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从这里开始:
最近这几天,和小然子一刻也分离不了。小然子,越来越成为我的一种精神寄托,她会使我内心充盈,安定。以前奶奶把小然子接去过一个中午,我会感觉是那么的清闲。而现在却总是觉得好可惜呀,“浪费了”一个中午,没有机会和孩子相处。内心时常感觉和小然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太不够用。
最近这一段时间,想教孩子太多东西,对小然子有太多、太高的要求,有些犯“急燥”毛病。有一次,我给孩子买了一幅贴画,让她照着图案粘贴。我先贴了一大部分,剩下最后一块儿让小然子看看图,指指应该贴在什么位置。小然子怎么也不开窍。我就急了,声调也不自觉得高了八度。小然子让我吼的毛愣了似的,我一发问,她就马上做出本能反应——指,但是是乱指。
还有一次,我想通过指读故事的办法,来让小然子识字。但小然子第一次接触这种方式,并不知道一句话是由单个字组成的,更不会把一句话拆成单个字来分读。比如:“懒惰的小猪”,小然子会模仿我,说:“懒惰的小猪”,但单挑出“猪”这一个字,她仍然还是说着整句的话。也就是说,在她的思想意识中,并没有形成这种概念。孩子的认知特点,是通过不断地体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来自然生成、水到渠成的。而我当时,却太想急于求成,根本顾不上这些所谓的发展规律了,我一遍一遍地反复的读着,教着,示范着,逼问着。这时,小然子想拿我手里的笔,想通过抢走我手里的笔来结束这件事情。此时,我正处在最大忍耐力的边缘,小然子这么一抢,我马上找到了暴发和渲泄途径,猛的一拽,硬生生地把笔从小然子的手里拉了出来。小然子回头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乖乖地低头继续认读着。
就是小然子的这一个眼神,让我心里有了恐慌。孩子再小,也会通过大人的声调、语言、动作中感觉出很多东西,比如大人生气了、不耐烦了、不喜欢我了,从而在孩子的内心形成一些不良的情感,比如不自信、害怕、以后会排斥和逃避困难等等。
作为家长,一次不当的教育行为,就相当于在孩子的心理上钉了一颗钉子,以后即使你通过各种方式弥补,来把这颗钉子拔掉,也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有一个小洞,很难还原如初。孩子的心理,就象一张白纸,我们涂抹的每一笔都要慎重,因为一旦有一笔败笔,是没有合适的橡皮来擦示的,即使你再用别的笔来涂盖,也会是痕迹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