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与道德智商
——骏嘉鉴诊教育机构 SI执行长
北京力博扬智教育咨询中心 SI首席教育顾问
崇耀国际顾问有限公司 SI首席教育顾问
启思路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SI首席教育顾问 黄秋蓉
中国人·幼儿园:各位好,这里是由中国人·幼儿园主办的“爱与尊重,关注学前教育”系列访谈。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黄秋蓉老师,黄秋蓉老师曾获得中华儿童发展师认证资格,并且是国际哲卡马任诺学院心理剧研习生,现任骏嘉鉴诊教育机构SI执行长,北京力博扬智教育咨询中心、崇耀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启思路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SI首席教育顾问。
黄老师!您好。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和道德智商,您给我们先介绍一下道德智商和情绪的关系吧?
黄秋蓉:好的,我们常说道德能够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其实无论在任何时候,性格是一个人典型的情绪反应,假如说父母亲从小关注到孩子这个部分,孩子的成长路上,不管跟任何人相处,他的适应能力都会很好,当适应能力很好的时候就会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人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教育和一个人的学习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情绪稳定的时候,他的学习效率是非常好的。我们关注在孩子学习过程当中,最重要就是他的情绪稳定。因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长大以后较能够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所以今天我们先从父母亲如何了解儿童发展与情绪教育的关系开始;当然,在学习如何了解孩子之前,首先要先认识和了解自己;第二个部分是孩子的道德智商发展和培养具体该怎么做?第三个部分是怎么样让孩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让孩子将来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也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随时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做一个幸福的个体,相信这是每个父母希望的,也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轴。
中国人·幼儿园:您第一点是儿童发展与情绪教育,现在家长最常说的问题,可能是孩子的任性问题,它也属于情绪的一种表现,包括霸道、胆小这样的表现,但是家长可能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发觉不知道如何解决,您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
黄秋蓉: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首先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举个例子,很多父母亲向我咨询,关于孩子早晨不起床的问题。我们想想看,家长每天要赶着上班,面对不起床的孩子,经常是发脾气,这就是当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就会有更大的情绪反应来压制住这个孩子,如会对着孩子吼→“不许哭了,赶快起来,要迟到了…”。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再哭,但是会在家长的强迫下穿衣、出门、上幼儿园。其实这个过程小孩子的情绪累积下去的话,起床情绪是不会改变的,同时也会影响孩子整天的学习和生活效果。那么要怎样才能让孩子从早晨开始就有好的情绪呢,因为有好的情绪才会有好的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就要先分析孩子有“起床气”的原因,了解了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的协助孩子。是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足?还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果是前项因素父母就需要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陪伴孩子早一点休息,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因睡眠不足而产生的哭闹情绪;若是其它因素如起床后的衣着选择:“孩子要穿这件,妈妈一定要他穿另一件”,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有争吵,彼此的情绪都会不好;父母会觉得“你这孩子这么小就开始任性”,于是强迫孩子一定要穿家长指定的衣服;这样对孩子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其实这样的孩子是很有主见的,家长反而应该高兴才是,由于他很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亲可以顺势而为,一方面培养孩子早起的习惯,二来也可以和孩子讨论衣服颜色的搭配,从而培养孩子审美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彼此间如何培养好的情绪经验。若您的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在前一天晚上睡觉前让她先选好衣服,至于选择的样式及颜色怎么搭配,只要孩子喜欢就行。不论她选择哪一件衣服妈妈都要说:“妈妈发现你的眼光很好,明天穿起来一定会非常好看”,当孩子接收到这个讯息,通常就会开始想象:“我明天穿上这套衣服就是一个小天使!”会恨不得明天快一点到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跟她约定明天早上七点钟起床,通常她会在七点前将衣服穿好,并给你一个惊喜。因为当孩子感觉到他的意见被接纳与尊重时,情绪就会相对较为稳定,她也会因此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规范及亲情依附关系。一个人的负向情绪之所以会被勾起来,往往是因为没有自主的空间,心理感受到被威胁但又不知如何正确表达的结果。再者,每个孩子都有他与生俱来的特质,例如有的孩子天生趋避,适应性偏低,加上反应强度强,就很容易造成起床时,由于状态的急速改变带来剧烈的反抗情绪乃至行为。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事先策略,提前与孩子沟通,并且不要卡这那个时间点必须起,可以先给孩子一个起床的预热期,我们可以提前一些开始告知孩子,拍拍孩子“小天使要醒来喽……小天使有他最喜欢的小熊在等他一起吃早餐……”,同时可以辅助搭配一些其它设置,如孩子喜欢吃的营养的早餐、欢快的音乐……这样可以让孩子逐步适应起床,慢慢的协助孩子缩短适应的时间,宝宝就更容易养成好习惯。当然,这里提到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些简便又科学客观的方法作为辅助的,这部分我们有时间可以再做深入探讨。
至于孩子胆小的问题,有句话说:『初生之犊不畏虎』,孩子的喜怒哀惧的基本情绪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在什么时间展现什么样的情绪却是在后天学习来的,所以要了解孩子胆小的原因,就需要分析孩子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人、事、物,由于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生活情境不同,所遇到的状况也都不相同,但有一个不变的定律提供给父母及主要照顾者参考:不要随便吓唬、恐吓孩子,比如父母不能在孩子哭闹时说“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不喜欢你)了!”“你还哭,你看狼外婆来了!”这些都会在他的情绪记忆中留下不可抹灭的伤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就是所谓的“量﹝0~3岁﹞、质﹝3~6岁﹞、位﹝6~12岁﹞、向﹝12岁以上﹞”。我们都知道『家庭』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最大的影响力。从孩子出生开始,也就是0到3岁的阶段,父母及主要照顾者需要给孩子大量的文化营养刺激,以积累孩子的背景知识。有时候孩子情绪不好爱哭闹,往往是因为他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当他自觉能力不够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会有变化,这个时候就是孩子最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当他发现我可以,就变得越来越喜欢做。那么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呢?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只要孩子做到了父母就要给予鼓励与肯定,但是在肯定鼓励孩子时一定要记得:“赞美要适度,鼓励不嫌多”这个原则,你不能只说“宝宝你好棒!你真的好棒!”棒在哪里不知道,这样的赞美方式会让孩子变得自大与自傲,久而久之在没有听到别人说好棒的情况下,心里就不高兴,负向情绪就来了。那么赞美与鼓励的区别在哪里呢?简单的说:『具体的赞美就叫做鼓励』。比如:“你今天这么早就起床了,衣服都穿好了,你真的做的很棒!”这个过程让孩子清楚知道只要准时起床,把衣服穿好这个行为就会受到鼓励,父母亲也认同这个行为,这个行为就会反复出现形成习惯,变成孩子的能力。当孩子已经学会自己打理自己及其他处理身边事物的能力时,他将来想要做什么事都能轻而易举,这个时候情绪就会很好。所以父母须学习放手,让孩子有自行操作的机会,不要因为保护过度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在没有能力处理事情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这些部分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小的时候,若有稍不如意、不顺从他就乱发脾气的现象,大人们常会说『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一点就好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孩子从小就需要有规范,当然规范本身并不是绝对的,它是有一定弹性的,让孩子知道在这个弹性空间之内需要完成哪些事就可以了。比如说规定孩子在八点以前要写完功课,这个『八点』就是规范。至于时间要如何安排,要先写语文,还是先写数学,先玩再写或先写再玩,可以由孩子自己作主,总之八点以前一定要完成就对了。期间父母亲只需要引导他、适时的陪伴与协助就可以了,当孩子清楚自己的界限,又可以自我主导时,情绪就会比较稳定和谐,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比较好。如果一切都由父母作主,非让他先做这个,再做那个,孩子脾气来了,虽然眼睛看着你,但是其实内心是非常抗拒与反弹的。父母亲看到孩子的表现就会更生气,认为孩子叛逆不听话,彼此之间的负向情绪就开始蔓延……其实父母只要用对方法,亲子间的相处就可以融洽和谐。因此不管孩子做任何事情,让他有一个时间规范是必要的,比如一天可以看一小时电视,几点到几点可以看什么电视,看完之后再读书,把这样一个时间点预先计划出来。人往往对于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会感到害怕,包含孩子,因此若孩子能够清楚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点可以做什么事,他也知道怎么做能够达成父母的期待,这样孩子就能安心,这种规范的过程也是让孩子学习计划的开始,做计划是很重要的能力,一旦清楚自己的方向与目标,无论做什么事情情绪上都会相对稳定,而稳定的情绪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基石。
接下来谈情绪与道德智商的关联,一个人若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么所有的道德都是空谈。比如有些父母亲会说:“我知道不可以随便对孩子发脾气或动手打孩子,可是我无法控制自己,因为我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当一个人的压力转化为情绪的时候就容易动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如何以身作则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要如何培养孩子好的情绪智商呢?首先父母本身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情绪觉察及控制能力,不可以乱发脾气,再者就是要敏锐的觉察孩子的情绪,当你看到孩子很生气的时候,不用急着讲道理给他听,而是要过去蹲下来温和地问他,“宝贝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而不是说“你为什么要生气?”因为在行为塑造过程中,“为什么”三个字很容易挑起负向情绪的感受,让听话者倍感威胁。如果孩子因受了委屈一直哭,情绪不稳定,妈妈一定要抱着他说,“妈妈知道,妈妈知道,”其实“知道”并不代表你知道孩子真正的心理状态,可是“知道”表示我知道你现在不舒服需要某些协助与理解,孩子只要感受到被了解了,情绪就会慢慢稳定下来。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处理事情,然而这『事、情』其实就是『事件+情绪』,其优先级是:处理事件之前,要先处理情绪;当孩子的情绪稳定,就比较容易沟通,此时父母及主要照顾者就可以适时的引导孩子清楚的用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与需求,以便适当的协助孩子找到解决方案;所以父母培养敏锐觉察孩子的情绪是很重要的。其次就是倾听。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只要他听话照做不许多问,刚开始孩子会尝试着去说,但如果孩子每次说话的时候就被骂,孩子会知道这个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认为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于是为了保护自己免于被骂就不再多说话,有话却没说出来容易让孩子的负向情绪一直积累,哪一天就会爆发。有的孩子从小很乖很听话,可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却表现的非常叛逆,很可能是过去有太多的负向情绪积累,到青少年期情绪就一发不可收拾,很多父母亲到那个时候才发现孩子的问题,如果从小持续的关注孩子,让他在负向情绪来的时候可以跟父母亲谈心,而父母亲也愿意听他说话,这样的孩子将来才会比较快乐,一旦快乐才会学习好。因此为人父母的我们如果想要孩子学习好,一定要给他一个快乐的情境。
此外,我们让孩子情绪稳定,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父母还必须练习“停、看、听”。“停”是停止主观的判断,因为我们一般会通过自己的主观及孩子的表面行为来判断这个孩子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很少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所以家长首先要停止自己主观的判断,仔细看看事情的全貌;然后耐心的听孩子怎么说,当这个过程能做到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感受到被了解而有稳定的情绪表现。当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他做任何事情都会觉得很愉快。如果父母亲一昧要求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不重要,或者觉得只有自己的表现符合父母的要求,如考试成绩好爸爸妈妈才会爱我,虽然父母亲并不一定是这样想的,可是我们的行为表现让孩子感觉到是这样的话,我们真是百口莫辩。
常听到有人说『我知道要这样做,可是我做不到』;或『我也希望自己脾气可以好一点、对孩子多一份耐心,但是我做不到』。那么,要如何才能将自己的希望及认知实际应用在每日的生活中呢?首先就是要从客观的了解自己性格的优势、盲点及旧有的习惯开始。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往往是在过去的经验当中习得的,如果我们的父母从小对待我们的方式是较严厉的,或是经常使用暴力,我们就容易以严厉或暴力的模式处理亲子关系。孩子往往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因此,当有一个外在刺激来的时候,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因为他并没有学到更好的处理方式。人的情绪是对外在情境的一种反应,如果父母是一个行动派,做任何事情就是要求快速,无形中会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而忽略掉孩子毕竟还是个孩子,父母能够快速完成事情是因为从小到现在累积了很多能力与经验,千万不可以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造成孩子的压力。这就是为什么要让孩子情绪稳定,第一个要先认识自己:到底我是个什么样特质的人,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我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再进一步了解这个孩子的特质,到底他是内向型的孩子,还是外向型的孩子,外向型的孩子喜欢说话,父母若没有把他的话听完,他是会感觉不舒服的,所以当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眼睛一定要看着他,当孩子兴高采烈的想和你分享他的心情,跑到你身边说:“妈妈我告诉你哦……”时,这时候如果你在忙别的事而没有停下来认真听孩子说话,孩子会感觉到不被重视,当孩子还小而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经常会用他的小手扳着妈妈的脸说『妈妈看我』,漠视经常会刺激一个人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孩子,往往是自我为中心、不能等待,需要立即满足,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和父母说话时,如果感觉到不被重视就容易发脾气的原因了。如果为人父母者能够清楚的了解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与需求,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孩子渐渐学会尊重与等待,而不是去责备孩子没有耐心,或是用错误的方法,这样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内心的焦虑与抗拒。因此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立即回应,例如:当孩子叫“妈”时,你一定要暂时放下手边的事,看着他问“有什么事?﹝不要忘记:父母的眼神是孩子最好的舞台﹞,你不一定需要立即帮她处理,但当你的态度让他感觉到被尊重时,他的情绪自然平稳,这时候你再和他解释你现在在忙,需要请他等待几分钟,孩子通常是可以接受的,但记得事后要谢谢他的等待,潜移默化的培养他的耐心与尊重他人的态度。此外,孩子的表达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21世纪很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父母可以在与孩子谈话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持续跟你对话,只要有一个转折,父母就要说“喔!这样子啊!然后呢?然后呢?”利用这些转折语让孩子能持续发表他的意见,因为当你这样讲,孩子情绪就很高昂了,感觉有人愿意听他说话,有人了解他。父母若能了解这个的重要性,知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制造机会持续与孩子对话,让孩子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来孩子就能够拥有更多的能力,站在竞争力的顶端。请记住在与孩子对话过程中,一定要看着孩子眼睛,并且只要说“这样子,然后呢?我知道。”这三个词就够了。为什么要说“我知道”,因为“我知道”是一个中性名词,并不代表我同意,有时候孩子胡乱说话,他说错了的时候,你不用急着纠正他,因为纠正他的时候,他会产生了防卫心理。接下来你再跟他说的任何东西他都听不进去,可是当你说“我知道”并认真听他把话说完的时候他的情绪会莫名其妙的受到鼓舞,心情会自然放松而感到愉快。在与孩子说话过程中,若发现孩子有某些观念是不正确的,父母一定要给他正确的引导。导正的时机点很重要:一定要先让他说完,然后和他说妈妈小时候也是跟你有着一样的想法,后来外婆跟我说…….,或是老师跟我说……,利用第三者的话语去纠正孩子的观念,也就是所谓的『他山之石』,不是由听话者直接告诉你这个观念或行为不对,而是说自己以前也跟他一样,表示妈妈以前也这样,那个时候外婆跟我说了什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样的方式是让孩子在没有任何防卫与抗拒的情况下接受新观念。孩子会发现有更好的选择而放弃它原来的想法,这个过程叫循序渐进的原则。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同意他,情绪稳定,再把他的观点做导正,而不是急着说你不对。很多父母亲有这样的一份爱:很怕孩子的观念错,其实孩子的观念错一定要导正,什么时候导正最重要,而不是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导正。假如说我是一个很急躁的父母亲,恨不得你什么都要是对的,你越是这样孩子越反抗,当情绪来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为反对而反对的逆反心理。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知道父母的期待,只有在父母面前装得很乖,可是转身整个人就不一样了。我们希望孩子的外在表现跟内心的想法比较合一,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亲都爱孩子,假如说孩子的公众我跟他内在的我是比较合一的,无论走在哪边都是舒服的、平稳的,我们希望孩子快乐,就是希望他不管在人前人后,都能够自在的生活,而不是在人前要表现乖乖的样子,在人后开始捣蛋,为什么捣蛋?因为孩子受不了了。所以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在人的面前表现这么好,在后面却是完全不同,这往往是因为被压抑的关系,情绪的压抑会造成孩子内在和外在不合一,这样的话孩子将来不会快乐的,尤其是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或困难的时候,容易发生忧郁或焦虑的倾向。所以爸爸妈妈爱孩子,一定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个性,孩子是什么样的个性。比如:内向的孩子不太说话,他都是用眼睛看的,所以爸爸妈妈要更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常常跟孩子谈心,谈心的开始就是听他说话的开始,情绪教育就是从倾听开始,愿意听他说话,听的过程中眼神要看着他,孩子会愿意说,还知道这样说爸爸妈妈不会生气,而且你说了之后爸爸妈妈高兴,所以会一直说。尤其是对一个外向孩子而言,谈话的过程就是整理他思考的过程,父母亲要藉由互动的机会用问问题的方式刺激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对于内向的孩子,则是藉由互动过程中训练他的表达,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启发。
因此,在我们了解孩子之前,一定要先认识自己。我们每个人的教养观念或多或少会承袭于自己的父母亲,也就是我的爸爸妈妈怎么教我,无形中我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随着时代背景及社会文化的不同,孩子现阶段接触的外在资讯之多元化,及将来所面临的激烈竞争,为人父母的我们是否能以身作则的当孩子们的榜样,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学习吸收新观念,客观分析在我们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哪些观念是需要调整的,学习已然成为父母亲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了。以往大家都只注重孩子的智能培养,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但研究发现情绪智商的高低则被认为是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及生活成功的更有效的指标。它更好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我们希望孩子将来人际关系好,千万不要忽略情绪教育的重要性。人生成功的方程式也由此改写为 20%的IQ +80%的EQ = 100%的成功,EQ教育已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中国人·幼儿园:您这里讲到了解孩子要认识自己,刚刚的例子也说到,如果孩子想跟家长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他。但是现在的家长也有体会,他们工作压力也很大的,有的时候在单位忙完工作,回来还要做家务,尤其是女性,白天上完班晚上回家,还要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大人会把自己的生活进行一个统筹,因为单位和家庭的事情都很多,她的精神压力也是很大的,这个时候让他随时来关注孩子,这不等于加大了她的压力?
黄秋蓉:首先,我们可以从认识压力着手,一个研究五十年有关情绪与压力的著名心理学家赛利耶博士提出:『压力是生活的调味料,没有压力代表生命的终结』,而压力的影响因素包含遗传、认知风格及压力因应技巧等。所有的人每天都会面临着或大或小的压力,重要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转换我的心态!因为心态决定你对事情的看法与判断。比如当你自己跟自己说“我的压力很大”,事实上你是在自我催眠,越这么说越觉得压力大;如果当你走出办公室时心里觉得很闷,带着这样的心情回家,在面对孩子时,只要他稍微不听话或捣蛋,就容易引发你强烈的情绪,所以平常在办公室里很有修养的主管,在孩子面前就变得没有耐心了。我们换一个方式,如果你在办公室感觉到自身压力很大,当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做个深呼吸,然后慢慢吐气,再做深呼吸、慢慢吐气,将自己的心情做个转换,比如我现在要去接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依着刚才的方法将心情做个转换,看到孩子的时候要记得扬起嘴角,父母的笑容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阳光。有了灿烂的笑容,接下来就要谈到技巧面,很多父母亲到幼儿园接孩子,一看到孩子便拉着他的小手,边跑边催促:“快走,快走!还有好多事情等着做呢!”深怕浪费了赶车及做家事的时间,其实这样的催促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及挫折感;孩子在学校一整天,好不容易等到父母下班,他是多么期盼爸妈能在看到他的当下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并在耳边轻轻的告诉他『宝贝,妈妈﹝爸爸﹞好想你』。这样的拥抱最多花不了三分钟,可是这三分钟却能够换来孩子的好心情。假如你只是拉着孩子的小手往回家的路走,孩子会觉得他等了你一整天,换来只是妈妈一直这样催促着,这表示我一点都不重要,于是失落感油然而生,负面情绪就会开始蔓延,回到家里一个晚上都黏着父母亲,导致大人无法安心做家事,小孩也无心学习,一个晚上弄得鸡飞狗跳,好不容易将小孩哄睡,大人此刻已然精疲力竭,这样周而复始,我们一直希望能避免孩子负面情绪的兴起,孩子只是需要一个拥抱,拥抱让他觉得有安全感,这样的感觉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只要他满足了心理基本需求,他就会乖乖的跟着你跑,哪怕是让他跟你一起追公车他都愿意,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很多父母用了这个方法之后都给我回馈说:『黄老师,我的儿子﹝女儿﹞终于从小恶魔变身为小天使了,原来方法很简单,只要抱抱就行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一定要试试看喔,效果可是百分百的。还有,千万要记得持之以恒。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点,也是我常跟父母亲开玩笑的话:『碗筷不会长脚跑掉,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很多父母回到家里把大部分的时间拿来做家事,总觉得家事没有打点好就会全身不对劲,可是等家事做完了,孩子也该上床睡觉了。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孩子需藉由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学会更多的沟通表达技巧与心理基本需求的满足,这样被爱与被关怀的感觉,让孩子产生安全感与自信心,这是孩子学习成功的基石。随着社会趋势的改变,双薪家庭越来越多,因此父母双方更要互助合作,共同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只要是孩子在家的时间,父亲或母亲一定要有一个人去陪伴孩子,和他一起看书、说故事、听音乐、玩游戏…….等等,绝对不是只有陪他看电视,孩子看电视时间不能太长,随着孩子年龄成长,选择适合观赏的节目内容,太暴力的影片对孩子来说是影响他情绪发展的负面教材,所以父母选择电视节目时,尽可能选比较温馨的,有教育意义的,而且陪伴他看,陪伴过程中可以讨论,经由讨论的过程去了解孩子到底懂了哪些?孩子的观念对不对?很多时候,孩子不说,你不知道他的观念不对。因此通过这样一个事情的触发让我们有和孩子共同讨论的机会,也可藉由彼此的沟通,让孩子的情绪保持在平衡与稳定的状态。
中国人·幼儿园:您刚才讲的内容,解决了很多在职女性在家庭中的一个想法。我们谈谈下面的话题。
黄秋蓉:现在让我们来谈谈道德智商的发展与培养。很多父母问我:『要怎么样培养孩子的道德智商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只要以身作则就可以了。因为『道德』不是用来谈的,而是落实在每日的生活中。比如说随地乱丢垃圾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怎么让孩子在家里习惯能够把垃圾丢在垃圾筒,这是每个大人必须先自我要求确实执行的。又例如现在大部分人住的是公寓式的房子,很多人抱怨自家楼上的小孩整天制造噪音,吵得不得安宁,如果父母平日能教导孩子正确的观念,生活中彼此的交谈能轻声细语,走路将脚抬起来而不是拖在地板上,开关们都能轻轻的带上,不在室内跑跳嬉戏……;出门在外,不要随便乱吐痰,为防万一喉咙不舒服,让孩子养成出门带卫生纸的习惯,这样孩子就会慢慢知道:“当我随时带着卫生纸在身边,我真的身体不舒服想吐痰的时候,可以将痰吐在卫生纸上包好再扔进垃圾桶中”。还有与同学相处如何不侵犯他人,不随便动他人的物品等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的范畴。如果父母很清楚道德的含义,但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是一直跟孩子说你要有道德,他是听不懂的。父母亲相处,不要常常恶言相向,这也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智商,第一步要先从父母亲开始做起。前些日子我在网站上看到一篇两性相处的文章,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结婚的时候要戴戒指?一般人的回答不外乎是:把对方套住、一个约定、自我约束、负责任的开始等等;随着我的鼠标往下拉,我看到了制定习俗者的智慧与美意,说明了『戒』就是戒掉,『指』就是指责别人的手。所以结婚戴戒指的含义是“从这一刻起,我必须戒掉指责别人的手,去欣赏身边的人,共同经营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道德智商的发源地,两个出生于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需要彼此间更多的了解与谅解,包容与关怀,进而相互支持与协助,当有不同意见发生的时候需要彼此去做良性沟通。因为父母彼此的关系和相处模式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孩子道德智商的培养是从他律到自律,家庭是孕育孩子道德智商的温床,父母需适当的规范孩子的行为使之不逾矩,这个过程中孩子才会知道自己有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然后调整自己。所以只要父母亲能够做到,孩子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行为产生。反之,如果父母本身都没有做到,孩子会认为“你没做到干嘛单单要求我做到?”彼此之间就会有冲突或对抗的情绪产生,这是父母需要关注的问题点。
刚才我们提到孩子的行为是从他律到自律,据观察发现孩子在三岁前通常是无道德时期,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都想据为己有,因此孩子在学前阶段幼儿园的时候会有各种问题产生。比如有个妈妈有一天很焦虑的对我说『怎么办,我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学会偷东西了,他的书包里每天都有别人的东西,问他这是谁的东西,他的回答都千篇一律:我喜欢嘛!』好说歹说之后,他终于同意第二天还给人家,但接着又带了其他同学的东西回来,怎么办?』妈妈的紧张我可以理解,但是这位妈妈的孩子才两岁多,还处于无道德时期,对这么小的孩子把“偷”放在他身上是不公平的。孩子只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带回家。这个时候妈妈帮助孩子检查书包,发现有些物品不是自家的时候,只要问他“宝宝这是什么东西这么漂亮?”他会很老实的说这是谁谁谁的,这时候妈妈只要问他“喔,你跟他借的吗?”“没有,因为我觉得很漂亮,所以把它拿过来了。”“喔!原来宝宝喜欢这个东西呀?那行,明天先还给他,周六放假的时候带你去选一个。”这个过程当中,教导孩子学习等待:如果当天是周二,他周三还给人家,到周六放假去买,孩子需要等三天,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教导孩子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可以教会孩子学习等待)。当然不是每一次都答应他还回去以后重新再买”,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要慢慢教会孩子了解物权的观念,可以和孩子说“假如你这个玩具也被别的同学带回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你会难过,所以明天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还回去给同学,然后跟他说谢谢你借给我,”。再者,孩子的记忆是从事件的发生中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父母不需惊慌,只要从事件中教导正确的观念,慢慢培养成习惯。这个妈妈连续做了一星期,孩子也渐渐了解不能带别人的东西回来。并且每天放学回家后会主动把书包打开给妈妈检查,口里还不断的说:“我今天没有带别人东西回来”,这时的妈妈以微笑和拥抱鼓励了孩子的正向行为。孩子有了物权观念,接下来就需要鼓励他跟别人分享东西了。总之,培养孩子情绪及道德智商的过程当中,父母一定要提醒自己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外,更要以无比的爱心与耐心引导孩子成长。
在这儿我要特别提出情绪护城河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要先找到孩子的优势智能,进而强化孩子的优势潜能,藉由优势的强化能协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信;一旦孩子有了自信,就会有挑战困难的勇气,愿意学习进步;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心孩子的课业赶不上,于是从孩子最弱势的智能着手进行补救,这样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孩子数学不好补数学,英文不好补英文,其实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机与乐趣,产生更大的学习焦虑,因为这些科目对孩子而言第一没有兴趣,第二因为成绩不好所以害怕。在没有成就感的情况下,索性放弃学习。因此,为了避免孩子的学习焦虑,父母及师长一定要从孩子的强势智能开始启发,再一步一步引导他订定学习计划,当孩子有了清楚的目标与方向,心里就会比较安定,学习效率自然提升。当然,前面提到学习跟情绪有着正相关,而道德智商是一个人的品格基础,好品格是职场成功的基石。心理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准备了一个有着很多糖果的房间,找了一群四岁的孩子,让孩子进去并告诉他们:“假如你进去的时候只是看没有拿,你出来的时候我会给你两颗糖果”,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看一看,甚至会有一个自我的约束(把手放口袋,然后告诉自己不可以拿)。这样走一圈的时候,孩子就会获得两颗糖,当时通过这个测试的孩子,之后在事业的发展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因为他懂得节制自己,接受他人的规范。
道德培养过程中情境最重要,也就是所谓的道德教育金三角:家庭、学校与社会。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既深且远,家庭既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站,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脑力开发师,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及主要照顾者的态度一定要一致化,千万不可以一个扮白脸,一个扮黑脸,这样孩子会无所适从而产生焦虑;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多的关爱与保护,往往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些父母护子心切,怕孩子承受不了压力,于是跟孩子说:“不用担心,我们家很有钱的,而且我已经帮你把所需的一切都储备好了。”这样的做法容易让孩子失去斗志,惟有让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为自己负责,才是给孩子最大的祝福。从家庭延伸出去就是学校教育,学校的道德教育要从师生的互动做起,如何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学习,将他的基本学习能力转化为基本能力,真正落实教育生活化的目的,实践先『因材』再『施教』的理念,让每个孩子都具有适应各种情境、解决各种问题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教育者最大的挑战。当然,无论家庭或学校,都深深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由其是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容易形成一股不小的涟漪,整体社会的观点也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价值观,如何正确的判断是非对错,就有赖于每个个体的努力啰。
中国人·幼儿园:您讲起道德品质,也讲到打孩子也是家长不道德的行为,可能有一句话,老祖宗传了几百辈,叫“棍棒下面出孝子”。
黄秋蓉:不是全然不可以处罚孩子﹝处罚孩子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处罚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处罚宜轻不宜重﹞,或说打孩子就一定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是大人必须清楚自己处罚孩子的动机为何?很多父母处罚孩子并非孩子的行为不可原谅,而是因为自己压抑在内心的压力无法得到适度的纾解,在情绪无法掌控的情况下,无形中放大了孩子的负向行为而不自知,往往在处罚孩子之后才又后悔自己的行为,但这种处罚孩子的行为不会因为自己感到后悔而停止,甚至不断重复上演。如果为人父母的有这种行为倾向,就必须重视并觉察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否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步调,亦或找专业的咨询机构协助找到真正的原因,以解除心理的障碍;否则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成长是非常辛苦的。父母要很清楚的分辨今天孩子的行为跟我本身的情绪有没有关系?假如这个错误大到必须要通过“打”来解决,那么一定要分清原因:第一,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对我打他,还是我的情绪压力来了我打他?第二,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出现?第三,要关注到是因为谁的问题造孩子的问题行为?这个过程当中,不是说孩子不能打,如果孩子今天真的做错事,把他小手拿过来大人手打孩子手心可以,不要用棍子打,因为处罚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妈妈会打自己,处罚宜轻不宜重。比如今天因为孩子不守信用,所以今天的电视不能看,你不可以说这个礼拜都不能看电视,这个太严重了,因为孩子不能等那么久﹝太严重的处罚会造成孩子的反抗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大人一个礼拜不能看电视已经很惨了,何况是孩子。我们的处罚要依据孩子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你可以说因为你今天不守信用,你回来没有先把功课写完,所以今天的电视不能看,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人·幼儿园:您建议的奖励与处罚的方式是什么样的?能给家长点建议吗?
黄秋蓉:处罚孩子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除需遵守处罚的原则﹝处罚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处罚宜轻不宜重﹞外;在处罚孩子之前必须先制定一个亲子双方都清楚的规则,称之为『事前策略』。﹝注:规则必须是符合孩子的能力,并以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之,千万不可以制定一个孩子达不到的标准,让孩子产生焦虑及挫败感﹞。这个规则明订奖惩方式,而且是双方都同意的;一旦订定就必须严格执行﹝父母及主要照顾者都必须共同遵守﹞,这样孩子才知道你是玩真的,而且无法钻漏洞,以此规范孩子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再谈到奖励,奖励可以分为有形的奖励﹝如礼物、玩具、食品…﹞及无形的奖励﹝如口头的赞赏、拥抱、坚定的眼神、微笑、竖大拇指……﹞,根据研究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最持久及有效的奖励是拥抱,拥抱让孩子感到无比的温暖与安定,满足了心理基本需求,有助于孩子的情绪稳定,发挥学习潜能。有形的奖励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而设计,可以和孩子商量游戏规则,比如说买一个贴纸,做一个笑脸贴上去,给奖品的目的是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慢慢他做到又得到父母的肯定,他就会不断重复这个好行为。父母可以进一步作社会化增强,让他的行为从学得→稳固到一般化,能随时展现在生活当中。从小小的细节动作开始,父母亲要舍得花这样的时间和用心在孩子的教育上,这段时间花下去之后,接下来孩子只要习惯养成,他的正确观念有了,你就会是个轻松又快乐的父母啰!
中国人·幼儿园:最后给我们讲讲怎样让孩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黄秋蓉:爱是尊重儿童的本性,是自然的发展与成长,而不是压抑或强制的训练;也不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据统计,一个被父母保护过度的孩子,长大后罹患恐惧症的比率是很高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适应情境的能力。所谓『知识决定生命的自由度』,孩子的自信来自于能力的增强,所以为人父母者能够给孩子最大的祝福,就是培养他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引导他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架构自己的学习鹰架,为自己负责任,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让我们用赞美代替嫌弃,用鼓励去代替批评,用接纳去给予孩子机会与更宽广的空间,让孩子保持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高尚的品格,这样孩子无论到任何地方,都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亲爱的家长们,让我们一起来为孩子们祝福,祝福他们拥有『五心级』的圆满人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中国人·幼儿园:今天非常感谢黄老师参加我们中国人·幼儿园的访谈,之前曾听人说,听您的课程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我今天也深切体验到了这种感觉,再次感谢您!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