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就说起近段时间(两个星期左右了)嘟很爱哭,哭的频率比以前高了很多,
稍不如意就嗯嗯啊啊地哭起来,有时哭起来还很凶,就是每次哭的时间都不会很长,最多几分钟自己就停下来了。
很多次都没搞清楚是什么原因,感觉莫明其妙的。
一直感觉自己有心理伤痕,受不了人家哭闹,嘟一哭闹我就心烦,想马上解决问题,上了李网后开始慢慢学会控制自己,尽量做到能倾听他,用倾听的方法也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
可是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很难做到有耐心了,往往会原形毕露,对小家伙发起火来,
比如上个周末从千岛湖回来,大家都比较累了,晚饭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嘟去上了个厕所,回来的时候发现剩下的一点黄瓜被阿婆吃光了,嘟一看就开始大哭,跟他讲阿婆不知道他还要吃才吃光的,可小家伙不管,放声大哭,其实我也知道是阿婆做的不好,应该先问他一声再吃的,可毕竟已经吃掉了,如果这时我能跟他共情一下可能也马上就好了,
可我自己当时也很累,听到这种哭声,烦得不行,火了,把他拎到卧室里“教育”了一番(大声地说他)。
事后又很后悔,觉得不能让这种状态再继续下去了,去李网狠搜了一顿,好好洗了洗脑(原来看到类似的贴子也不太有兴趣去看,因为嘟一直不是个爱哭的孩子,总是特别爱笑),总算是有一点头绪了。
嘟的这种表现很可能是执拗敏感期,据说两岁半到三岁之间是"成长中的低潮阶段",看来真的是这样啊。
他们处于执拗敏感期正是自我意识分化的时候,意味着他正发现自我和别人之间的区别。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矛盾,也容易产生冲突。同时,自我意识的分化,也意味着孩子走向独立。
爱带着哭腔哀求的样子要东西。不给就反复地哎呀哎呀地。这也是孩子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关于请求的自我体验过程。我会给他确认行为“你请求我给你。。。。,妈妈爱你,但是不行。”,或是“你请求我给你。。。,好吧,给。”请求获得满足跟语言表达没有直接的关系,跟请求的内容是否合理有关。孩子在反复体验中,获得认知。
(嘟现在就是这个样子的呢)
我们不能接受孩子哭,主要还是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大人否定掉我们悲伤失望的感受的,所以我们心底认为哭是不好的,不被接纳的,所以听见孩子哭我们会觉得毛焦火辣,听不得孩子的哭声,想方设法让孩子不哭--我们以为不哭,问题就解决了。(看来我也是这样的了)
其实哭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为什么孩子笑就可以,哭就不可以呢?
哭能宣泄负面情绪的能量,哭就是孩子释放消极情绪的一个最好办法,减少生病,对健康了也有好处。
而且真正获得倾听的孩子小的时候是比较爱哭的,三岁的孩子更是到了一个魔鬼时期,自身的能力、认知能力与自我意愿产生冲突时,他人意愿与自我意愿产生矛盾时,更是通过哭来发泄。
孩子难过哭哭没有什么不好,需要通过哭泣来发泄、放松,这样的权利都不给孩子的话,实在不是“宠”,而是“苛刻”。如果我们能够进行倾听,他会在哭得过程中完成自我恢复,获得平静。
想想我们成人自己,当受了委屈,心里难过的时候,要是有个可靠、温暖的肩膀,能够让我们尽情哭泣,那我们会觉得被爱、被理解的。是不?相反,要是有人对我们说:“别哭了,这也值得哭!”,或者“别想这些了,咱们去玩儿别的”,那么,我们是不是会觉得自己被忽视、自己的感受不被认同、不被理解?
哭是孩子的权利,千万要给孩子这个权利。
哭也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要是我们能给我们爱的人哭的机会、倾诉的机会,相信世界上的爱会更多。
原来哭还有这么多的学问,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就让他们尽情的哭吧,消除了负面情绪才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而我们也要尽量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以前被否定的各种负面情绪,做到面对他们的哭闹能平静的对待。
哭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