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给孩子贴上标签 不如改变他的行为
“你就不能坐着不动吗?你有什么毛病?”
今天的人们热衷于各种功能障碍和标签。在我演讲后,有人过来和我说,“我是ACA(酗酒者的成年后代)”,我当时很想回他一句,“我还喜欢猪肚子呢,至少短期内是这样。”
这些铺天盖地的标签说法究竟有什么用?
“我的孩子患上了OCD——强迫性障碍症。”
“我想我的儿子得了注意力缺乏障碍或者多动症。”
在如今,如果孩子的症状符合多动症中的任意一条,这个孩子就会被贴上标签——并接受药物治疗。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但是它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长期影响?
给孩子贴上标签的目的何在?我深信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都不好。坦白说,给孩子贴上标签可以让他不必为他的行为负责任,而你也为孩子的行为找到了一个方便的开脱借口。所以除了同意给孩子用药之外,你不需要再做任何事情:“因为她有多动症,所以在学校成绩不好,而她的老师们都不理解她。”或者“他是不由自主的。他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在近40年的心理咨询生涯中,我发现这些被打上标签的行为其病源通常并不在此。现在很多家庭是怎么了?在经受了昂贵的一次又一次的受孕测试,9个月的艰难孕育,生产时撕心裂肺的痛苦,或者纷繁复杂的收养程序之后,这个孩子终于降临到世上。但几个月过后,妈妈要回去工作时,这个孩子就会被丢到像狗窝一样的托儿所里,由拿着最低收入的陌生人来抚养。等孩子回到家中,她还得花时间来争夺父母的注意力,还有父母的超常工作时间和随之而来的疲劳。
我深信孩子需要的不是标签,而是爸爸妈妈对她一对一的关注。如果一个孩子得不到她所需要的关注,他就会宣泄出来(找出获得关注的方法),不管是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方式。
如果你关心你的孩子,不要相信非专业人员的话。太多孩子都被误诊了。去找一位在行为领域受过良好培训的儿童医师,或者这个领域中的真正的专家。我做了40年的心理医生,从来没有做出过注意力缺乏障碍或者多动症的诊断。在此领域的专家没有进行多项测试之前,我决不会给一个孩子贴上标签。相反,我会问家长,“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我会帮助家长达成这一愿望。我同时也会用温和的方式纠正家长对孩子的误解。比如说,如果你的孩子的智商为85,她是不会成为火箭科学家的。但是她极有可能在其它领域拥有天赋,你可以激励她在这方面的潜能。
如果你希望他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那就让他承担与他的年龄相符的责任。
如果你希望她成为一个懂得尊重人的孩子,那就首先给予她尊重。如果你想要一个善良的孩子,那你就做一个好榜样。如果你想要一个夸夸其谈的孩子,你先这么做就行了。
你看,力量不会凭空而来;它是模仿学习而来。如果你孩子身上有你不喜欢的地方,他们很有可能是看到你这么做过,然后就依葫芦画瓢了。
因此在你给孩子贴上标签或者接受别人给他的标签之前,为什么不努力来改变他的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