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幼儿园
- 未加入幼儿园
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宣示着她来到了我的身边,代表着我们的小家又多了一个小小的人儿,呵呵,也代表着从此以后我升级做了妈妈。从那一刻起,我就思索着我该为她做些什么,我能为她做些什么?我该如何哺育她成长?我能给她一个怎样的未来?
平凡而琐碎的生活开始了,所有的憧憬都回到了换尿布,洗澡喂饭,陪同玩耍等一些细节。一边是做妈妈的天职,一边是要给宝宝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童年和以后顺利的学业,还有一边是自己的梦想,事业?学习?旅游?我也要有自己充实的未来和富有成就感的人生。我开始思考,孩子需要一个怎样的妈妈?
我要为他做什么?
无条件付出我们的爱,无论他健康还是疾病,无论他愚笨还是聪明,无论他顽皮还是听话,无论他……
我能为他做什么?
保证他的均衡营养,给他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感支持,为他营造自由探索的游戏空间……
我该如何哺育他成长?
保证他的健康:尽可能的母乳喂养,让他远离疾病困扰,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把握住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了解并理解他的想法,不只是做家长更要做玩伴,统一全家人的教养方式,不断学习做英明父母的艺术,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光……
不教条的依赖别人的经验和理论,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平和面对孩子成长中的起起落落,尽自己百分百责任……
我能给他怎样的未来?
我们不能给他未来,我们能给他的就是现在。健康的身心、生存的能力、拼搏的勇气和对梦想的渴望会引领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孩子需要怎样的妈妈?
有爱的妈妈:她会对孩子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有知识的妈妈:与学历、专业、背景无关,她知道哪些营养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她知道如何牵着宝贝的手引领孩子走进科学的大门
有趣味的妈妈:她是让宝贝快乐、兴奋的玩伴。她和孩子很平等,她能和宝贝创造出无穷尽的游戏,吸引其他孩子羡慕的眼睛。
身心健康的妈妈:她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的面对生活的挑战,她意志坚定,让宝贝对未来没有惧怕,充满信心。
有梦想的妈妈:她富有梦想,用自己追梦的脚步带动孩子对人生的憧憬,她是孩子的榜样
非常幸运的是我加入一个有爱的家庭,她们都是孩子的妈妈,她们有这共同的名字“葆婴妈妈”
葆,在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之一是珍爱,珍视,英文是nurture preserve(直译是养育、营养保护的意思)。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出现的健康问题、性格问题、学习能力问题,几乎都与孕期、婴幼儿时期的营养、教养、培养密切相关。葆婴妈妈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她们为孩子提供均衡的营养,在帮助自己孩子的同时关爱着他人;葆婴妈妈帮助身边更多的人成为葆婴妈妈。
我和一群有梦想的人在做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帮助父母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的潜能,帮助他们让孩子成为我们的骄傲,在享受这份开心、快乐、充实和成就感的同时,我们在实现着一项千秋伟业,一个需要更多人参与的工程。
怎样教0-6岁的宝宝学会分享
1岁的宝宝会很乐意将他的玩具给你玩,但你很难和一个2岁的宝宝分享他的小汽车……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表现出不同的分享态度,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宝宝分享的心理历程,培养宝宝的分享习惯,让宝宝爱上分享。
0~1岁的宝宝:还不分彼此
有研究显示,12个月的宝宝会与别人分享他感兴趣的活动,偶尔还会把玩具递给同伴玩,但是这个阶段的宝宝,还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
你愿意分享吗?
宝宝回答:哦,愿意,我们本来就不分彼此。
父母可以这样做:微笑着对宝宝的分享说“谢谢”
当宝宝主动把玩具递给别人,微笑着对宝宝说“谢谢”。让宝宝感受他的行为带来的积极反应。
分享,不必提前预热
不要过早向宝宝灌输“分给别人、让给别人”的观念。他们会误以为分享、谦让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宝宝跳过了从独占到分享的心理发展过程,容易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养成软弱的个性。
1~2岁的宝宝:都是我的
宝宝开始形成拥有的概念,熟悉自己的物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如“宝宝的小床”“宝宝的玩具”等等。因为这是他用过的东西,所以不允许别人动,这是他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一种表现。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掌握“物品所属”的概念,但不能分得很清楚。不仅认为自己的东西是他的,别人的东西也会认作是自己的。
你愿意分享吗?
宝宝回答:不要,这全都是我的,才不要分享。
父母可以这样做:接受宝宝分享的物品
如果当宝宝将他们的物品与家人分享时,家长一定要接受,而不是“宝宝真大方,奶奶不吃,给宝宝留着吧”。如果一直这样,宝宝会认为这只是个形式,你并不会真吃。如果某个时候你真吃了,宝宝就会接受不了而哭闹或大发脾气。
让宝宝多和小朋友们接触
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告诉宝宝:“ 这些玩具是你的,小朋友玩后还会还给你,别的小朋友也会将他们的玩具和你一起分享的,这样你们就能玩更多的玩具了。”宝宝就学会了如何利用玩具与小朋友进行交往,也初步学习了人际交往的技巧。
尊重宝宝的不愿分享
在宝宝的“物权”观念中,只要是他喜欢的就是他的,所以父母首先要承认宝宝的所有权。如果宝宝愿意和别人分享,要表扬宝宝的慷慨举动,如果宝宝不愿意分享,父母也不要勉强。“这是宝宝的小汽车,宝宝现在不想分享是吗?那过一会儿宝宝想分享了再分享。”或者引导宝宝关注对方的感受。
2~3岁的宝宝:不分享,他会伤心
宝宝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现出某种同情和怜悯,比如,对宝宝说:“你看,你不给弟弟玩汽车,弟弟都哭了,给弟弟玩一会儿好吗?”宝宝通常就会看着哭的孩子,把自己手中的汽车递过去。或者当一个同伴提出要求或威胁时,也会诱发宝宝的分享行为,如,“要是你不给我,我就不跟你好了”。但是,为他人而作出自发的自我牺牲行为在这个阶段中相对较少。
你愿意分享吗?
宝宝回答:不给你,你会伤心呀?分享给你一小会儿吧。
父母可以这样做
引导宝宝体会他人的感受
父母可以通过故事问答、角色体验等引导宝宝体会他人的感受。比如,妈妈可以引导让宝宝关注对方的感受,“你看,小朋友哭了,如果你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不给你玩,你是不是也会难过呀?”
鼓励宝宝向爱分享的玩伴学习
有研究发现,一些29~36个月大的幼儿,假如在自己没有玩具时接受过同伴分享的玩具,那么,当他们自己有好几个玩具而同伴一个也没有时,他们就能以相同的友好行为将玩具分给同伴。但是,如果同伴以前曾拒绝过分享玩具,轮到这些儿童控制玩具时,他们也都拒绝同伴分享。可见,同伴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父母要鼓励幼儿向乐于分享的同伴学习。
父母乐于分享做表率
父母也要做出表率,因为父母对宝宝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父母处处表现得很大方,经常拿出自己的东西帮助别人,或与别人一同分享,宝宝也会模仿父母的样子,乐于分享。
不强迫宝宝分享
父母既要鼓励宝宝大方谦让,又要保证宝宝在分享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宝宝不想分享,不能强迫更不能威胁。比如“你要是不和小朋友分享,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类的话,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不说“你是大的,应该让着弟弟或妹妹”,否则孩子会为你只爱弟弟或妹妹,反而心生怨意。妈妈注意给大宝宝机会,培养大宝宝分享的观念。同时,对小宝宝,妈妈也不能有求必应。比如,妈妈可以说“这是姐姐的东西,如果你想玩,就要和姐姐商量,如果姐姐给你,你就可以玩了。”这样既照顾了大宝宝的感受,又可以从小培养宝宝的交往技能。
3~4岁的宝宝:不分享,没朋友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分享很重要,要不要分享可能跟有没有小朋友跟自己玩有关,但是这种认识还不是很稳定,因此这个时候的宝宝的分享行为也不稳定。此时,宝宝分享的原因经常是相互矛盾的、自私的:“我分给他,是因为如果我不这样做,他就不和我玩了。”或者“我给她一些,但大部分都是我的,因为我年龄大些。”
你愿意分享吗?
宝宝回答:不分享你就不跟我玩呀,分享你一点点吧。
Tip
瑞士苏黎世大学恩斯特?费尔曾主持过一个实验,由229名3~8岁瑞士儿童应邀参与3轮不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就是3~4岁的儿童“最自私”,不考虑其他儿童的利益。
父母可以这样做:及时肯定宝宝的分享意识
成人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分享行为及时表扬,并把小细节放大在大家的眼前,在大家面前进行表扬,让孩子产生愉悦的分享体验,这样下次还会有“我还要这样做”的想法。长此以往有助于孩子内化分享的意识,养成乐意与人分享的好习惯。
培养宝宝分享的技能
有时,孩子有分享的意愿,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如只有一个玩具,而有多个同伴想玩时,宝宝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分享,就会放弃分享行为。所以,父母在培养宝宝的分享行为时,要注意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分享的技能。如共同分享或轮流分享,这样,宝宝的分享技能就会提高,分享行为也会增强。
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感受分享
爸爸妈妈可利用儿童故事来感染孩子,让孩子在听完后,感受到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并产生共鸣,在下次现实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会产生对故事中的角色的情感的记忆,从而体会分享的美好意义。如在故事《美宝的美丽花园》中,美宝因为不愿分享,把自己的花园用围墙隔开,结果花园里的花见不到阳光都枯萎了,后来美宝拆掉了围墙,花园又变得美丽起来。成人在讲述故事时可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内心感受,帮助孩子充分理解和感受美宝的内心变化。这样能够让孩子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情绪情感,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
4~5岁的宝宝:分享,得到更多
这个阶段的宝宝有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多与他人相处的经验,这对于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情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
据调查,儿童最不愿意与人分享的是食品,特别是他们喜欢的食品,可见好吃的对宝宝来说更具吸引力。而大多数的儿童对奖品的分享要比食品和玩具多。
你愿意分享吗?
宝宝回答:分享就是得到更多,好吃的最好不要分享。
父母可以这样做:讨论分享的意义
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如:“你正在玩玩具,如果别的小朋友想要玩,你怎么办?”让孩子想一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通过交换意见、一起讨论,帮助孩子弄清分享的意义。
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
分享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更多,应当在自愿快乐地情绪下进行。当宝宝将玩具借给别人后,家长应按约定时间,替孩子取回玩具,让孩子明白分享的过程是安全的,并且因为分享,获得了快乐的感受,比如交到了新朋友,分享了小伙伴的玩具,感受了分享的乐趣,自然就会乐意分享了。
5~6岁的宝宝:分享要平等
这个阶段的孩子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还懂得,当资源较少时,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数量相同的资源。例如,钱、玩游戏的次数或好吃的东西。
你愿意分享吗?
宝宝回答:我希望大家分享的要一样多,一样好。
父母可以这样做:建立平等分享的规则
有时会听到孩子说“铭铭跟我是好朋友,我把玩具给他玩”或“你又不是我好朋友,我不给你玩”之类的话,这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果只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别人想要怎么办?”“如果别人也只把玩具给他的好朋友玩,你会怎么样?”让孩子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让分享成为习惯
由于心理品质的发展有明显的变化性与反复,孩子的行为常常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现象。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用特别担心。此时,家长对孩子分享行为的引导,对孩子养成分享的习惯并逐渐内化十分重要。比如,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分享玩具、书,教给孩子分享技巧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