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轩【小雨】

名字由来 出生故事 成长曲线

我的生日是2007年4月22日,现在17岁2个月了(同龄宝宝)。
我是女孩儿,出生在,出生时身高0cm,体重6.8kg。
我现在住在衡水(同城宝宝)。
我的爸爸是轩轩爸,我的妈妈是轩轩妈。
用户特效已加载,是否显示?不显示

我最近的相片

我最近的日记

做温暖的父母,不要冷漠2008-11-08 16:11

现代的父母为孩子所投注的心力,绝不少于过去传统的父母,本质上也都是一份用心良苦的父母爱,只是为什么孩子们不易感受,有时还加以反抗呢?有人说那是因为现代孩子普遍缺乏一颗易感的柔软心。

柔软心是要靠温暖情来培育呵护的,可惜现代父母的爱,不知为了什么,总让人觉得理性刚强的味道浓了一些。我有一对夫妻朋友,每当处罚孩子时,必先告以错在哪,何以受罚,最后一定要求孩子认错道歉--

“自己说!该不该打?"

“你认不认错?”

孩子固然内心十分明白,爸妈的处罚有理,只是在他看来,这样的爸妈倒更像个问案的法官吧?

我另有位朋友,很关心孩子的功课,每天陪读陪写,几乎到了巨细不遗的程度,每次的作业总要妈妈检查通过满意了才放行。妈妈的用意是,现在打好基础,为将来好嘛,但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上,感觉起来这样严厉的妈妈,不是更像一个紧盯犯人的警察吗?

过于理性刚强的爱,只能让孩子知“理”,却不能让他们感“情”,将来或许孩子会成为知书达理而冷漠的社会精英,但绝不会是个体贴感恩而快乐的亲密家人。


如何对孩子表达温暖的父母情呢?这位母亲的经验是--让家变成一个真正温暖的窝—

让家人觉得家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即使是犯了错,只要在家,就不必有担心挨骂被打或被羞辱的恐惧(但也同时教他如何做才对),父母越宽容,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便越能感念父母的情,也越能发展知性自省的能力。

时常向家人柔软地表达疼爱对方的感受(不要再爱之深责之切了),比方常抱或摸摸孩子,对孩子说:“啊!有你真好!"“你这样让爸妈好欣慰!"

让家人感觉彼此是心手相连的:教孩子回家或离家时,都互相打个招呼,告诉他:“免得我们彼此牵挂喔!"

常常轻松的谈话:爸妈要放下“忍不住就要教训人”的父母心态,用专注同乐的心情,让孩子感觉到“爸妈对我的话很有兴趣”,一个家庭若有说不完的话,还不亲密吗?

做温暖的父母吧,不要冷漠。

做平等的父母,不要摆谱

有些父母对孩子,总像是上级对下级那样,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破坏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内心有两个想法在作怪。

第一个想法是“我背负着他的现在及未来好坏、成败的责任”--就为了尽到这种责任,因此不该由我安排的,也独断地替孩子安排;不该干涉的,也忍不住要干涉,分不清父母与孩子各人应该负责的权限,都是因为这个想法所造成的。

父母真的背负着子女一切好坏成败的责任吗?仔细回顾一下自己曾经走过的历程吧!几十年来,我们有多少学习与体验,不都是在离开父母之后才开始的吗?也有不少次的成功,与父母并无绝对的关系;当然有更多的挫败,父母根本是爱莫能助;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承担,才又一路走来的。所以父母固然影响很多,但却绝不是全部。

第二个想法是“孩子是属于我的”--因此孩子与我,只是一个从属关系。永远不可能是一个独立、可以与我平等的个体,所以,做父母的我们,便以为可以任意的处置他们,如我们在意时,就给他许多爱,不喜欢他的时候,便任性的对他大吼“你去死”、“你出去”,如此这般地滥用亲权,一点都不客气。

其实孩子只是借着父母的关系,来到这个世界而已,他属于大自然,为社会所共有,他并不仅属于父母,父母只有用自然的方式,把他教养成社会人的义务,没有操纵他生杀大权的权利。此外孩子也只是属于他自己,最终他要走的是他自己的人生路,要过的是他自己的日子,父母应该尊重他的归属权和处置权。

只有尊重和平等,父母与孩子才能沟通、交流,父母也才能理解孩子。

一位妈妈领着孩子走进田野。突然孩子脱开妈妈的手,蹲到一株美丽的花朵前,说了许多悄悄话。妈妈奇怪地问:“为什么要蹲下去呢?”孩子回答:“它听不见呀!”妈妈明白了,只有当他们平行的时候,才实现了心灵的交流。

知道了这个小故事,家长是不是应该受到点教训,反省反省自己?孩子都懂蹲下去和花儿说话,我们应不应该学习学习。有好多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懒得理睬孩子,不愿意平等地与孩子说话,忽视孩子那些无穷无尽的奇怪的想法和异常的举动。总是高高在上,摆着大人的谱,看孩子什么都不顺眼,什么都不懂自己的心意。他们总是高声训斥,厉声地责骂,冷酷地挖苦,粗暴地强制,其实他们虽然是大人,可也不是什么都懂,孩子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的确不少。

一位母亲尊重女儿,以平等心态走进女儿的世界:

10岁的女儿接到警察局寄给她的一封信。她拆开时,母亲好奇地问:“什么事?"

她说:“没什么。"

母亲还是很好奇地看着女儿。女儿有点顾虑地把信拿给母亲看,说:“三个月前,我捡到一个发夹,送到警署招领。现在发夹没人领,警署说属于我了,要我去拿。”她补充说:“发夹镶有钻石,我想是假钻,有一点锈,不过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母亲看着信,吃吃笑了起来,女儿把信收回,生气地说:“就知道你会笑,有什么好笑。”母亲收住笑容,原来女儿料定母亲会笑,所以一开始就不愿意告诉母亲这件事。

孩子认真刻意地追求一种美好的境界,在父母眼中竟然滑稽可笑,大人们往往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忽视了童心的可贵。幸好,这位母亲很快醒悟过来告诉女儿,要跟她一起去领取发夹。

“真的?太好了,妈妈!”孩子兴奋得脸都红了。

千说万说,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站在大人的高度上看孩子,应该蹲下去看孩子,这样才能看懂孩子。

做适度的父母,不要迁就

爱孩子要有原则,适可而止,迁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害。

在《兰州晚报》上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

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在马路市场卖书,并且是风雨无阻。有一天下大雪,这位妇女在雪中冷得瑟瑟发抖,却仍然不肯收摊,当我问她为什么在这么冷的天仍然不回家时,她说,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初三了,每年学费、书本费、补课费等费用交下来有3千余元。自己下岗了,老公的工资也不高,实在没有办法负担,况且现在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就不能没有。前几天孩子吵着要什么“可立而”的衣服,这不连买棉鞋总共花了几百元。

正说着学校放学了,望着这位母亲瘦小的身躯,冻得发青的嘴唇,再看看身边走过的那些朝气蓬勃的孩子,我竟然不知道该和这位母亲再说些什么,父母辛辛苦苦地工作难道就是为了孩子能“人前显贵”吗?这样的迁就合适吗?

今天的孩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护、照顾和物质享受,相比父母在童年时的生活,可谓天壤之别。可是,如今的孩子似乎永不知足,他们当中不少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花样越来越多,层出不穷,令父母难以招架。天上的月亮他要摘,水中的月亮他要捞,年轻的父母有时也会感叹:“我们小时候什么也没有都走过来了,现在这孩子什么都有,却老是不满足。"

其实,孩子的心灵本是一片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父母的思想、教养方式、行为准则息息相关。本来,孩子是没有自立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家长来满足。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不仅从父母身上,也从电视上,从大街上,从游乐园中看到这多姿多彩的繁华世界,他们的视野宽广,他们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而家长们常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千方百计予以满足,惟恐落在他人之后。可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小孩亦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

不要说以有限的精力、财力、时间去满足孩子无休无止、花样翻新的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对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满足首先就是一种大错误。过于迁就孩子,等于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惟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日后迈入社会,进入实际学习、工作、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甚而误入歧途。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对孩子非分的需求理当不要迁就之外,对孩子正当的要求,有时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或者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未必一定全部满足,但是,不要迁就孩子必须讲究方法。小孩虽小,可心里明白,自己所依靠、所依赖的就是父母,轻易、粗暴、简单化地拒绝孩子的需求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受到损伤,产生不安全、无所适从的感觉。

当你准备不迁就孩子的要求时,首先要三思,决定之后就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让孩子感到家长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促使孩子做到这一步,自幼明白道理与克己节制,心理承受一定的挫折,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亦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家长当时不迁就,可是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过一会又予以满足,这是最失败的。这样出尔反尔,定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以为通过死缠硬磨的手段就可以达到目的。也有些家长不注意相互之间的通气、默契,爸爸不迁就了,妈妈却迁就了,“爸爸不给,妈妈给”。又或许父母达成一致意见,爷爷奶奶却悄悄地予以满足,当父母提出批评,老人又说这是他自己的积蓄,背后又在孩子面前唠叨。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误以为父母不疼爱他,说得好听,说什么事情做不到,其实可以办到,只是不愿意为自己花钱、着想。

因此,不迁就孩子是必要的,掌握一些方法、策略更是不可或缺。比如家长在拒绝孩子的同时,答应他如果条件许可,一定会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但必须信守诺言,绝不可敷衍了事,自以为孩子过后就会遗忘。信守诺言,不仅会树立自己的威信,在孩子方面,也会感到父母是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再者,家长假若眼光敏锐,注意观察孩子,出乎孩子的预料,主动满足孩子心中渴望而又没有说出来的愿望,更会事半功倍,令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融洽,并逐步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关系。

学会拒绝吧,用爱的原则和理由。

做明理的父母,不要粗暴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这是我们常常引以为自豪的理由。可传统文化也并非全是精华,也有糟粕的地方,打骂孩子就是一个典型。

中学生杨静的父亲根据他的考试成绩实行“奖惩制度”,得90分以上,奖一元钱,得89分,打一巴掌,得88分,打两巴掌……以此类推。她说:“从幼儿园到小学,爸爸从没给我零花钱,我也从没挨过打。可进了中学,钱和打不请自来。”有次语文单元考试,她才得86分,回到家中,她自然而然地挨了4巴掌。

山东某县,一位警官告诉一位中年妇女,她女儿出事了。女儿丽丽,正在念初中,才14岁 是个规规矩矩的女孩,能出啥事?警官冷冷地说,他们扫除了一家提供色情服务的卡拉OK厅,丽丽正在******,已经被拘留。母亲傻了。就在上个月,丽丽的同学将一张照片带进班里,那是张被港星签过名的照片,丽丽崇拜港星,就央求同学,要将照片带回家欣赏。同学不同意,丽丽立下损坏赔偿字据,方才如愿以偿。当晚,丽丽趴在桌上,爱不释手地看着照片。母亲一瞥,正见照片上那笑意盈盈的帅哥,顿时大发雷霆:“你不做功课,心思全用在恋爱上啦!”她伸手夺过照片,不容女儿说话,边骂边撕。赔偿字据上500元的赔款,使丽丽再不能安生,又没有打工的能力,心一横,走进了******包厢。

某医院急诊室一连接诊了3名害怕考不好挨父母打骂而服安眠药的中学生,他们经抢救苏醒后的第一句话,都是问身边惊慌失措的家长:“今天还考试吗?"

……

从这些每天都在发生而又令人痛心疾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父母之爱转化成了对子女粗暴,甚至于残忍。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这里还可引用一份来自某市重点小学三年级的班级调查。一个由48名学生组成的集体,学生的年龄都在8岁至9岁之间,调查结果如下:

挨过家长打的47人,其中有27人是用棍子打的,18个孩子是脱了衣服打,25人被拧,20人挨过脚踢,15个犯了错误被罚过不让吃饭。挨打原因:23人是因学习成绩差,24人是因家长让学弹琴、画画、书法、外语等不想学或学不好,18人是因为淘气“不听话”,他们都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

学校开家长会,老师问家长们平时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大多苦笑着说:“我们真没少管,心都操碎了,整天说也没少说,可就是不顶事。"

绝大部分父母是爱孩子的,可是其中有很多父母打孩子,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通常是爱变成了恨,孩子成绩差,孩子不好好学习,孩子不听话,孩子做错了事。诸如此类,父母无法忍受,失望、伤心、愤怒-齐涌上来,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气头上”动手打了孩子。在生气的时候,“恨不得把孩子一棍子打死”,真后悔把孩子生下来,打完以后,自己气消了,又为挨了打的孩子心疼不已,后悔晚矣。这样的父母是应该检讨了。

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我们的情绪,孩子会做错事,而且是经常的,因为他们还是孩子,父母不也经常做错事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好好学习那是正常的,而且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可能也有你的原因,换上你是孩子呢?孩子不听话,往往有孩子的道理,你一定要想办法搞清楚。

还有些父母,不在“气头上“打孩子,他们是为了教育而打孩子,他们的观点是:打孩子可以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这可是大错特错了,你打了孩子,别指望因此获得孩子对你的尊重,因为你不尊重他,他对你只能产生恐惧和敌意。

所以,作为家长,你应该认识到,孩子犯了错误,打骂是无济于事的,应该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并用极大的耐心帮助他纠正错误。

放下你的鞭子吧!记住:暴风骤雨在浇灌万物的同时也在毁损着万物,细雨绵绵却永远是给万物滋润。

做知足的父母,不要贪求。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讲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个为人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呢?

有一位母亲,丈夫是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儿子在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三,虽说不上全校第一,可也算得上优等生,而且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师重礼,是个公认的好孩子。可就因为没考上名牌大学便遭到母亲的万般责骂,最后离家出走。这位母亲的不知足最终导致了一场家庭悲剧的上演。

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可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成“龙”;得了第一固然可喜,但是无论什么学校,第一名只有一个,何况得了第一的并不见得就是最优秀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孩子的每一个进步感到欣喜,让孩子在没有束缚和压力下成长,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对孩子的过高贪求,带来的除了伤害,就是悔恨。

这样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让人悚目惊心。

几年前,某市一位19岁的青年刘某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处决,让人震惊的是他杀害了非常爱他的亲生父母,刘某父母就是过于贪求的典型。他父亲经常指着电视里中央领导人的镜头对他说:“好好学,你长大了也要像这些大人物一样,给老子风光风光。”有了高标准,自然就有了严要求,父亲不让他交朋友,不让他有其他的兴趣和爱好。这一切让刘某无法忍受,与父母多次发生冲突,到后来觉得家里不像家,倒像个看守所,父母就是所长,他就是个小偷。

低落的情绪使刘某的成绩不断下滑,而且恶性循环,他开始怀疑近亲结婚的父母使自己智力有问题,终于产生了杀人的念头,事后,刘某说:”父母的要求太高,我永远达不到,所以我恨他们。"

这些血的教训,做父母的该醒醒了。孩子成不了“龙”,那也不妨降低标准,来个切实可行的、容易达到的标准。

首先使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让孩子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一定的生存能力。

然后使孩子成为一定的专业人才。在前者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多方面发展并在某方面成为较专业的人才。

最后使孩子成为精英人才。在前者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孩子,父母可以制定相应的目标,让孩子掌握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不断进步成为精英人才。

记住一句忠告:

假如你的孩子成不了你所谓的“龙”,那就接受他是一条“虫”的现实,努力把他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用的才。

不做自私的父母

小时候,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曾和上帝谈论天堂与地狱的问题。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的房间。每个人看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每个人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没法把东西送进嘴里。他们看起来非常悲苦。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上帝说。他们进入另一个房间,它和第一个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吃得很愉快。因为他们互相用自己的汤匙舀肉去喂对方。

因为自私,人们不肯帮助别人,不肯为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一丁点利益,结果却是害人不利己,自己失去的更多。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为别人付出的同时,快乐和富裕便会进入你的心中。相反,如果困守在自设的真空中,不肯接受也不愿意付出,那很有可能使自己窒息,很有可能像地狱里的人们一样,守着食物饿死。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没有这样的缺陷呢?

曾见过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在公园的长凳上吃东西,弄得满凳都是污秽,临离去时,孩子要求打扫干净,母亲却说:管它干嘛,谁坐谁动手;还有一位母亲给孩子买了一个新玩具,却死活不让儿子给自己的小伙伴玩,结果弄得孩子哇哇大哭……

我们身边这样的事还少吗?

这些都是缘于人的自私,没有“体贴”和“分享”的情操。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可以设想,怀有自私自利之心,毫不为别人考虑的人,又怎能调教出有高尚情操的孩子呢?

社会是个大家庭,与人方便,大家方便;与人乐,同乐。所以,必须教会孩子不“自私”.

有位母亲,从小就向自己的孩子灌输与人分享的美德,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一本书中她谈到了她的育子经验:

首先是父母的身教--

做爸妈的本身要先能做到与人共享这件事,才能以身示范,慢慢播种到孩子的心田中。比如说我在捐款前后,我一定会跟孩子谈谈为什么爸妈要帮助对方?对方的苦境是什么情况?把这种“爱”尽量讲给孩子听。

又比如家里若有多余的水果、用品或我亲手做的小菜什么之类的东西,我常爱分一些给邻居,通常由孩子代我送去。当我读完一本好书,如果适合孩子年龄的,我会尽可能跟孩子分享心得,并告诉他们,妈妈准备多买几本,来送给朋友,让更多人都可以读到。开车出门时,若知道有目的地相同的人时,我必相邀共乘,尽量把一部车坐满,也设法让孩子知道这种做法。

另外是为孩子提供“共用”或“合作”的机会--

比如小时候为他们买玩具或书,为了公平,我会两人各有一份,但是内容尽量不同,这样姐妹便可交换或一起共享。做家务时,也尽可能用这种合作的方式去分配工作,比方说洗碗,每天两人一起,一人洗一人冲,而不是每周一人分别洗三天,长大后两姐妹果然能用这种和人共享合作的方式,去处理她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例如两人绝不重复买对方已有的偶像歌星录音带,喜欢的杂志书报,两人会各用零用钱互相分摊去订阅,就连晚餐的座位也是如此,这个月若姐姐坐妈妈旁,妹妹就坐爸爸旁,并且各司其职,像为大家盛饭添汤之类,下个月再对调,工作互易。

最后是机会教育--

有次全家在铁板烧餐厅用餐,庆祝中秋节,因为人多,许多人等在外面,当时有人要求与我们共桌,两个女儿顿时有不悦的表情,于是丈夫趁机说:“与人共桌确实令人不太自在,不过爸爸想,如果我们今天也忘了预订位子,而不得不像他们一样,站在门外的话,恐怕也很希望人家能答应我们坐进来吧!"

在适当的时候,教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想对方的心情,最能激发孩子体贴和无私情怀,父母要多多把握这样的机会教育。

回答时间:2008-11-05 08:54

正文从这里开始:

 

标签:父母 阅读: (0)  |  留言: (0)

可爱宝贝2008-09-23 10:14

    轩轩喜欢妈妈抱抱,轩轩喜欢爸爸逗逗,爸爸妈妈喜欢轩轩宝宝,亲轩轩。

    开学了,每次妈妈上班的时候,我总要哭哭闹闹,爸爸哄哄逗逗,没事了,我总觉得妈妈走的时候担心的表情,放学回家,我总是给妈妈一个拥抱,亲亲,哈哈,很开心,我喜欢让妈妈抱我的感觉,说不出来的一种幸福,很甜蜜!

    我喜欢爸爸逗逗我的时候,爸爸很开心,很高兴,我是美滋滋的,爸爸很可爱的,有时爸爸是很可怕的,我不喜欢他那样的。

    轩轩爱妈妈,轩轩爱爸爸!

正文从这里开始:

 

标签:阅读: (0)  |  留言: (0)

近期日记

留言板 留言(15条)

  • tzxncd对小雨说:2017-01-21 07:28:19
  • 大寒来到,问候你好,贴心关怀早送到;冬风四起,锻炼要勤,强身健体为健康;维生素群,需及补充,营养丰富不可忘。大寒节气,愿你幸福安康!
  • tzxncd对小雨说:2017-01-21 07:28:10
  • 大寒来到,问候你好,贴心关怀早送到;冬风四起,锻炼要勤,强身健体为健康;维生素群,需及补充,营养丰富不可忘。大寒节气,愿你幸福安康!
  • tzxncd对小雨说:2015-11-02 07:02:13
  • 无言的心语,写满真情,相惜的友爱,驻足心灵,暖暖的文字,深深镌刻,记忆的画卷,昔日的感动,天涯海角,心系情牵,一声问候,真情永在,一声叮咛,无限感慨,一份思念,永不间断,一缕期盼,永远相连。一份友情,久久牵挂,天气转凉,保重身体。
  • tzxncd对小雨说:2015-11-02 07:02:06
  • 无言的心语,写满真情,相惜的友爱,驻足心灵,暖暖的文字,深深镌刻,记忆的画卷,昔日的感动,天涯海角,心系情牵,一声问候,真情永在,一声叮咛,无限感慨,一份思念,永不间断,一缕期盼,永远相连。一份友情,久久牵挂,天气转凉,保重身体。
  • Love轩baby对小雨说:2014-01-01 18:28:19
  • 新年快乐!
  • tzxncd对小雨说:2013-12-29 21:17:12
  • 时间流逝似流水,掰着手指数日子,过了冬至平安夜,圣诞过完又元旦,问候祝福加牵挂,平安吉祥又浪漫,“祝福套装”送给你,一条祝福好运全!
  • tzxncd对小雨说:2013-12-29 21:17:03
  • 时间流逝似流水,掰着手指数日子,过了冬至平安夜,圣诞过完又元旦,问候祝福加牵挂,平安吉祥又浪漫,“祝福套装”送给你,一条祝福好运全!
  • .球球.对小雨说:2009-05-17 00:11:40
  • 球球的好友晚上好!球球来找好朋友求援了:球球参加了本期小树之星活动,现在比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盼望好朋友来给球球送花,每期每人最多可以送花10朵,鲜花在小树上方的商店里可以买到,每朵花只需2绿币!由于竞争激烈,时间紧张,慌不择路,恳请尚未送花的朋友慷慨解囊,也敬请发重复的朋友不要见怪,送花朋友将被系统永远载入球球的粉丝名册,球球将会循着名册长期回访答谢,特别是对于急需投票和回送鲜花的朋友精心照顾,比赛结束后更会一如既往地长期支持您的各项活动!本期比赛到5月18日结束,诚盼朋友们对球球进行鼎力相助,球球在此深表谢意!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