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一生的五大特质!

10/03/07 15:55:32 标签:决定 孩子 一生 特质

决定孩子一生的特质之二:读书

 读书——获取知识和提高个人修养的能力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汉代刘向语)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语)  学习为保健性的理解力。”(一瑞士人口学者语)  读书是很好的学习,同时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总之,读好书不仅是有效的求知途径,而且还有益于身心健康,这就如高尔基所说的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读书的兴趣培养得越早受益越大。孩子的年龄越小,读书的兴趣越容易培养。在孩子幼年时期,我们的确需要对培养读书的兴趣给予足够的关注。  由家长教孩子的时代终于该结束了,而用有思想的人的书去影响他们的时代来临了。  关注一、千万不要把母语当外语学习,注重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能力  首先,走出误区  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常出现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重识字  在孩子的学龄前教育中,有很多的家长,尤其是一些高素质的家长,让孩子大量识字。甚至有许多的幼儿园以识字班来作为商业炒作的噱头。他们声称可以让孩子在上学前学会五六千字。甚至让他们的培养成果去展示:不少的四五岁的小朋友,能够拿着大张的报纸读得书声琅琅。让很多家长艳羡不已。于是那些识字班成了众多家长追逐的热点。岂不知,把孩子给害了。  在台下采访那些神童时才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念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只是运用老师教的识字的法门”“读字而非读书。学过这些技术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在二三年级前,他们确有识字的优势,四年级之后,优势消失,相反倒成了劣势。因为读书对他们来讲,没有了任何感觉,从而对读书失去了兴趣。  第二个误区:背古诗,学古文  有很多很用心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了很多的小天才。他们能背诵几百首的古诗词。更有甚者,出现了一些经典诵读班。这些班的开创者是台湾台南大学的王财贵教授。  我们不是不要传统的国粹,而是主张知道什么是主什么是次。太小时候古诗文的背诵主要是锻炼了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跟背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千位一样的没有用处。而应该让孩子多说、多读白话文  鲁迅、胡适、陈独秀都是语言大师,都是文言文大家,自小读古诗文长大的,以他们的智慧和见地,既然这么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在那个时代,自是有道理。  实际上,无论在语法方面,在书写方面,还是在读音方面,世界语言的趋势是越来越简单。语言的功能不是文字秀,而是表达思想,快速传播思想。从英国的阿尔弗雷德大帝推广《圣经》,德国的马丁路德翻译《圣经》,到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都是把文化全都还给大众,让语言更加的简单。  语言简化的趋势,依然继续着。语言正向直接口语化迈进。现在因为电脑的普及化,语言已从写字向打字过渡。随着语音录入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趋势是只要对着麦克说话,电脑里就出文章,真正的成了出口成章。这一天的到来将不会超过10年。有许多的语言学家惊呼这是倒退,不管是倒退还是进步,这的的确确是趋势,是潮流。站在整个世界的洪流面前,我们所做的是顺势而为,绝不是逆流而作。毫无疑问,我们的经史子集是人间瑰宝。既然是宝,等到需要的时候,自然人们会回来寻找。一定是需要的时候,否则,宝之不宝。珍珠金银固然是宝,但对于不知钱财有何用处的孩童而言,也只能是徒增几件玩具而已;对于沙漠中遭受饥渴煎熬,正在艰难地找寻可以让自己延续生命的水和食物的跋涉者而言,那是累赘;婴儿从断奶到进食,吃的是蔬菜汁和稀粥,而非人参燕窝等大补食品。人只有在衣食无忧时,才会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追求;需要是探索的动力源泉。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豪,是二三十岁后才开始进入高深的国学领域,开始钻研经史子集,也成了一代大师。比如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王财贵教授是这么说林语堂老先生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什么叫白话文?不好好思考这点,万世不得超生!”)。下面是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太乙女士,给林老先生的名作《京华烟云》的序中的一段话:  “…… 父亲出生于1895年,在林家六兄弟中排行第五,他的父亲林至诚是一名长老会牧师。自学成才的林牧师把自己一切新知的热爱传给了孩子们,并决定让儿子们学习英语接受西式教育。靠着一笔借款和兄长的资助,林语堂进入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林语堂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英语上,同时也涉足了神学,因为他希望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牧师。但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广泛涉猎使林语堂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了怀疑,他因此把专业改成了哲学。  1916年,林语堂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并接受了北京清华学校的教职。这里有着浓厚的中国历史氛围,他由此认识到所受基督教教育的范围实在太过有限。他知道约书亚以号角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却不知道孟姜女哭倒长城而寻获丈夫尸骨等的民间故事。语堂决心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于是开始流连书肆。他羞于跟他人打听哪些是必读的重要典籍,只好向书肆店员请教这些问题(作者注:从1895年至1916年,此时的林先生已经21岁了)  ……  (出自英文版《京华烟云》外研社20055月第一版)  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文字,是不同时代的人表达思想的工具。思想是不受语言限制的。语言为思想服务,思想不是语言的奴隶。伟大的思想不会因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而不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用英文表达出来,不会英文的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一样可以通过翻译理解接受;孔圣人的思想用古汉语写作,不懂古汉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同样把她评为影响人类的最伟大的思想之一。  同理,伟大的思想当然也不会因为语言变得简单而失去其伟大之处。《圣经》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最早用希伯来文写成,后来被翻译成古希腊语拉丁语。在宗教改革中被广泛译成许多国家自己的语言。英文版的《圣经》每隔几年就会修订一次,目的也不外乎使其能更容易、更广泛地流传。  第三个误区:片面夸大电视的学习功能  不少的家长以为电视具有教育和学习的功能,所以在孩子的小时候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等他们长大后,又把他们扔给电视。等孩子慢慢长大后,开始着迷于电视,家长才着急,可已经管不住,特别是放假,家长上班,孩子一人在家,能管住自己不看电视的孩子已经是寥寥无几了。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多了,一是损害眼睛,二是影响学习,其实,电视对孩子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
爱看电视对孩子的五大毒害

  ()爱看电视的孩子身体发育异常  一些本来活泼好动的孩子,一旦迷上电视能12个小时地不离电视,不要说对眼睛,对身体的伤害也是很大的。不好动影响孩子的消化能力,使孩子厌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对那些消化能力本来就强的孩子,吃饱了,坐着不动看电视,久而久之身体不断长胖。据报导:研究人员经过近3年的时间,跟踪观察了33例肥胖症的儿童,发现除了10%的肥胖儿是疾病引起的,10%属家庭遗传,剩下的80%绝大多数肥胖儿属单纯性肥胖,所有的肥胖儿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看电视。  ()爱看电视的孩子不爱读书  电视对孩子的诱惑力,是因为电视鲜艳的色彩,不断变化着的画面、音乐、解说,不间断地刺激孩子的眼、耳,兴奋着孩子的大脑,也就是变着花样的吸引孩子的所有注意力,所以爱看电视的孩子,书对他们就失去了吸引力,单调的画面、枯燥的文字,怎能与电视相比,长期下去,孩子对书就失去了兴趣。而电视传播的许多信息,则是片断的、浮光掠影的和跳跃式的,孩子们从中只能得到一些零碎的很不完整、很不系统的知识。  孩子们的任何学习过程,都伴随著一个思维过程,而看电视却没有给他们留下思维的时间、空间,电视播放的所有内容都通过音像一览无余,长此下去,孩子们的自我想象、自我创造、自我发挥的能力必然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电视影响了孩子的思维方式,而爱电视不爱书最终引起的是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学校教育毕竟是书本教育,爱书、读书是一个孩子能否成才的根本。有一名教育专家曾说:三十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而阅读能力、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像获得其它任何能力一样,是需要早期打下基础的,不然或是事倍功半,或是劳而无功。所以孩子因迷上电视造成对读书的不感兴趣,是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几年里形成的,家长尽量做到不让婴幼儿看电视,而尽早的让书成为孩子的朋友,是关系到孩子学习的兴趣与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  ()爱看电视的孩子兴趣单调  电视对孩子的吸引力使得孩子长时间坐在电视跟前,外界各种事物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这类孩子的家长常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带孩子去学画画、弹琴、下棋、锻炼身体,孩子的兴趣都不高,往往是家长没少花钱带孩子上各种的兴趣班,可孩子总是不感兴趣,学不下去,或不能长期坚持,半途而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电视却是消遣和娱乐,长时间看电视,使得孩子处在一种松散的状态下,自然会对一些需要付出一定脑力和体力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产生排斥,所以这类孩子的生活单调,没有朝气。  ()爱看电视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差  由于大量的时间被电视占据,孩子与家人的交往以及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减少,长时间的独处,整日与电视为伴,孩子的心理发育发生障碍,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似乎自己就是剧中人,这种孩子不看电视就会焦躁不安,看电视时讨厌别人打扰。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差,自我控制弱,性格和行为可塑性大,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强,对形形色色的电视信息大多是囫囵吞枣,影响了思维、性格和行为的正常发展,对儿童心理发育会起到负面效应,不断报导的儿童抑郁症、儿童的离家出走、儿童自杀等都与此有关。  ()爱看电视的孩子难教育  爱看电视的孩子是不加过滤地看电视,而很多的电视节目属于儿童不宜范围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过多过早的接触到孩子不应接触的各种不良信息,将会给家长和学校的正面教育带来难度,影响孩子做人的原则,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家长不要小看电视对孩子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旦孩子迷上电视,娱乐、消遣成为孩子生活的中心,轻者我们家长是培养一个花花公子,什么都不会干的多余人,重者将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着迷电视对孩子来说并不只是单纯的爱好问题,他直接造成孩子不爱读书、厌学,以及对孩子整个人生的生活态度造成影响,生活的主要内容到底是创造进取还是娱乐、消遣、吃喝玩乐,这条路是不能让孩子走歪的。  有人说电视能让孩子学到不少东西。但是,电视是一种精神毒品。为了让人们喜欢,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其实孩子在看电视中失去的东西,远比得到的东西多。60年代的电视瘾,当今年代的网瘾。都是媒体商业化的结果。电视节目制作商的任务与教育的任务是背道而驰的。教育是让人克服人性的弱点,理性地提升;而电视、电脑是顺应人性的弱点,感性地堕落。  人在不同的时期的任务不同,电视的功能也有所区别,即节目要有选择。青少年的选择能力差,因此每一位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对5岁以内的婴幼儿尽量不看或少看电视,而对眼睛发育成熟的儿童,家长对孩子看电视实行宏观调控,设法引导孩子常看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节目,如动画片、儿童节目、《动物世界》、《神秘的自然》、《走近科学》、《Discovery》等,既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又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别指望孩子在看电视时会自我约束,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业余时间尽量少地看电视,而去陪孩子读书、锻炼、郊游、会友,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然后,导入正途  在这种语言的简单化和口语化的趋势下,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对孩子语言的培养一定侧重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知识的获取和吸收能力。前者是孩子对听到的词汇和语句的运用能力——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训练;后者是孩子对知识的检索和处理能力——阅读(读书)的培养。  具体的方法:教会拼音,引导读书(拼音读本)  还是以我女儿为例:  女儿没有上过学前班,直接就上的一年级,在上学前,没有太多地教她识字。但这非但没有成为她读书的障碍,反而使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还让她对读书有了一种酷爱。这得益于我前面讲过的给孩子读故事而不是讲故事。  因为孩子所听到的每一个故事都来自书,自然而然地,孩子想听故事时,第一件事情是去找书。书于是成了她的最爱。诀窍就是:教拼音。  拼音字母就那么几个,相对于汉字的学习来讲,拼音的学习要简单得多了。当孩子学会拼音以后,我开始大量往家里买带拼音的儿童读物。原来,她总是缠着家长给她读故事,渐渐地,大人没有时间读完的故事,她就自己去读。很多故事,大人讲上几遍她就能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了。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她独自捧着一本书在那里读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尽情地享受着读书的快乐。  我太太早晨爱睡懒觉,睡觉时谁都不能打扰,否则她会大发雷霆。于是出现了有趣的事情。早晨,我起来在书房看书写东西,女儿醒来后悄悄起床,到客厅拿出有拼音的故事书自己读,还读唐诗宋词,尽管她自己不知道读的是什么还是像模像样地读,自得其乐。  上学后,看书更成了她的嗜好。每天晚上睡觉前梳洗完毕后的事情就是拿起床头的书看。有时候是她的教材,更多时候是《读者》《小故事》《小学生作文》等等。她在小学一年级结束的暑假里发生了一件事让我非常震撼。  我和太太都是老师,为了生活更宽裕一些,假期里也常出去上课。很多时候,回家比较晚。每次晚回后总看见她在看电视。我决定跟她谈一次话,问道:女儿啊,你怎么可以这么过暑假呢?爸妈出去上班,你自己在家不能总是玩啊。如果你能把学校的新书预习一下,等开学后,你会感觉很轻松的。她白了我一眼,到屋里取出了下学期的语文课本递给我,说:你说背哪一篇?我将信将疑地看了她一眼,选了两篇文章,她真的背了下来。真的她已经能把第二学期的语文课本的课文都背过了。我无言以对。  读自己喜欢的书和读自己能读懂的书本来就是件快乐的事情。  必须走出让孩子过早读纯文字的书的误区,把识字当读书。  有很多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让孩子从报纸和满是汉字的书籍中学习语言。对孩子来讲,先不说是不是痛苦,至少不会快乐语言测试学中讲:生词量超过5%的文章一般是不可读的。语言能力测试时中等难度试题的生词量是3%。试想让一个孩子去读一本有大量生词的书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如果不时地被讨厌的生词生字打断,必如刚刚进入睡眠的人被叫醒一样地陡升懊恼,必如经常被便秘困扰的人般烦躁不安。  阅读的快乐不在于认识了几个生字,而是在于能与作者一同天马行空、畅通无阻的遨游意境,在于与作者进行心有灵犀、酣畅淋漓地交流共鸣。拼音的帮助将会使孩子与书籍的沟通变成巨大的身心愉悦。  当我把教会拼音,引导读书的做法分享给众多的听众时,有很多家长产生了共鸣。有的兴奋地告诉我,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取得了同样的效果,这让我非常振奋,这是一条规律而非特例。很多家长也回去做了,收效也非常大。去年,在与郑州炮兵指挥学院幼儿园的园长薛平女士交流时,她听后非常兴奋,很愿意把自己的幼儿园当做一份试验田,把这一方法发扬光大。现在已开始在自己的学校推行,并把幼儿读书班作为了该园的一个特色和理念推出。在这里也祝福她能把该园办得更加成功。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读书?

  关注二、少儿时期,引导孩子对古典名著进行学习时,要首重故事情节,次重名著语言  孩子在小时候应该对中外的古典名著有些涉猎。关键是如何引导和对名著的认识。  首先,名著对一门语言的最大贡献是,丰富了该语言的文化。因此,名著的伟大之处不只在于名著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  家长引导孩子对名著产生兴趣的方法中,我最偏爱分享。当你想让孩子读一本好书,或看一部好的电影时,最差的做法是,把书或影碟堆到孩子身边,然后一脸中肯地劝说,甚至强迫。我的做法是,先把书放到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孩子在的时候当着他或她的面自己读书,然后,尽量显现你在读书时的兴奋和欣喜。等孩子感兴趣时,就告诉他们故事情节多么的有趣,还可以把当中有趣的章节段落跟他或她一起分享,来感染他们。记住: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去看。如果你想让他们去读,你把故事的精彩之处讲给他们听,讲一段后,一定不要忘掉说:书里写得更精彩。好多地方我记不起了。太有意思了。  我为了让女儿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那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兴奋地给她讲,里面的夏洛克总能把不讲道理的话说得让人无可辩驳,把威尼斯的官员们为难得张口结舌;里面贫穷的巴塞尼奥多么机智的把美丽的富家女鲍西娅娶到家;后来鲍西娅又怎样地女扮男装在法庭上请君入瓮制服了诡计多端的夏洛克等等。最后女儿多次主动催着我尽快把书拿给她。从那本书里她知道了西方文学史上贪婪无情的文学典型夏洛克,重情重义、为朋友甘心两肋插刀、宁愿付出生命的兄弟典范巴塞尼奥和安东尼奥,还有英语里的成语一磅肉的由来等等。  如果孩子还小,不太认识字,可以找拼音版本简略故事书,让他们自己读书的时候一看就懂。有些家长拿着满是半文言文字的《水浒》、《三国演义》跟孩子分享,当孩子自己打开书看时,痛苦得不得了,自然不愿再去看。  只要孩子对武松打虎倒拔垂杨柳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都知道后,名著的作用就基本完成了。  名著给语言的是典故,是思想。对名著的教育要以故事为主,没有必要去读原著。西方的名著也是让孩子对故事梗概有所了解,知道一点就行,先在他们的大脑里种下种子就可以了。我推荐我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读过一本白话版的中国通史,效果很好,一下她就对中国历代的掌故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丰富了历史知识,还增加了其对历史的兴趣。  当然,如果你能让孩子在小学前把名著原著读完也可以。由于年代已久,名著的语言难懂,故事情节也不如现代的小说或影视剧来得直接,读起来一定会相当的沉闷。在引导孩子时要诱之以利。我的做法是:读完三部(我没有让她读《红楼梦》,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太难)之后,给她买电脑。家长的正确心态是:只要孩子读了,不必管她读懂了多少。我们只看重过程,不必太在意结果。读了忘了没关系。读过了之后忘掉了95%,只剩下了5%,与只知道5%有着本质的区别。  培养读名著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培养读书的过程。读书的过程要比读书获取的知识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关注三、用书影响孩子  杭州的一位家长问:王老师,我们就是按你说的那样从小给孩子读书,现在6岁了,基本上自己能独立阅读《杭州日报》、《读者》等书刊,并且培养出了读书的兴趣。现在孩子的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不论什么样的大部头她都愿意读,我们特别高兴。今年该上一年级了,我们遇到了一个选择:现在杭州市一所非常有名的私立学校有全托班,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了,是让孩子去寄宿学校呢,还是让她在我们附近的小学,每日有父母相伴读书呢?前者,可以自小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后者可以让孩子多些亲情。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对于这个孩子,我个人的意见是让孩子至少也要到读完小学才可以脱离父母  影响教育里讲,家长要用督促、引导、分享、榜样各种方法来影响孩子的行为。行为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在孩子小时候家长设法影响出他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是未来孩子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的水之源头木之根本。卓越人生始于斯,成于斯。  关注四、读书的益处  读书促进健康  忘记是哪位名人说过:吾之身体由口腔进食物以养之,吾之身当由目腔纳书籍以养之。这句名言颇有见地。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刘向语)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语)  学习为保健性的理解力。”(一位瑞士人口学者语)  总之,读书(指读好的书,下同)不仅是有效的求知途径,而且还有益于身心健康,这就如高尔基所说的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读书何以能促进身心健康呢?  医学告诉我们,人的健康有两个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医学家做过调查,大多数喜欢读书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具有发达的脑神经,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旺盛不衰。人在静中读书,心情平和,精神欢愉,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平衡,各种机能十分活跃,新陈代谢旺盛,内脏功能良好,从而使体内的精气不耗散,外邪无机可乘,这一来疾患无处可生。  读书有益于心理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见疾病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人生如良苗,保养仍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文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也以生无他癖,性好读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所藉之铲除赞美读书。  读书还能延年益寿。日本人口学专家研究发现,人群中寿命最长的是哲学家,其次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美国的人口学家预测寿命时给勤奋学习的人加3岁。  读书还和佛家和道家的静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篇美文,一本好书,能让读者宠辱皆忘、浑然忘我、身心轻松,从而把读者带入那种虚极静笃的和谐境地里,时常几个小时眨眼过去,极尽欢愉,尽享其乐。  大声朗读更有妙用。从运动器官功能来讲,大声地朗读除了使用眼睛外,还要用嘴和耳朵,也就是通过视觉、听觉以及嘴的发声,使三种器官与大脑联网,其学习效果会大大增强。  中外学者研究证明,朗读能促进人体健康。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读书可以缓和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说明读书具有增智、娱心、养性等功能。朗读时,除了调动眼、耳、嘴三个器官的功能外,还要配合呼吸,促进肺的运动。经常朗读充满美感的文章、诗词,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更能令人赏心悦耳。读得琅琅上口,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韵味无穷,甚至可以读得摇头晃脑,这对身心大有裨益,更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培根谈读书,堪称读书之顿悟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