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变幻时——1岁8个月

10/01/05 00:14:11 标签:成长记录 1岁8个月

       踏入2010年的第二天,盼盼已经20个月了,1岁8个月的宝宝开始快速进入到另一个新的阶段——第一个反抗期。

          因为外公养病的缘故,加上元旦放假,盼盼已经有快20天是我们自己和回来的奶奶带她了,她的变化蛮大的,可能是因为在家的时间久了,而且奶奶也比较顺着她的性子,如果她要的东西或要求,奶奶是不会拒绝她的,也没有办法换个方式或转移注意力(小时候也是这样),除非发生的问题,我们处理的方式,奶奶看到了,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盼盼奶奶就会照样子做(这是她最谦虚的一点——学习能力蛮强的)。还有元旦病了两天,吃得少了,体力也在慢慢恢复,我们发现她很喜欢我们要按她的意见去做,如果没有顺意,她学会了比以前更长时间的闹腾,想用这样的方法让我们妥协。这两天,我们看在眼里,暗地也讨论了好几回,统一了意见——要求要满足,但要有步骤讲道理的去满足她。今晚回家的路上,她想去小区对面的超市逛“街,街”叫个不停,我们却希望先回家整理一下再去,结果她当路就哭闹起来不肯回家,第一次这样。还好之前我们已经发现她这段时间的表现,所以我们先让她在路边哭了一段,两个人站在旁边看着她,一边说:“盼盼,我们先回家,然后再上街,你不要哭,哭不是去上街的最好的办法。”等她哭得小点声了,我就先过去抱了抱她,“盼盼,不要哭了,一会我们回家洗个脸就去玩了。”她停了哭,望着我说“抱,抱”,这时她爸爸才走过来,抱起她“好了,宝宝回家了。”最后,我们还是先回了家,回家后她还是很不情愿,一直叫着“街”。等我们整理完后,我们让她拿大家的衣服和鞋子过来,告诉她我们要上街了,结果她就带着泪水跑去拿我们的大衣和鞋子,出门时就已经很开心的样子了。去到沃尔玛,她一直都没有再闹着要“抱”了,我们也尽量一路和她说看的东西,玩的东西,还有就是和她说为什么爸爸妈妈刚才不肯抱她直接去街去玩。一切都恢复了平静,而我们也商量好要和盼盼外公外婆沟通好,这个阶段真的要更耐心了。因为任意的纵容和刻意的拒绝都是没有耐心的表现和粗暴的行为,我们希望能陪她渡过这个敏感的阶段,把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性情大、个性强,这既是其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也可能是先天的行动倾向,还可能是父母和孩子互动的反应。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2岁左右孩子开始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主张,进进第一个“反抗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让父母认为宝宝好脾气,有的父母还很不解的认为怎么那么乖的宝宝突然变得喜欢扭劲了。其实,“乖”永远都是我们做父母假想的一种表象,因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永远只听从于外界的某个人或某种环境的指令。

        如果,我们能及时的观察和理解孩子寻求自我权力的需要,依据特定的情形给予孩子恰当的自由,同时制订清晰而公道的行动规则,那么反抗期就会顺利结束,孩子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才干顺利发展,亲子关系也进进新的格式。

         假如,在这个时候,父母仍然时时势事把持,而不给予儿童自主运动的机遇或者由于害怕孩子发性情而放任儿童的行动,都可能导致儿童行动发展的异常。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激动、易激怒、运动程度高、不易转移等特点,因此也往往显得比别的孩子更易发性情或性情大。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和父母的来往轻易涌现消极循环,导致孩子的行动更加难以把持。由于孩子本身对自己行动的评价和有意把持才干相对较低,因此,家长对自身与孩子来往行动的把持尤为要害。
  引诱孩子逐步发展行动把持才干,家长首先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把持孩子行动的规模,既避免放任,也要避免把持过多、过频,恰当给予孩子决定自己行动的机遇。其次,父母与家人一起共同为孩子的日常行动制订清晰、公道的规则,严厉、一致地履行,当孩子有精确、积极的行动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而当孩子涌现消极行动则予以冷处理或恰当处分。第三,为孩子制订清晰的逐日运动计划,供给足够的认知与社会性刺激的运动机遇,减少孩子无所事事、闲晃悠的时光,也同时减少了孩子违反规则或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机遇,避免亲子消极互动的重复。在孩子行动的调控进程中,家长始终需要坚持耐心、信心、恒心与一致性。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