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职业女性。孩子上幼儿园前,每天白天我将孩子交给保姆和老人,下班后到孩子睡前,我自己处理孩子的各种事情。孩子上幼儿园选择日托,每天回到家也是由我和孩子沟通。细细算来,作为职业女性,我这个母亲每天和孩子有效交流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在这个时间里,我必须对孩子的身体状况、心理发育做出有效的观察,对出现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判断,同时对孩子的各种情况加以引导。事实上,正是每天几个小时我对亲子关系的主动积极的参与,使孩子与我之间产生了良性的互动,推动着我们的共同进步,并促进着良好的亲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而这一切是学龄前孩子和电脑或者电视交流很难得到的。电脑游戏也可以和孩子起到一定的互动作用,但是那是孩子被动的一种互动。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我每天的生活离不开电脑,但我不认为这意味着对一个3岁的孩子就有必要经常性的接触电脑。事实上,0~6岁是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建立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树立他参与社会交往的自信,良好的性格,必要的社会规则,这是必须与他人的主动参与有关的,是必须要通过人对人的交流而不是人对物的交流来完成的。当然,有限制性的让孩子接触电脑、电视、光盘等未尝不可,而且也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开阔眼界。但是这个限制一定是要家长严格把握,适当调整的。 在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中,也曾把电脑、网络介绍给孩子,以及一些幼儿游戏软件、儿歌FLASH。我发现孩子并不是非常投入不可自拔,事实上,一般他自己玩个10分钟到20分钟,就自动放弃了这个项目,转而要求亲子交流,或者画画及选择具有挑战性的玩具。又询问了很多家长,我发现了一个特点,往往非常关注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家长,肯花时间与孩子进行主动交流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就比较少地对电脑游戏、电视、光盘等产生长时间投入的兴趣,即使这些孩子对电脑游戏、电视、光盘感兴趣,也基本上能自觉地适可而止,及时更换活动内容。这和我的想象有些出入。我们知道,一般而言某个项目对于孩子的限制过多,孩子越渴望得到它,突破这个界限。比如吃糖,如果家长非常限制一个小孩子的吃糖量,那如果这个小朋友突然间有机会得到糖果,非连吃带揣不可,这是很多妈妈都遇到过的情景。那为什么对于电脑游戏这件事,有着不同的反应呢? 经过阅读一些资料,我意识到实际上,这些与家长有着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内心已经建立了人与人主动交流的良性社会交往习惯,所以他们能够在人与物的交往环节上适可而止。因为他们已经在父母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有着很好的交流,他们内心不感觉孤独,他们知道无论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问题,父母都会同样的爱他们,并向他们提供尽力帮助。所以他们对电脑游戏、电视、光盘等,仅仅看作是游戏的一个种类,而不会沉迷于此。 相反,那些或者忙于工作顾不上与孩子交流,或者把孩子交给保姆及老人忽略了和孩子交流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就有着亲子关系的欠缺。孩子感觉到孤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一种互动交流,哪怕这种互动是完全被动的。而一旦孩子与机器建立起一种依赖关系,电脑、电视或光盘转移了孩子对现实的注意力,孩子就会越来越依靠它们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从而脱离了其他活动。每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或者受到挫折,他可以逃避到电脑、电视中去,在与机器的互动中,他自己不用再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恐惧,没有危机感,也满足了这个年纪孩子需要的挑战感,孩子重新变得“充实”和“满足”,于是孩子就会越来越沉溺于这个非现实的交流中。 长此以往,无疑对孩子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从最实际的方面看,孩子暂时安静地玩电脑看电视对成人来讲是省心多了,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困难正逐步加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积重难返,到了学龄、到了青春期,当家长急切地想知道孩子的世界到底在想些什么的时候,多年造成的沟壑很难一步跨越。从孩子自身来讲,这种面对机器才充实,面对真实生活却孤独无助甚至交流困难的感觉,将是他们的一生的不幸。 我更愿意我的孩子把电脑电视看作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插电的“依赖药品”。 当然,我也赞同孩子有限度地接触电脑以及有益的游戏。但对于一个学龄前甚至是婴幼儿期的孩子来讲,在他接触电脑的初期,我会很谨慎地陪同他一起游戏,而不是把他孤零零地扔给电脑,就像我们在刚刚为孩子选择动画片的时候,会陪着孩子一起观看一样。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从电脑中获取知识,更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建立正确的人机关系。 作者:悄悄 |
我的幼儿园
- 未加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