子来自腿的感受。(注意:在以上的四个时期内,儿童必须暴露在语言环境之内,否则,他们就不会发展出语言能力。)
五、语言敏感期(1岁—1岁半左右):儿童急切地将大脑里积攒的语言信息爆炸性地使用,没有什么比让这一个时期的孩子“闭嘴”更难的事儿了。
六、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10个月—2岁左右):儿童对所有细小的事物特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物质之间的比较所造成的。从他们出生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看到的所有物质在他们眼里都是庞大的,于是“细小”就成了刺激他们的新鲜事物。这也是由于儿童内心对事物的“粗大”向“细腻”反应过渡的一个特征。(未完待续)
七、完美敏感期(2岁半到3岁半左右):这是由于儿童对于纯物质性质的关注,转移到由物质作为精神信号需求所造成的。这时,物质形状是否适合于他们内心的需要成为精神享受的不可抗拒的趋向,也正是这个时候,孩子更容易被成人误解。
八、执拗敏感期(3岁到4岁半左右):儿童开始由对物质特质的关注,转移到对物质功能、体积、时间、空间等关系的关注。由于以前在对于物质性质关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对物质功能的关注不能被“同化”在已有的图式之中,这使他们无法理解,所以就出现了我们认为的“坏脾气”。
九、社会文化敏感期(4岁半到6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地离开了物质,开始转向到关注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由人生产出的精神产品。对婚姻的敏感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敏感期的分法很多,且不可穷尽,只能说个大概。在这里,我是基于个人对孩子的观察,以及前人的经验,综合在一起。你可以与专门介绍敏感期的书进行对照,再来观察你的孩子。
李跃儿
第一、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心智特征是有吸收力的,这就是说,儿童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就具有的内驱力,只要我们不妨碍、不扼杀,儿童只要醒着,就会一直不知疲倦地工作。因为有了这种力量,儿童才能忘我地为形成个人的精神模式而奋斗。我们发现现在孩子的实际情况是,他们的这股力量,不是被成人“借用”了,就是被成人千方百计地阻挡,使他们由于达不到目的而绝望,造成退化。这就是为什么初到“儿童之家”的孩子都不“工作”的原因。在美国呆了22年的肖莉女士来参观了我们“儿童之家”后,说:“在中国,儿童成长的道路有两个断档:一是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断档——由于家长过多的照顾,使得孩子缺少工作刺激,而在美国,孩子在家里把什么都可以拿来工作,到了幼儿园,孩子就会自然地进入工作状态。第二个断档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小学的内容与方式完全不考虑和幼儿园儿童教学的接轨问题,这样会迫使幼儿园拼命地设法与小学接轨,这样就会使幼儿园的教育“盗用”了儿童的为了建构自己而设置的先天机能。”我认为她说的很对。
第二、对事物特殊的敏感:这意味着儿童拥有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无条件的巨大的爱,这种爱,就是儿童对自己发展所选择的方式和材料的无限热情,有了这种热情,孩子才能契而不舍地、废寝忘食地、长久持续地对一项事物的特质进行反复探索。如果儿童被剥夺了个人选择的自由,他们就不再具有这种热情;如果没有这种热情,他们就不能重复工作;如果不能重复工作,他们就不能使自己内在的力量与个人智慧的建构、人格的建构、审美的建构(这里所说的审美不是专指艺术的审美,而是个人兴趣的趋向)、思维的建构等等统合在一起。这样,孩子心中那股巨大的力量就会找不到“发展项目”,很快就会成为一种“低级驱动”……出现的后果是:只注意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边际的物质需求、暴力、多动等情况。
第三、儿童在这个时期,叫做“精神胚胎”:它意味着儿童精神的形成也像身体的形成一样,是有阶段性的,而且也有时间的限定,那就是0—6岁。关注不同方面的心理学家,按照人的不同的面,为这些阶段性命名,如蒙特棱利所谓“口、手、腿的敏感期”,被皮亚杰称之为“感知运动时期”,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口唇期”,等等。每个心理学家都有他们不同的称谓,不一而足。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知道这三个特质的重要性,然后去观察孩子,发现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就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而不是按这些名称的框框去套。实际上,孩子除了秩序、口手、腿这几个敏感期比较突出和明确外,其它敏感期取决于儿童所处的环境对他所造成的刺激——被什么事物刺激了,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敏感期。只有那种旧式的传统幼儿园,孩子的所有活动被教师“组织”了,课程是统一上的;家庭里成人过多地限制孩子的个人行为,极少地向他提供刺激;及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很少表现出敏感期状态,成人也无法对发展中的儿童进行个体帮助。
敏感期在分类与数量上应该只是大致的固定,不可能精细明确地分化。而且,在时间上的出现,也会根据家庭、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以及孩子的个人特征而有所不同。孩子就是敏感期本身。所在,要进行这方面的介绍是困难的,我只能大致说说:
一、秩序敏感期(0—2岁左右):儿童在这一时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物品的位置和成人的行为方式都有一种近似不可理喻的固守状况。这种秩序感跟成人“将自己的环境整理得有条理”这种温和的乐趣是不同的。儿童喜好秩序,是由于急切需要一个精确而且已有所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才能将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才能形成内在的概念构架,以了解环境并知道如何对待环境。
二、口的敏感感期(0—1岁左右):儿童急切地用他的口、舌、嘴唇去探索环境,他们凭借味觉和触觉吸收环境中每样东西的性质,以便寻找到采取行动的方法。在这个同时,儿童由于必须使用他的手与口配合,于是紧接出现了下一个敏感期。
三、手的敏感期(9个月—两岁半左右):儿童逐渐地将用口探索世界转移到使用手,这时他们更努力地要达到功能上的独立,以便手能抓到更多的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就出现了大运动的需求——先是爬,后是走。
四、腿的敏感期(1岁—2岁左右):儿童一旦学会走路,就会欣喜若狂地去探索自己所能到达的任何地方,同时,用腿在感受他所行走的地面和其它物体,就会反复地用腿和脚去感觉它们。这个时候要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穿那种带响声的鞋子,那会极大地干扰孩子来自腿的感受。(注意:在以上的四个时期内,儿童必须暴露在语言环境之内,否则,他们就不会发展出语言能力。)
五、语言敏感期(1岁—1岁半左右):儿童急切地将大脑里积攒的语言信息爆炸性地使用,没有什么比让这一个时期的孩子“闭嘴”更难的事儿了。
六、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10个月—2岁左右):儿童对所有细小的事物特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物质之间的比较所造成的。从他们出生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看到的所有物质在他们眼里都是庞大的,于是“细小”就成了刺激他们的新鲜事物。这也是由于儿童内心对事物的“粗大”向“细腻”反应过渡的一个特征。(未完待续)
七、完美敏感期(2岁半到3岁半左右):这是由于儿童对于纯物质性质的关注,转移到由物质作为精神信号需求所造成的。这时,物质形状是否适合于他们内心的需要成为精神享受的不可抗拒的趋向,也正是这个时候,孩子更容易被成人误解。
八、执拗敏感期(3岁到4岁半左右):儿童开始由对物质特质的关注,转移到对物质功能、体积、时间、空间等关系的关注。由于以前在对于物质性质关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对物质功能的关注不能被“同化”在已有的图式之中,这使他们无法理解,所以就出现了我们认为的“坏脾气”。
九、社会文化敏感期(4岁半到6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地离开了物质,开始转向到关注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由人生产出的精神产品。对婚姻的敏感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敏感期的分法很多,且不可穷尽,只能说个大概。在这里,我是基于个人对孩子的观察,以及前人的经验,综合在一起。你可以与专门介绍敏感期的书进行对照,再来观察你的孩子。
李跃儿
正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