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说,机体吸收钙质必须依靠“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维生素D,它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及运转,而且在钙吸收的同时,磷的吸收也增加了,并在生长的骨骼部位发生钙、磷沉积,使新骨不断形成。鱼肝油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浓缩鱼肝油每天一般吃4-5滴,不可多吃,否则会引起维生素D过量、中毒,导致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宝宝补钙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必须按照一定的剂量和规律来服用。 鱼肝油可以和钙同时服用,一般两岁以后的小儿就不用吃鱼肝油了。 平时吃些含钙的食物,还要晒晒太阳,才可以帮助钙的吸收。但是要补不如食补.
每周吃2~3次含钙比较丰富的食物,如虾皮、蛋黄、海带、黑木耳、紫菜、大豆和豆制品,绿豆炖棒子骨汤也含有丰富的钙质。在一天中阳光不太强烈的时段(如下午4点以后),还可以带孩子晒晒太阳,晒太阳能促使身体里的维生素D形成。维生素D的作用是促进肠道中钙的吸收,并减少肾脏中钙的排出。
铁也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微量元素。含铁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血、肝脏、鱼类、木耳等。动物血堪称补铁佳品,因为它的含铁量很丰富,吸收率高达20%-25%,而且很少受其他膳食影响。例如用动物血(如猪血)和豆腐做的“红白豆腐”,用猪血揉在面粉里做成的“巧克力小馒头”,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菜品和点心。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帮助铁的吸收,所以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混合食用可增加铁的吸收率。
平时多让宝宝到户外运动,多晒晒太阳.多摄入些含铁锌钙丰富的食物,如海鲜类、肉类、禽类、豆制品、黑木耳、海带、芝麻酱、还有南瓜、茄子、白菜等蔬菜。 补钙过多可能造成儿童血压偏低,日后患心脏病的风险上升;导致尿中钙浓度过高,容易形成尿路结石。另外,宝宝体内钙水平过高,可抑制肠道对锌、铁、铜等元素的吸收,引起多种微量元素缺乏症。 另外,过多摄入钙质,可使骨质过度钙化,机体骨骼过早成熟,造成个头矮小等恶果。有些宝宝钙补了不少,也比较注重增加维生素D以及维生素C的摄取,结果仍然缺钙,那就得反思一下食物的搭配是否科学,很可能是某些不当的食物成分增加了钙的流失。
•钙磷比例失衡。正常情况下,宝宝体内的钙、磷两种矿物元素的比例是2∶1,换句话说,钙是磷的2倍,如果宝宝的食谱恰恰是这个比例,那么钙的吸收利用率高。实际情况呢?由于爸妈大多迁就宝宝的口味,过多地摄入碳酸饮料、可乐、咖啡、汉堡包、比萨饼、小麦胚芽、炸薯条等食物,而这些食物都是磷的“富矿”,致使大量磷涌入体内,使钙与磷的比例高达1∶10以上,磷一旦多了,会把体内的钙“赶”出体外,导致缺钙。
•补钙不补镁。钙与镁如同一对好搭档,当两者的比例为2∶1时,最利于钙的吸收与利用。遗憾的是家长往往注重补钙,却忘了补镁,导致体内镁元素不足,进而累及钙的吸收。镁在以下食物中较多,如坚果(杏仁、腰果和花生)、黄豆、瓜籽(向日葵籽、南瓜籽)、谷物(特别是黑麦、小米和大麦)、海产品(金枪鱼、鲭鱼、小虾、龙虾)等。
•天天大鱼大肉。蛋白质摄入过量也可“排挤”钙。实验显示:每天摄入80克蛋白质,将导致37毫克的钙流失掉;若将每天的蛋白质摄取量提升到240克,即使额外补充1400毫克钙,也会导致137毫克钙的流失,表明额外补钙也不能阻止高蛋白所引起的钙流失。因此,天天给宝宝安排大鱼大肉,打破了食物的酸碱平衡,无论怎么补钙也是于事无补。
•吃盐过多。最新研究发现,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是钙的排出量多与少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也就是说,盐的摄入量越大,钙的吸收越差,尿中钙的排出量越多,减少盐的摄入等于补钙。大人如此,宝宝亦然。特别是小宝宝,对盐的敏感度较高,不可按照成人口味给盐。
正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