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决定孩子未来80%的人,怎么敢缺席?

20/06/23 10:31:41 标签:父亲 家庭教育

之前在知乎上收到一条,来自新手爸爸的求助,说是孩子快满月了,但是自己的心态崩了。这个新手爸爸说自己一点都不喜欢孩子,更不知道怎么跟这个小东西相处,也许是孩子也能感应到爸爸对自己的不喜欢,他一抱就哭,越哄哭得越起劲。所以,孩子从出生到满月的这段时间,对他简直就是非常痛苦的折磨,现在别说抱他哄他,只要是孩子离的稍微近了一点,他都恨不得拔腿就跑...


而且时刻都在想着,要是没有这个孩子就好了。


就像之前奶爸身边的一个男性朋友,在自己太太生完孩子3~4个月的时候,跟太太说,要把孩子送人一样。


年龄上涨的好处之一就是,对生活的感悟会越来越精准:以前觉得生活是走一步算一步,而现在,更多时候用走一步却还在想着怎么往后退几步来形容更恰当。


不是所有男人在知道自己要当爸爸时的心情都是高兴得要起飞的;也不是所有男人都能坦然面对自己作为爸爸的新身份;更不是所有爸爸都知道怎么跟自己的孩子好好相处。


记得,《生活大爆炸》里面有一段,霍华德在得知自己即将要有儿子时,他非常的焦虑,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养育好一个男孩儿,不知道怎么跟男孩子相处,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是能教给儿子的。在自己这群高智商朋友里面,他就显得很是平平无奇了点,智商垫底,长相一般,运动细胞为0,更没什么能拿出手的兴趣爱好。唯一突出的可能只是自己会用爆冷的手法去撩妹,而其他朋友不会而已。


所以,思来想去,他觉得自己完蛋了,根本不可能做好一个儿子的爸爸。


直到暖心的谢耳朵,说他,好歹你上过天,说不定可以教你儿子发射火箭。


霍华德一想,也对,这群朋友里面,只有自己上过天。于是,两个人就开车一起去到郊外,发射火箭。


结果火箭发射不成,还原地爆炸了。于是,霍华德很气馁的咆哮着说,唯一一件能和儿子一起做的事情,都做不好,自己哪里懂的养育一个男孩儿呢?


 

结果,根本不懂幽默、讽刺是何物的谢耳朵一如既往地补了一刀说,难道你懂该怎么养育女孩儿吗?

 

对啊,不管是养育的对象是男孩还是女孩儿,对爸爸来说,都很难。初为人父,有很多的焦虑,还有很多预知不到的压力。


尤其是,看到那些令人头疼的熊孩子时,就更加望而却步。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记得,之前邻居家的孩子就是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少年。


挥霍无度,脾气还异常爆,父亲一言不合就要拳头相向,大打出手,自己的爸爸打得鲜血直流的那个狠劲儿,仿佛眼前的人不是对他有生养之恩亲,而是不共戴天的敌,参考变形记里面的梁佳铭打起父亲来的样子,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那天,这孩子的爸爸擦着嘴角的鲜血,苦笑地说,怎么也想不到,曾经那么小那么可爱的孩子,如今长大倒成了一个会咬父母的怪物。 


其实,哪有什么想不到,追根溯源就可以发现,怪物的成长路线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这孩子的父亲一直忙于生意,在养育孩子上面长期缺席;而且,他们家还是典型的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庭,孩子不听话就得打。爷爷打儿子,儿子打孩子,似乎是他们家不成文的从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


总而言之,就是父亲没有参与过孩子的童年,还诈尸性的管理孩子。不陪伴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妄想通过暴力手段让他对你的命令唯命是从。


而且非常直观看到的是,爸爸跟自己孩子相处模式,就是用金钱打发需求,用暴力解决问题,习惯性的缺席该有的陪伴,习惯性的理所当然的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


自己不会养育孩子,又有什么资格怪他怎么长成了一个怪物呢。


不是有一句话说,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吗,其实,还有一句话就是,父亲决定了孩子未来80%的样子


人们普遍认为,父母双方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并且彼此是不可被相互替代的。只有母爱和父爱的完美结合,才能形成孩子完整健康的人格。


但是,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20%取决于后天的努力,而其余80%取决于父亲的教导。


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父亲说出,它对孩子的影响力将会达到母亲的50倍。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他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认知,关系到孩子人格的形成。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无论他是男孩,还是女孩,父亲的影响都远超过母亲。


父亲给予男孩的是道德约束的力量,为他指引方向,并成为他最好的榜样。女孩除了感受到父亲的力量和胸怀之外,还可以从父亲身上获得理想的异性形象,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


引用香港著名作家梁凤仪的一段话:“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总之,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作用重大,无可取代,所以,身为人父,你怎么敢缺席?


教科书级别的父亲教育


1. 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

 


你会动不动就打骂自己的朋友吗?答案是不会。

 

那为什么对待自己的孩子,有的父亲却总是忍不住要打就打,想骂就骂呢?

 

因为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从心底里就不认为孩子跟我们是平等的,所以,沟通交流起来,就很容易流于命令、指导、威胁,甚至吼叫,打骂。

 

然而无数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无效还有非常多的弊端,极易引起孩子的反感,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

 

孩子需要的是认可,不是命令、指导、威胁、打骂。

 

 狄更斯说,“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对孩子来说好的教育,不是严厉管教,而是像朋友一样的有效沟通。

 

而有效沟通的关键是,让孩子明白具体错在哪儿,哪里做的对!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说你错了,你很棒;更不是一言不合就吼骂一通,胖揍一顿。

 

一个好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孩子必须服从的领导

 

2. 保护孩子的自尊

 

很多家长喜欢责骂孩子,尤其是当众毫无底线的责骂孩子。

 

记得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面就是这样,电影里孩子成绩不好,长期垫底。所有人包括孩子的妈妈都把这归功于“这个孩子太笨了”。

 

教导主任会当众说这个孩子就是个煤球,缺根筋,没得救,孩子妈妈也在教导主任面前当着孩子的面说,这孩子本来就笨,让老师教不动就打,狠狠打。

 

殊不知,这样除了狠狠的伤害着孩子的自尊,让他充满了羞耻感,越变越差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果然,长期处于羞耻状态的孩子,终于差到了需要被学校劝退的地步。

 

只有孩子的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在老师讥讽他儿子,侮辱儿子的时候,他没有跟老师一起骂自己孩子,而是站在孩子这一边,向老师据理力争。并且,在教导主任嫌他孩子太笨执意劝退他的时候,跟老师打了一个赌,他相信他的儿子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半年之内就考年级前十,他的儿子一定会是这个学校里面最出色的孩子。

 

他还告诉孩子,只要你一直想,一直想...就一定能做成一件事。

 

父亲对孩子的极大信任给了孩子重新捡起学习的动力。

 

就像,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父亲,维护孩子梦想的那段台词一样:不要让别人来决定你的梦想能不能实现,甚至是你的父亲也不能。

记住,一个低自尊感的孩子,绝对不会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优秀

 

3. 重视言传身教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但多数父母却只会说一套做一套。

 

嘴上说着要让孩子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培养好习惯等等,但是自己却只会躺在沙发上刷着手机,窝在书房里打游戏...

 

言传身教比1000个道理都强

 

“爸爸,我像你一样,永远也不会认输!”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马飞躺在床上,看到爸爸在工作,问:“那我也可以不睡觉吗?”

 

马皓文知道儿子的小心思,他没有拒绝,也没有命令和说教,而是说了一句:“你自己的事情,永远不用问我。”

 

就接着工作了,马飞获得了意料之外的自由,但看看爸爸,也拿起教材认真翻看起来。

要想孩子不认输,就得比孩子活得更认真,更加不轻易认输。

 

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看似无形,却比说教更有力。

 

电影里的父亲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影响了孩子的一举一动,比起说教更加有效。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三观的建立,都直接来源于父母。模仿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来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照单全收。

 

没有孩子是天生的优秀,都是经过父母无形中的熏陶,孩子情不自禁地去模仿父母,从而逐步变得优秀。

 

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就像镜子一样,投射的分毫不差。


要想孩子优秀,父母就得优秀,而决定孩子未来80%的爸爸就得更加优秀了!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