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第一宝典 转贴

10/08/04 11:27:48 标签:隔代教育

[精彩试读]

第一招:三件法宝

我的女儿和女婿都属“牛”,他们生下的小宝贝取名叫“犊犊”。今年两岁半,浓眉大眼,圆圆的脸蛋,活泼可爱,一眼看去,便是一个小男子汉。

从我升格为“外公”那天起,我便与犊犊形影不离,祖孙俩一起玩乐,一起欢笑,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成了孩子心目中的玩伴。在孩子的周围,他的爸妈和亲朋好友经常会给他买好多玩具:汽车、火车、飞机、手枪、积木、皮球、飞碟、玩偶、图书……但一个人玩没有意思,时间一长,也会玩腻了。

在犊犊的心目中,我既是他的玩伴,也是他的朋友;在犊犊的眼睛里,我不是64岁,也许只有4岁。是他,使我的童心得以重新萌发;是他,使我重新回到自己的童年。

我是犊犊手中的“画笔 

在我家的小区里,有一条弯弯的月形小湖,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里面养着各种颜色的小金鱼,有红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和金黄色的,也有全身都是花色的,湖中小小的生灵总会吸引附近新村不少小朋友,他们总会带来自己爱吃的饼干、面包给小金鱼喂食。

犊犊与这些小金鱼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早上或傍晚总不忘要拉着我的手,手里捧着饭桌上吃剩的馒头,一边往水中扔食,一边与小金鱼说话:“小金鱼,馒头好吃吗?晚饭吃饱了吗?你的妈妈呢?你的爸爸是谁?你们排着队去哪里?你们的家离这里有多远?你的家有多大……”虽然小金鱼只顾争先恐后抢食,谁也没有“回答”犊犊的话,但犊犊的心里却很满足,因为每一条小金鱼在犊犊眼前游过,总摇摇尾巴,吐着泡泡,这一系列的身体语言,他都能理解,都能听懂。

有一天,他郑重其事地向我提出要求:把水中的金鱼画在纸上,于是他的爸爸妈妈“奉命”买来了各种颜色的彩笔,我便成了犊犊手中的“彩笔”。于是,一条鱼、两条鱼、三条鱼、红的鱼、黄的鱼、蓝的鱼、大的鱼、小的鱼都游进了我们的家,画在白纸上,贴在白墙上,家中客厅的整块墙面上慢慢地成了海洋世界。有的鱼是我画的,有的鱼是我把着他的手画的,他喜欢看小金鱼吹泡泡。于是,他试着用自己的小手拿起彩笔,让每一条金鱼都吹起泡泡,有红泡泡、蓝泡泡、黄泡泡、各种颜色的泡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家的画墙上经常更换主题。一天雨过天晴,天空中腾起一条彩虹,弯弯的,像—座黄浦江大桥。“快来看呀!赤橙黄绿青兰紫……”我带着犊犊观赏着美丽的彩虹,十分钟后,彩虹消失了,但在犊犊的画墙上,彩虹却永远定格了。一个星期天,我们全家去登东方明珠,回家后,犊犊一进门便将自己全部的积木倒在地板上,垒起了心中的“东方明珠”。后来,他又用手中的彩笔,画出了三个圆圈,虽然并不是很圆,他说:“那是东方明珠的三个球……”

我给犊犊一个“生物角”

在春天的小河里,游动的小蝌蚪是“春之歌”的第一个音符。那圆圆的、黑黑的大脑袋、短尾巴,引起了犊犊的兴趣:“那是小鱼吗?”“不是。”“那是什么呢?”“青蛙的小宝宝。”“他怎么没有腿呢?”“慢慢地会长出来的。”于是《小蝌蚪找妈妈》成了犊犊每日睡前必听的故事。“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成了犊犊口中经常念叨的儿歌。

大自然如此美妙,而充满奇特的魅力。如何让孩子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演变过程?如何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中了解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读懂自然这本书?

于是,在我家的阳台上,专为犊犊设立的“生物角”出现了。在小小的鱼缸里养着几只小蝌蚪,天天给它喂食,几天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又过了一段时间,小蝌蚪的四条腿长齐了,尾巴不见了……在犊犊的眼睛里,小小的金鱼缸带给孩子的是一个大千世界,那么神奇,那么有趣!

阳台上有几只小花盆,我和犊犊轻轻地扒开泥土,在里面种下了几颗种子,有土豆、黄豆、扁豆、黑豆、洋葱、大蒜……他天天用小水壶给这几颗种子浇水,几天后,种子发芽了,有的绽出了一片绿绿的叶子,有的从泥土中探出了绿色的“脑袋”,有的则亮出了一把绿色的“宝剑”。小小的阳台,成了孩子心目中的“植物园”,每当吃饭的时候,当他夹起那弯弯曲曲的豆芽,半月形的土豆片,一瓣瓣的大蒜,便会想到要去阳台看望那一排儿的“绿色小精灵”,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变化。

我给犊犊颁发“五角星”

在犊犊的心目中,能得到外公手中的“五角星”,那是一件非常光荣、自豪的事。

有一次,他得了三颗“五角星”,一颗贴在左手背上,一颗贴在右手背上,还有一颗贴在他的前额中央。为此,他对着镜子照了半天,见到谁都要炫耀一番。

对犊犊来说,吃饭是一个难题。为了培养他吃饭的好习惯,每天,坚持用五角星激励他。我对他说:“如果吃饭不用妈妈喂,自己独立把饭吃完,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如果饭粒不撒在桌上,不浪费饭菜,可得到第二颗五角星;如果全家第一个把饭吃完,比爸爸妈妈吃得快,比外公外婆还快,成为“第一名”可以得到第三颗五角星。在五角星的“召唤”下,犊犊吃饭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个“五角星”成了他追求的目标,三条标准也成了他生活的一条准则。

为了争取一颗五角星,犊犊心甘情愿去付出各种代价,不甘示弱去与小伙伴竞争。有时,他跌倒了,不哭;他输了,不泄气。夏天的傍晚,当太阳收起了最后的一缕余晖,在小区的中央大道,正是小朋友充分享受户外活动的最好时段。这时,我成了这里小朋友的“首领”,用我手中的足球,飞碟吸引小朋友们参与进来,让犊犊融入伙伴的集体之中。当一个飞碟升上蓝天,犊犊敢于与比他大一二岁的哥哥姐姐一起奔跑,争着第一个赶到飞碟的落脚点。当一只足球踢出去,犊犊也会像足球场上的中锋一样,所向披靡……只要他能获胜,我都会以“五角星”给予奖励。当然,他免不了会输,我当然会给他打气:“没关系,下一次再努力!”

第二招:“几何课”

我的外孙“犊犊”从小喜欢搭积木,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一座座大桥,一幢幢高楼在他手中“拔地而起”,在搭搭拆拆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也感受到了当一名“建筑师”创造想象所带来的快乐。

自从他进入幼儿园以后,他开始会用自己的小手握着各种颜色的水笔,在纸上、在墙上涂鸦了。一天,他用笔在纸上划出了一条线;又一天,他画出了一个“三角形”,又不知过了多少天,他竟画出了一个不规则的圆,说得正确一点,两头有点尖,是一个椭园,像一个鸡蛋。这是他的第一批“作品”,虽然很幼稚,却很了不起!不管是他的妈妈,还是爸爸,拿在手中都会细细地欣赏,夸奖一番。

为了鼓励犊犊更加努力,为了让全家都来关心他的成长,我郑重其事地将他的全部“杰作”贴在家中的墙上,办了一个“几何图形展”,发动邻居的小朋友和我的亲朋好友都来参观。一个星期天,家里特别热闹,犊犊的妈妈、爸爸、外婆和姨婆等,都在墙前品赏着犊犊的“大作”,我便抓住这个契机,给全家上了一堂特殊的“几何课”,这堂课形式上是我主讲,但从本质上分析,是犊犊给我们上的,这是一堂“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家庭教育课。

一条直线

这是一条直线,在我们父母眼里,是一条“起跑线”,犊犊的爸妈很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片面理解“早期智力开发”,无视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强迫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去学钢琴、学英语、学书法、学电脑、学绘画……一个星期天,从早到晚,孩子疲于奔命,最后结果是什么呢?野蛮的“早期智力开发”使孩子“累垮在起跑线上”。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条“起跑线”,进幼儿园是“起跑线”,进小学是“起跑线”,进中学、大学也是“起跑线”,结婚成家何尝不是“起跑线”?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人生的长跑中永不掉队?难道只要语文、数学、外语考试100分?难道仅仅让孩子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领先一步”?

“不输在起跑线”靠什么?

首先,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让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让孩子乐观、自信、不怕挫折、充满阳光、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这才真正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以人为本”,而不是“分数第一”的功利倾向。为了孩子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图眼前的一条“起跑线”,作为孩子的家长,切忌“拔苗助长”,而是应该让孩子“回归自然”,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等边三角形

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其实,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丈夫、妻子、孩子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在家庭的“金三角”中,孩子是“顶角”,丈夫和妻子是两个“边角”。不管是顶角还是边角,三个角都是等角,都是60度,所以在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不管大人还是小孩,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也是孩子获得自尊自信的心理需求。

夫妻关系、母子关系、父子关系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它具有距离最小,感情最深,依赖程度最高的特点,是爱情、恩情、亲情的生动体现!“金三角”的三条边是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沟通的“管道”,其是否顺畅,是否和谐,决定了家庭是否快乐和幸福?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否安宁健康,这是家庭教育成功失败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有的家庭难以成为孩子心理关爱的港湾?为什么有的孩子与父母沟通障碍重重?为什么很多父母面临孩子对他们的“信任危机”?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爱得越深,孩子越加叛逆?原来根子是家庭的“金三角”出现了“变形”,或是夫妻关系的“底边”失衡、倾斜,以致断裂;或是“金三角”的二腰,距离不等,成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孩子这个顶角成了家中的“小太阳”“小霸王”。

如果我们把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加在一起,就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如果同样用三角形来表示,那便是拥有一个共同顶角的三个三角形的“共同体”。孩子是爸妈三角形的顶角,也是爷爷奶奶三角形的顶角,更是外公外婆三角形的顶角。这就是孩子特殊的家庭地位!六个大人共同关心一个孩子,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面对来自十二双眼睛的目光和期待,孩子的心理要承受多少压力呀!

一个椭圆

这是一个椭圆,好像一个“鸡蛋”。如果把孩子比做一个鸡蛋,这是一个“聪明蛋”。如果一只母鸡生了十个蛋,我想,从遗传基因分析,十个鸡蛋之间应该没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把五个鸡蛋放入盐水浸泡,一两个星期后,鲜蛋一个个都“变”成了咸蛋。另外五个鲜蛋则放置在阳光下曝晒,几天后,鲜蛋成了臭蛋。为什么呢?同样十个鸡蛋,他们的命运会有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差别在于外因。由此可见,不同的外因条件,不同的外部环境会给孩子成长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今天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从硬件环境分析,现在孩子的家庭环境是越来越优越了,甚至有点儿“贵族化”,住房宽敞了,家用电器一应齐全了,上楼有了电梯,步行有了“私家车”……

但是家庭的人文环境如何呢?

有的家庭很有钱,却没有一本书,没有一点文化;有的家庭父母忙于赚钱,无暇顾及孩子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需求,没有沟通的时间与空间;有的家庭对孩子的关注除了学习就是分数,父母与孩子沟通已经到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地步;有的家庭教育完全被扭曲异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在学校中承受的压力回到家中得不到应有的释放和安抚,甚至“雪上加霜”。有孩子这样说:“我是学校、家庭两扇磨盘之间碾压的一粒麦、一把米,我已感到喘不过气来了。”

改善孩子的生态环境,让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回归到自然状态。孩子的成长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父母要关注孩子的结果,但应看重孩子成长的过程;家长更应该对孩子有所期望,有所要求,但更重要是父母自己身体力行,作出表率。你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如果自己不学习,不与时俱进,不自我完善,最终孩子也无法改变。由此可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家庭的首要环境,人文环境是最重要的环境,是金钱不能替代的环境。成功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家庭的人文关怀!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成长过程,家庭应为这个小生命提供什么样的精神营养?孩子成长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孩子是一座人才大厦,需要家庭给他提供成长的“脚手架”,这就是家庭的文化,家庭的人文关怀。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一点文化,如果家庭是一片沙漠,没有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爱、感恩、分享、包容、共生、理解、责任、欣赏等人文元素,那么,孩子的生命就会没有阳光,没有水分,没有维生素,没有蛋白质,这是多么可悲,多么可怕!

一堂“几何课”讲完了。面对犊犊画的一条直线、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椭圆原来在这里面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大家深有感悟。孩子是一张白纸,该在这张白纸上画什么?怎么画?这是放在孩子的父母面前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要画好这幅画离不开三种“基本色”:红色——父母的自身素质和行为;蓝色——夫妻关系;黄色——亲子关系。爸爸妈妈们、爷爷奶奶们,拿起三色水彩笔,试试看吧!

第三招:三步“圆舞曲”

让孩子明白感恩

这一天是犊犊3岁的生日。怎么给孩子过生日呢?是给他订一个巧克力奶油蛋糕,还是去办一桌酒席?

那天,犊犊的妈妈既没有去买蛋糕,也没去饭店订包房。

一清早,她去买了一束香水百合,纯净而美丽。

犊犊妈妈说:“今天,我要带孩子去他的出生地。”“哪里?”“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为什么?”我不解。“去看望给孩子接生的洪医生。”这下,我明白了。

记得3年前的1012,犊犊的妈妈挺着大肚子来妇婴保健院作检查。通过B超检查,医生告诉犊犊的妈妈:“必须马上住院,胎儿脐带绕颈。”13日上午,犊犊的妈妈住进了病房;14日,进了待产室;15日上午9时,在医生护士一昼夜通力合作和精心护理下,换来了婴儿第一声呱呱的啼哭,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犊犊的妈妈对他说:“是父母给了你生命,又是医生把你领进了这个世界,不能忘记妇婴保健院的医生。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把这束美丽的鲜花送给他们。”犊犊似懂非懂地听着妈妈的话。跟着妈妈去妇婴保健院度过他人生的第3个生日。目送女儿和犊犊远去的身影,我心里打开一扇明亮的窗——这是人生必修课,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从此以后,我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迎面看到环卫工人在清扫马路,我会对外孙说,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换来整洁的马路和美丽的城市;当我们乘上公共汽车,我会对犊犊说:“谢谢驾驶员叔叔,看,叔叔把汽车开得多么平稳,多么安全!”

对孩子来说,感恩应该是父母、祖辈给孩子必须上好的一堂人生必修课。让他懂得:他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每个点滴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感恩之心的培育,不是说教,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感恩需要日常不断训练强化,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1.让孩子学会知足常乐。

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外孙放学回家。犊犊说:“班上的牛牛每天都是妈妈开着奥迪汽车来接他回家的,我们家为什么没有?”我对孩子说:“我们家有自行车,骑自行车既环保又可以锻炼身体。轿车对我们家来说暂时还不需要。”

2.让孩子学会说“谢谢”。

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只要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车上有人给你让座;去商店超市购物;马路上向陌生人问路;学校里接受小朋友的糖果……都应主动向对方说:“谢谢!”

3.关心比你更困难的人。

比如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为灾区的义卖和捐款活动。

4.营造感恩的家庭环境。

不管是家里的饮食起居、接待客人还是外出购物旅游,父母自身首先有一个感恩的心态,不浮躁、不自负、不急功近利、不发牢骚。给孩子做个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自然、感恩社会……

学会分享

一天,我接犊犊从幼儿园放学回家。走在路上,他突然甩开我的手,从口袋拿出一只黏糊糊的塑料袋,里面藏着一块小饼干。他递到我手里说:“这是今天幼儿园老师在午睡后发的点心,我吃了两块,留了一块给外公吃吧!”我接过犊犊的饼干,饼干虽然碎不成形了,但我拿在手里,心里十分感动。我问孩子:“什么叫分享?”“分享就是犊犊吃一块,外公也吃一块,大家一起吃。”这就是孩子对分享的理解。

一个星期天,犊犊带了几个同班的小朋友来家玩。孩子俨然是一个小主人,高兴地为小伙伴搬凳子、递玩具,并把自己喜欢吃的糖果分给小客人。家里大大小小的汽车、火车、飞机,有的小朋友不会玩,犊犊就和小客人们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分享快乐、分享友谊、分享情感,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

在今天独生子女的家庭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两个大人、四个老人“聚焦”下成长起来的。住的是“独门独户”,吃的是“独食”,玩的是“独占”,电视“独看”——这就是今天家庭中“独”的文化。如果我们从小不向孩子灌输分享理念,极易在孩子身上滋生“独占”“独霸”“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和习惯。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应该倡导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分享方式,比如:

1.每日,我们全家在一起共进晚餐,这就是一种分享,再好吃的美食也绝不让孩子一个人吃“独食”。

2.亲子共读一本书,一起讨论,一起交流,这也是一种分享。

3.听爸爸妈妈讲过去的事情,听孩子讲幼儿园里每天的收获和见闻,这也是一种分享。

4.全家一起去逛商店、运动、旅游、这也是一种分享。

5.我会对孩子说,不要乱扔纸屑,整洁的环境让大家分享;深夜,我会提醒孩子:把电视机的声音调得低一点,让夜的宁静给小区的每一个人得到分享;在公园,我会对孩子说,美丽的花不能采,这里的一草一木应该让大家来分享。

懂得责任

犊犊有很多玩具,光是轿车、大客车、大吊车、卡车、警车、救护车、火车、电车、磁悬浮列车就有近百辆。每天,他在家里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把大大小小的车排成长队,家里的客厅俨然成了一个“停车场”。对犊犊来说,玩车是最开心的事,但每当他去幼儿园之前,或晚上睡觉之前,让他把客厅里所有的玩具整理得干干净净,有条有理,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犊犊,请把玩具整理好!”家人这么一说,他常常会拔腿就跑,装作没有听到。

难道我们大人为他去“打工”?长此以往,岂非从小让孩子缺失应有的责任心?

“犊犊!”我有点火了,“你再不把玩具整理好,我就让所有汽车,统统回玩具店去,从此再也不和你做朋友。明天你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这句话倒是真有点灵验,他听到我这么一说,立刻放慢了脚步,回转身到客厅,把一辆辆汽车、电车、火车,对号入座放进柜子里。

责任心是孩子的立身之本,也是成长的基础。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心中有他人,善于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就是责任心。缺乏责任心的孩子难以立身于社会,而社会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起。做什么是责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责任。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责任的内涵显然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大人要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给孩子以适当的“责任田”。

那么对于3岁的孩子“责任田”是什么呢?比如:

1.每天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为他们拿拖鞋。

2.每天把自己的玩具、书籍整理好。

3.用餐后,把碗、筷、勺放到洗碗盆里。

4.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把书包挂到固定的地方。

随着孩子一年年长大,我们可以赋予孩子更多的责任:

1.给阳台上的盆花、小区中的树木浇水,给小动物喂食。

2.扫地、倒垃圾、擦桌子。

3.让孩子明白,读书、学习也是他的责任。

4.鼓励孩子勇敢承担责任,独立完成爸爸妈妈、老师交给的任务,并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如果犯了错误,也要敢于承担责任。

第四招:“加、减、乘、除”

不可否认,孩子是从加、减、乘、除,一步一步登上文明的台阶,步入知识的宫殿。

如何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也许还没意识到,在“教”与“育”上也应该学会加、减、乘、除,哪怕是教孩子吃饭、睡觉、玩耍、走路以至言谈举止,待人接物……

加法

如果孩子第一次把堆满一地的小汽车、小飞机、小狗熊、小手枪、积木、魔方、变形金刚、电子游戏机等,整理得井井有条,把放置玩具的抽屉整理得干干净净。

如果孩子第一次在饭前把自己的小手涂上肥皂,洗得干干净净,冲得认真仔细;他第一次把饭粒吃得干干净净,在他的桌子下不再是天女散“花”。

当然,偶然一次美的、善的行为并不难,难的是在相同情况下,得以不断重复,从“一”开始,固然可喜;“1+1+1+1……”天天复现,更为可贵,那便是“加法效应”,其答案必然是无穷大。

美的、善的行为在孩子身上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及时肯定,热情赞扬。那等于在孩子“1”的后面添加一个“+”号。孩子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赞许以后,便会亲自感受到成功的体验,逐步确立起道德的信念,从偶然为之到持之以恒,从不自觉到自觉,使之习惯成自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做这样的加法,善于做这样的加法。

减法

如果孩子不知从哪里学会了骂人、打架,粗话成了口头禅,经常会有小朋友眼泪汪汪上门来告状。

如果孩子沾染了小偷小摸的习气,在他的铅笔盒里,经常发现从别人那里顺手牵来的铅笔、橡皮……

家庭毕竟不是保险箱。社会的污染不可能不侵蚀孩子纯净的心灵。父母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隐患,当然要想方设法根除孩子身上的毛病。但期望孩子在一个早上脱胎换骨,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一切操之过急,到头来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请学会做减法吧!不管孩子身上劣根多深,像愚公移山那样,天天挖山不止。采用减法——抑制孩子身上不道德的因素,减弱其不道德的强度,减少其犯错误的次数,是消除孩子不道德的行为的最重要步骤,是彻底根治其错误的必由之路。

善于做减法,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在他不道德的行为减去仅仅0.0001,都应该值得肯定,为之高兴!

乘法

父母常常出言不逊,孩子必然满口粗话脏话。道理很简单:上梁不正下梁歪。

为什么父母整天热衷于“方城”大战,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逐步走向旷课逃学?因为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如何才能使孩子的品德、行为、言谈举止最优化呢?父母的言教固然重要,但父母的身教更为重要。如果我们用算式来表示的话,那么“言教”,只是做“加法”,使孩子的品行产生代数、级数的变化;而“身教”,则是乘法,其“积”将是几何级数。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