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有他这样一段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让我们展开思维翅膀,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超越自我的天空中翱翔;这“九思”貌似平常,却寓意深远……它告诫我们思考的具体途经和方法,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香越醇厚。 自古以来,人们对君子的衡量标准不一,有的人认为,定是人品一定要好,学问也要有的人;抑或是有礼有节,信仰坚定的人。孔子对君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有九思。要做到有九思,也并非难事,关键是看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君子视思明。意思是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看有三种对象:人、事、物。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为人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看事物要眼界要开阔。要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目光短浅者,在处事上,只看眼前利益,追逐蝇头小利,无长远打算;在对待别人的问题上,也是“近视眼”,不能全面地、发展地看待。现实社会中,以貌取人、以官位大小取人、以贫富差距取人、以能否为我所用取人、以学历取人……表现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其共同特点是都无长远打算,没有对人对物负责的精神,也有少部分人是分辨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不想看清真假虚实,以至放弃了自我的标准,换得一时安稳。当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愿意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这样的君子,也算过得去,至少能守住自己内心的那块天地。“视思明”告戒我们: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具体操作起来,就是注意集中精力看,利用各种条件看、利用“外眼”看;多角度、多侧面地看,有所侧重地看,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 君子听思聪。意思是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要听清楚,就要多听多想,不要听风则雨,要听以致用。即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人多嘴杂,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同一个事物不同人道来也千差万别,有的真实,有的夸张,光是听人说,安能辨它真伪?!君子要多听,要善于听不同的声音,还要听得聪明,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是错,要学会倾听,就得首先学会尊重倾述者,就是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既要礼贤下士又要虚心求教,听取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又要善于倾听,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融入他们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那样随时都可能听到他们的肺腑之言。这样就能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听思聪”告戒我们:听要体现刚正大气,切不可苟苟且且,也不可以以获取小道消息为乐,尤其不可以那些望风扑影的市井闲话为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要达到“听思聪”的境界,就必须听大事,听从正确的,千万别偏听偏信。郑板桥老先生的《听竹》很有启发意义,他在衙门休息时听到窗外竹子发出的萧萧之音,从竹音中听出了门道,于是乎联想到民间的疾苦。郑板桥从无声中听从出有声,从自然声响中听出了社会底层的呼声,为我们出了“听思聪”的榜样。 君子色思温。意思是对人的态度脸色要表现出温和。要使态度平和、文雅,必然需要心态平和。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态度端正,言辞谦和,行为谨慎,不到处捅漏子、闹矛盾、犯错误,才能避免受人指责怨恨……这些就是一种好品质。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也是很难的。谦谦君子,自古就有。所谓君子,就是要心怀宽广,处变不惊,潇洒自如。因为太激烈和明显的表情能瞬间转变周围的气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君子应该有比常人更大的气量,比常人更稳定的情绪,这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面带微笑看起来是小事,偶尔微笑也容易做到,但如果能坚持经常,做到发自内心的微笑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微笑是爱的表现:爱生活、爱家庭、爱同志、爱朋友、爱岗位、爱事业等等等等,有了这些爱,工作才有活力,有了这些爱,才能笑得起来,因此每个人都应笑对生活,笑对工作,笑对情谊,笑对人生。 君子貌思恭。“貌”是外在形象,“恭”是谦恭,意思是做人的行为举止要得体,容貌要想到谦恭。一举手、一投足是行为,也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修养的反映与表现。真诚待人,就要无论贵贱;对人尊敬,就需要懂得谦和。就像是玉一块,不如炭火那么炽热,不如冰水那么寒冷,温温的,让人觉得舒服。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目空无人,总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么时候应该谦虚和恭敬的人,永远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荀子说:“木受绳则直,金就有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用绳墨弹线之后,据线而分,木才会直;刀用石磨,磨过之后,刀才会快。君子博学多识,也当每日三省吾身……在匡正行为上下功夫,就可达到孔子所说的“貌思恭”的境界,才可能给世人一张诚实的脸。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温文尔雅,待人以礼,是国人千百年来的外在形象。做人就要做到修身养德,文明谦逊,在任何场合都要做到举止文雅大方,礼节得体,交往中礼让周到,风度翩翩,不卑不亢。 君子言思忠。意思是说君子要求说老实话、说忠诚的话。做人要学会说话,懂得说话,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要言行一致,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孔子一直倡导“言必信,行必果”的思想。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言而有信是做人做事之根本。我们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心忠诚,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行为忠诚。守住了信任就是守住了人品、人格、信用和事业。讲信用,就是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用极其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真正守信者不轻易许诺。一旦应允,就必须履行诺言。古入有云:“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衍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大意是说即使十句话说对九句也未必有称赞你的,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遭受人的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励,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计谋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生活中,有的人总喜欢阳奉阴违,心口不一,着实让人感到厌恶。 君子事思敬。意思就是要很庄重地去做事,这里“敬”是指敬业的意思,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事思敬”就是说做事要专心致力,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要敬业。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李大钊说过这样的话:“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在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可以得到社会的尊敬,在比较艰苦的岗位上,可以做出超乎常人的贡献,会得到更高的荣誉。凡大取于小,凡难出于易,凡粗成于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有时细节决定成败。做到了“敬业”,你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一定会令人满意。“事思敬”对一个民族来说太重要了。“事思敬”的观点提醒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要我们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懈努力,就很有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 君子疑思问。意思是遇到疑惑要想到发问。唐朝的教育家韩愈在《师说》里有一段话:“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告诫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装懂反倒害己害人。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和“打破沙锅纹到底”的精神,多实践,要善于借助各种工具来查找处理问题的办法。不耻而下问,是一个人良好的品质,也是做学问、为人处事不可缺少的。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这话实际上就是说,能抓住问题并及时向人们提出问题才是聪明的表现。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说:“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会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所以在漫漫学程中,应该不断地有所疑惑,有了疑问,才会想到发问,这才是做学问的真谛。要善于好奇、疑问和多问,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思考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进步。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使用工具以外,就是要善于用脑子,有了疑问就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不问是不行的。 君子忿思难,这里“忿”是发怒的意思,“难”后患的意思。也就是说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人们会常常发生情绪用事或感情用事的现象。人发怒时,是感情战胜了理智,难以自控,往往律事不周,极易出错。因此要加强情感修养,提高自控能力,力争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有些人提倡:忍让要在自己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不能因为需要做君子,就让那些小人们得寸进尺,忍让为先,反击次之。这话听起来也有道理,关键是如何把握“忍让”与“反击”的度。俗话说:“忍小忿,不妄为。”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被人冒犯,若要与之争斗,既在情也在理。尽管如此,由于这种行为会影响社会正常的秩序,所以就需要忍。小忿要忍,大忿也需要忍气制怒,冷静处之,练就了“忍”的功夫,就可以引而待发。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一时的忍耐,可以换来今后长久的平稳。做人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想冲动之害。要待人以宽,辩证地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扬其所长,学会换位思考,多在和平的氛围中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盛怒之下,要多想后果,适时缓冲平息一下情绪,可能有些尖锐的问题就会平淡化,或许内心结会自然解开。 君子见得思义。意思是见到利要想到是否应该得到。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有的人见利忘义,看见即得好处,却忘记是否牺牲了别人的利益,这种人是损任利己之人,不是君子。有一则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古时一个官吏爱吃鱼,一天有人给他送去一条鱼,他拒而不收,送鱼人变通法子将鱼交给这位官吏的厨师,厨师接鱼洗净挂于案头,不巧被家猫衔去饱餐了。不幸的是鱼刺卡住了猫喉,猫痛叫不停,引起了这位官吏的注意,一问才知道事情的端详。他一边吩咐厨师帮猫解除痛苦,一边说出不收别人之鱼的真谛:不义之物要不得,贪一时之利,就可埋下伤身甚至丧生之祸。“见得思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推崇。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看来,义比生命还重要。古有“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的说法,讲的是不能忘恩负义,现代社会提倡感恩教育,旨在贯彻民族之大义。“八荣八耻”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对现代“义”字的最佳诠释。 总之,修身养性,“君子九思”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