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幼儿园
- 未加入幼儿园
经历了整整280天的宫内生活,小宝宝终于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现在的世界和妈妈的羊水里完全不同,小宝宝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让爸爸妈妈困惑的是,刚生下来的小宝宝怎么红扑扑的,全身都是皱纹像个小老头。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健康的新生有很多不同。
一、头
孩子出生2~3天,细心的家长有时会发现在新生儿头顶的一侧或双侧有肿块,其大小不一,有的小如枣子,也有的像核桃或鸡蛋大小,更有甚者大如苹果。这肿块质地较柔软,轻轻摁一下孩子也不哭,似乎不痛;再过两天肿块也未见缩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头部血肿。临床上称之为颅骨骨膜下出血。这是分娩过程中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在分娩过程中产道压迫会使颅骨重叠,这时有可能导致部分血管受伤而出血。不过这种出血量不会很大,因为骨膜和颅骨间的空间是有限的,血出至一定量自然会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血块一般通过一两个月也就吸收了,时间长者三四个月甚至半年也就消失了。个别病人是由于胎头吸引或使用产钳助产导致头部血肿,其原理仍是骨膜下血管破裂所致。
头部血肿禁忌用注射器去穿刺抽血,因为你不去动它,它会在无菌情况下慢慢地被吸收;而你用针去抽则可能带入细菌造成感染,一个无菌的血肿可能变成有菌的脓肿,其后果则严重多了。所谓感染无外乎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因此一旦你发现血肿部位突然增大、发红或孩子发热出现全身不适,你就要及时上医院,因为这是继发感染的征兆。
头部血肿在骨膜下、颅骨外,不会对脑实质发生压迫,因此不会遗留后遗症;同时在血肿外有头皮和皮下组织的保护,你可以正常地保持孩子头部清洁,手法轻柔地给孩子洗头、洗澡是允许的。应注意的仅仅是不要用手去搓揉孩子头部的肿块,不要去做冷敷、热敷等不当的处理。
二、皮肤
多数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轻微发黄,若在出生后2-3周黄疸不退或加深为病态。
三、手
新生儿的手一般以握拳姿势为主,手掌对称。
四、脚丫
新生儿的脚通常有脱皮现象,这是由于宝宝长期泡在羊水里太久的缘故,脱皮现象一般两周之内就会完全结束。不需要特殊护理。
五、肚脐
宝宝出生后,脐带即被结扎剪断,留下脐带的残端。护士先夹上脐带夹,并在外面包上纱布,以防脐带夹摩擦宝宝的皮肤。正常情况下,脐带在出生1天后自然干瘪,3-4天开始脱落,10天以后自行愈合。如果脐部护理不当,细菌会生长繁殖,引起新生儿脐炎。脐部护理很简单,每天给宝宝洗澡后或宝宝大小便不慎弄脏了脐部时,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脐部。消毒时左手食指和拇指暴露脐孔,右手用蘸有消毒液的小棉签自内向外成螺旋形消毒,把一些分泌物、血痂等脏东西擦拭干净。这样消毒10天,如果没有感染可以停止消毒。洗澡对宝宝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不要怕水对宝宝的脐部不利。脐带结扎后,脐带外部的血管基本上已经收缩,水不会进入而引发感染。洗澡后,立即把水擦干净,用酒精棉球擦拭一下即可。
注意不要用脏手抚摸脐部,换尿布时尿布不要覆盖于脐部,以防脐部遭受污染。
六、屁屁
每天给宝宝洗屁股,换尿布,这是新手妈妈们最头疼的事儿了。这不,小宝宝又在哇哇哭了,不想吃奶,准是又尿湿了。
可是,老是准备温水、再用洗干净的纱布伺候宝宝的小屁股实在太麻烦,别的不说,清洗纱布就是一件累人的事。更奇怪的是,明明每次把小屁股洗得干干净净,居然还是会红屁股、长疹子!可怜的小家伙真是受够了罪,让妈妈看得好不心疼。
其实,照顾小屁屁,聪明的妈妈早就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让我们来分享妈妈们的讨论,看看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吧!
(符丁妈妈,29岁)每隔两小时一定要记得查看宝宝的尿片有没有湿,如果湿了就要换掉,否则尿液的蒸汽反上来,宝宝的屁股受到潮湿、尿液体刺激的影响,就会有红屁股了。保持干爽、清洁是最关键的!但水洗过多,屁股会越来越粗糙,可以擦些润肤露为它滋润一下。
七、反射反应
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吮、伸舌、吞咽及拥抱等反射。新生儿时期躯体不能自由移动,只表现出手足的不自主的乱动。他主要以一些先天性反射活动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先天的反射是早期婴儿特有的,它可以反映婴儿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逐步发展,这些先天的神经反射会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渐消失,被更成熟的神经活动来代替。这些先天反射的存在与消失不仅能反映出神经系统是否正常,还与今后的运动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的先天反射有下列几种:
觅食反射:用手指或乳头触摸新生儿的面颊,他就会将头转向被触摸的这一侧并张开嘴表现出吸吮动作。这反射大约在生后4—7个月时消失。
吸吮反射:将奶头或其他物体放入孩子口中或者手指触及上、下口唇,即引出吸吮动作。此反射大约在4—7个月时消失。
握持反射:将手指触及小儿手心时即被小儿紧握不放。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3个月以内的婴儿他的双手是紧紧攥拳的。大约到了3—4个月时此反射消失,孩子的手开始松开,出现了不随意的抓握。
拥抱反射:用一只手托起新生儿的颈和背部,另一只手托起头的枕部,然后突然将托起枕部的手下移4—5厘米(手不离开枕部),使新生儿的头及颈部向后倾10—15度。正常的孩子会出现两上肢外展、伸直,手指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回缩呈拥抱状态。这种反应称之为拥抱反射。它的消失时间是3—6个月。
不对称颈紧张反射:小儿仰卧时,他的头会转向一侧,与脸面同侧的上下肢体伸直,对侧肢体屈曲。早期的婴儿他的睡姿经常呈这种状态。这个反射大约在6个月时消失。
踏步反射:用双手托起新生儿腋下,竖直把他抱起时,使他的足背触及桌边下缘,新生儿就能主动出现“开步”的样子。这种反射大约在6周消失。
八、胎记
胎记是新生儿常见的斑疹之一,多发生在腰部、臀部、胸背部和四肢,多为青色或灰青色斑块,也叫“胎生青记”,医学上称为“色素痣”。胎记的形状不一,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用手压不褪色,这是由于出生时皮肤色素沉着或改变引起的,一般在生后5~6年内自行消失,不需要治疗。
九、闭着眼睛可是有视觉
许多父母认为新生儿是看不见东西的,这是不正确的。孩子出生头几天虽然大部分时间是闭着眼晴,但不代表他没有视力。其实孩子生后就具备了视力,只是新生儿的视力很差。刚出生的婴儿有光感,表现为在强光刺激下出现闭眼反应。对灯光的变化也有反应,亮光照到眼睛时,会出现瞳孔变小,这也就是所谓的对光反应。在新生儿期只能看见眼前60厘米内的物体,最适宜的距离是20厘米,如用一个红色绒线球在孩子眼前大约20厘米处移动,可发现他的目光能跟随移动着的红线球一段距离。新生儿眼球小,眼球前后径短,造成了生理性远视,以后随着眼球的发育,会逐渐向正视发展,视力会逐渐提高。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月开始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正文从这里开始:
检查新生儿姿势及运动时要脱掉衣服,打开尿布,观察小儿安静及运动时的姿势,开始时不必立即触摸小儿身体。注意左右是否对称。
正常足月儿安静时多为侧卧位,上下肢屈曲。将其放置呈仰卧位时颈部能贴近床面无空隙,如颈部伸肌张力增高时,颈部与床面之间有一三角形空隙。早产儿枕部相对较大,颈部与床面之间有一三角形空隙,不属异常。
新生儿仰卧位时,两大腿轻度外展,膝、髋和踝关节屈曲,如果是臀位分娩的新生儿两下肢常呈伸直位。
当新生儿肌张力低下时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外展,大腿外侧贴近床面,髋、膝及踝关节均可接触床面;上肢肘关节屈曲,两手放置于头两侧,手背贴近床面,手掌朝上。整个姿势像一只腹部朝天的青蛙。
正常新生儿俯卧位时,头歪向一侧,屈曲,膝关节屈曲在腹下,骨盆高抬。
睡眠时手的姿势呈轻度握拳状,拇指放在其他手指之外,可有自发的张开及握拳动作,如果握拳很紧,拇指压在其他四指之内而且不能自发张开,属异常。
如有角弓反张姿势属异常,面先露的小儿头常常后仰,但肌张力正常,不要误认为是“角弓反张”。
如姿势左右不对称,要注意是否有偏瘫、肱骨骨折或臂丛神经损伤。
新生儿的运动包括自发的运动及被动的运动,前者是在没有给于外界刺激时出现的运动,如抽动、抖动、震颤等。被动运动如Moro反射、惊吓反射表现的动作。
观察新生儿运动时要注意两侧肢体运动的范围、力量是否对称,若明显不对称则有临床意义。
正文从这里开始:
母乳的“情感”作用 | 标签:0-10月 | 阅读(0) | 留言(0) | 2008-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