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 责任感(转载)

10/04/09 10:57:06 标签:挫折教育 责任感培养

什么是幼儿挫折教育? 简单来说,幼儿挫折教育是根据宝宝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或创设一些困难,让宝宝通过自己独自动手、动脑去面对,去战胜困难,让他们在经受磨炼、摆脱困境的过程中,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挫折教育下的小宝宝: “我一点都不娇气,我自己穿衣、吃饭,摔跤了自己爬起来。那些我能办到的事才不喜欢叫爸爸妈妈插手,因为我长大了。” 挫折教育主要针对2~3岁的宝宝,这一时期,宝宝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例如自如地行走、用小勺吃饭,当然,因为他们的生理还不是成熟的,一些精细动作还不能很好地完成,例如扣扣子、系鞋带、脱套头衫,这时爸爸妈妈发现宝宝不能做到这些事情,就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 比如上面的月月脱不好衣服,如果父母发现因为宝宝扣子没解开就脱衣服,脑袋才出不来,就要告诉宝宝:月月,这里还有一颗扣子,脱衣服前需要解开。不要等到孩子大哭起来再去“指点”,那样,宝宝的信心已经受到打击了。 挫折教育的关键是让宝宝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让宝宝的认知得到发展。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对挫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情绪恶化,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认知,即人对挫折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和理解。 所以,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重点是提高孩子挫折承受力,而不是让孩子在挫折上备感苦恼。 另外,由于此时宝宝思维的发展依赖于感知的形象,通过亲自感受和体验挫折,宝宝可以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宝宝此时并不能对挫折形成正确的理解,这就需要父母进行启发,最终让宝宝在感知和启发中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父母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困难要适度和适量 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所以给宝宝设置的情境困难要符合宝宝的发育阶段,困难不能太强,要循序渐进增加难度,否则过度的挫折让宝宝自信心受到打击,反而产生严重的受挫感。 给予肯定 进行挫折教育,许多宝宝会出现退缩的现象,此时父母就要鼓励宝宝,孩子在努力中取得成绩,最后给予宝宝及时肯定,这样宝宝体验到了成功,就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挫折。而如果宝宝因为挫折而出现挫折感,父母要及时给予疏导,防止宝宝产生挫折感。 了解宝宝受挫的原因 宝宝也可能在家长不了解的情况下受挫,所以当发现宝宝闷闷不乐时,父母要及时了解宝宝为什么会这样,协助宝宝分辨及思考怎样去解决挫折,有的宝宝受挫会哭泣,有的会打击别的小朋友。此时父母要告诉宝宝正确解决这类事情的方法。 帮助宝宝发泄情绪 当宝宝受挫不满时,家长要及时疏通宝宝的情绪,让宝宝学会在挫折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发泄情绪。

宝宝责任心来自父母的信任

在家里,孩子绊倒了,母亲对宝宝说“凳子是个坏坏”;吃饭时,孩子把碗碰翻了,妈妈怪自己没放好;宝宝早晨起床去幼儿园,妈妈叫了宝宝好多次……这些错误方式,始于父母的不信任,不信任给了宝宝推卸责任的机会。但是,这对宝宝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

所以,为了培养宝宝的责任心,必须信任他们。有个爸爸是这样给予自己宝宝信任的,而宝宝也乖乖地为爸爸承担了自己的责任。

这位爸爸的女儿3岁多,每天为穿衣戴帽的事耍赖。早晨上幼儿园,越怕迟到,她就越磨蹭、耍赖。爸爸对女儿“教育”多次,但就是收效甚微。

一天,爸爸值了夜班。早晨,怕女儿耍赖不起床,所以提前打了电话:“宝宝,你现在起床了吗?”女儿在电话中哼哼了两声。爸爸猜到宝宝没有起,说道:“宝宝今天快起来,爸爸一回家送你到幼儿园。不要等到爸爸回去,为你穿衣服哦。宝宝能做到吗?”女儿认真地回答:“能做到。”爸爸怕宝宝说了之后又耍赖,于是强调道:“爸爸晚上值夜班,白天还要上班。宝宝要是不穿衣服,爸爸上班就要迟到了,迟到了,爸爸就要被批评了。”女儿听了,很坚定地回答:“爸爸,我决不让你挨批评,等你回到家我一定穿好衣裤。”

当爸爸到家时,女儿果然衣装整齐。爸爸高兴地抱起女儿:“宝宝果真守信用,有责任心。如果宝宝天天这样做,方便了自己,也解放了爸爸。宝宝可以坚持下去吗?”女儿很高兴地回答:“能!不想因为我,让爸爸挨批评。”“好,那爸爸就看你以后的行动了!”

后来女儿果然遵守了诺言,因为有了一份责任——不让爸爸挨批评,从此再也没为穿衣戴帽的事儿耍赖了。究其原因是因为爸爸给了女儿充分的信任。

一位儿童教育学家说:“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怎样引导他。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首先要懂得自己所担负的在品质和人格方面的教育责任,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

信任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从语言到行动,下面是一组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列举的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语言,这些语言对孩子的责任心打击很大,父母要禁用:

笨笨,这几句都说不好!

叫你不要做,你还要做,真是不听话!

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狡辩!

我说不行就不行!不要顶嘴!

你再不好好睡觉,妈妈就不爱你了!

宝宝,求你快过来吃饭!

只要你把玩具收拾好,我就带你吃麦当劳。

这个水平,还说是很好的帮了妈妈?

说这些话时,父母根本没有给予宝宝任何信心,有的还大大打击了宝宝的信心,所以宝宝也就不会配合父母,完成自己应有的责任了。

另外,在行为上,培养宝宝责任心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据年龄有所侧重地培养

2岁左右的宝宝:教她学习收拾玩具,父母开始可以示范,然后让宝宝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宝宝,玩具是她的,所以她要把自己的玩具管理好,摆放到固定地方。

3岁的宝宝:父母先做示范,然后分配宝宝整理自己的睡具,告诉宝宝这是她的睡觉用品,所以她需要每天将它铺叠整齐。

给孩子立规矩并适当加以提醒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宝宝责任心也是如此。通过规矩,宝宝就知道了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在履行规矩时,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当然,宝宝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记住,父母适时适当地加以提醒。宝宝出现错误时,不迁就她,这种方法要持之以恒。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也许对于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说教是不起作用的,唠叨没完,宝宝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你家宝宝乱丢玩具,后来找不到了,父母也不要理睬宝宝,让她自己寻找,当她生气之后,再和宝宝说,怎样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让宝宝尝尝不负责任的“果子”,吸取教训。

 

专家曾经对1000名3~10岁的幼儿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8%的幼儿具备良好性格,82%的幼儿性格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而25.7%的幼儿性格恶劣。这个调查结果让人不得不为这些宝宝的未来担忧。因为,宝宝性格如何,决定了他的一生。

一个宝宝有了良好的性格,才能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宝宝的优良性格是早期奠定的,0~3岁是宝宝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家认为,当今社会中,在宝宝早期培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性格的养成。

独立精神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宝宝学会了走,他就乐意走来走去,帮大人拿东西,一旦学会了用勺子去盛饭,他就不断地去练习这一技能,这就是培养宝宝独立的良好习惯的时机。爸爸妈妈此时不要对宝宝娇惯,否则宝宝长大后独立性就比较差,总是依赖别人。

富有同情心

大多数宝宝对于有生命的动物所遭受的痛苦是很敏感的。如果一个家庭经常关心他人,那么,自然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同情的种子。如果爸爸妈妈没有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树立同情他人的榜样,宝宝长大后,就会成为冷漠无情的人,缺乏人情味,人格也不会健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爸爸妈妈一定要善于诱导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同情的种子,使她勇于帮助他人,帮助别人减轻痛苦,只有这样,宝宝遇到困难时,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要有强烈自信心

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长,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培养其坚定的自信心。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自信心,才有可能战胜困难。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要尽可能地早发现孩子的天资和才能,有意识地去引导他们,当宝宝成功做成了一件事情,爸爸妈妈要给予宝宝鼓励,强化宝宝的自信。

专注的精神

宝宝因为注意力时间比较短,所以,专注能力就比较差。但是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所以,在后天培养上,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宝宝的专注能力。

专注的宝宝,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时静不下来,注意力分散,“玩野”之后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宝宝游戏时,不要打扰她,只有全心全意去玩的宝宝才能全心全意去做别的事情。

要有饱满的热情

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任何事业都不能成功。热情,对大多数宝宝来说,都是生而有之的,他们对大自然、对各种新鲜事物、对社会的各种现象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喜欢问爸爸妈妈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而这正是对外界热情的体现。但是有些爸爸妈妈总是认为宝宝是无理取闹,非但不给予宝宝答案,还给宝宝泼冷水,这就泯灭了宝宝脆弱的热情。结果,也就把宝宝未来的成功“消灭”了。

所以,爸爸妈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鼓励孩子多进行探索,保护宝宝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热情,千万不要随意伤害它。

开朗乐观

开朗乐观的宝宝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他们活泼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他们经常微笑;能歌善舞;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在任何时候,宝宝都能够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性格。长大之后,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成功也就更加倾向于他们。

具体的夸奖表现

光是给宝宝口语上和肢体上的夸赞已经有些过时了。除了拥抱、赞美宝宝之外,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也可以给宝宝一些具体回赠,比如爱心贴纸。

当然,宝宝的夸奖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说,只要夸奖就可以让宝宝乐观起来,所谓过犹不及,不当的夸奖还会引起宝宝对夸奖的排斥,甚至产生消极的思想。所以,父母使用夸奖就像青霉素一样,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以防引起过敏反应。

如果父母采取一些更恰当的方法夸奖孩子,那么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大大不同的。

其一,“宝宝,你真聪明!”与“宝宝,我为你的努力而骄傲”

这是相当简单的一句赞美话,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为没有夸到宝宝心里。

一项美国近期的研究发现,那些过多地被夸奖智力聪明的孩子可能回避新的挑战。在他们的研究里,研究人员对两组孩子说了不同的话,第一组为“宝宝,你真聪明”,第二组为“你们确实付出了努力。”

不过,当研究者给这两组孩子两个任务选择的时候:其一,在完成的时候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是最终能够从中学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新的东西;其二,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任务。结果是三分之二的被夸奖聪明的孩子选择第二种任务,因为他们不想冒出差错的风险;而被夸奖付出努力的孩子90%都选择第一种任务。

由此我们看到,夸奖孩子聪明过于泛滥,会让孩子把好的结果与脑子聪明画等号,从另外一方面说,当他把事情做得很好,就只能自己聪明而已。所以,一旦他没有完成一件事,就会认为自己不聪明,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了。

而当你夸奖宝宝努力的时候,在另一面,你是鼓励她继续努力,寻求挑战。自然,当宝宝面对困难时就不会气馁。即使她失败了,她也会理性地看待失败。

其二,夸到细节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于是夸奖泛滥,“宝宝真棒!”“宝宝,真好!”……可是这种随口的肆意夸奖,带来的也许是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比如,孩子端了一次饭,妈妈说道:“好孩子,你真棒。”这对听惯表扬的孩子不以为意,其实可以这样说,“宝宝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宝宝在妈妈的开心中就体味了表扬,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当看到宝宝制作了一个卡片,可以这样说,“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

当然,对于孩子乐观教育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比如父母用乐观的思维方式对孩子讲述事情。如,下雨了,爸爸可以说“真好,下雨了,小草有水喝啦”而不是要说“该死,又下雨了!本来打算出门的!”,父母尽少的对孩子宣泄垃圾情绪,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阅读(0) | 留言(1)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 yuqiaoxuan2008对妩悦说:2010-04-09 15:28:06
  • 字能换小点吗?有点看不清,所以复制到WORD文档里看了,呵呵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