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桐妈的“行为规范教育,你重视了么?”

10/09/20 15:25:08 标签: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本来是有点犹豫的,因为这样可能会得罪一大批人,而且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几经考虑,还是决定说说这个话题,希望能唤起大家的注意。

 

近段时间桐桐迷上了社区图书馆,每天都嚷着要去,下雨也不例外,欣慰于她这个习惯的同时,渐渐地也发现了比较让人为难的一面,那就是那里的很多孩子都太吵了,以至于每次在那里陪桐桐玩时,偌大的空间里到处充满吵杂声,虽然桐桐的抗干扰能力还算可以,还是觉得颇为不便,特别是在陪桐桐读书的时候,因为小家伙不会自己读,我读给她的时候怕干扰别人又不能出声,只好趴在她耳朵边给她耳语,但由于周围环境太嘈杂,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既不让别人听见又能让她听到,感觉很吃力,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我就带桐桐去没有人的二楼,但还是难以躲开楼下的声音,因为二楼其实是中间挑起来的,跟一楼还是同一个大空间……..每到这时,我就禁不住想回头看看吵闹的都是些什么孩子,却每每都发现什么年龄的都有,大到小学的年龄,小到牙牙学语的宝宝,更有个别看护孩子的成人,旁若无人地在那里大声跟孩子对话,甚至接手机打电话…….

 

这种情景通常让我感到困惑,不明白这些成人为什么不在孩子进图书馆之前给他们做好规矩,要知道,早教无小节,每个公共场所都有需要遵守的文明规范,都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中不可忽视的场景,自然也是随机施教的契机,每一个这样的小节抓住了,则孩子才能自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如果不把这种场景教育当回事,则孩子不仅失去了习得正确行为规范的机会,还可能就此养成不妥的习惯,以后改起来难上加难。当然,有的成人可能觉得孩子太小,还没有到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可是桐桐的表现却让我有点怀疑这个说法,桐桐三岁一个月,在第一次带她进图书馆之前,我就认真地告诉她,图书馆是大家看书的地方,我们进去之后应该安静,不能发出声音妨碍别人,看完书玩完玩具要放回原来的地方,桐桐果然很能接受这个规范,自第一次进图书馆就基本做到了屏声敛气,不吵闹,不出声,玩完玩具或看完书主动归位,有时候还主动把其他小朋友随处乱丢的东西放回去,有什么事情需要跟我沟通的时候,就会把小手捂在嘴巴上,小嘴巴凑到我耳边悄悄地跟我耳语,如果我一时疏忽出了声,小家会还会非常警觉地把把食指伸开,放在小嘴巴上对着我“嘘”一下,每每都让我非常感动。由于桐桐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由此我觉得其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肯定也可以做到,更遑论那些已经到小学年龄的孩子了,即使在比桐桐小的孩子做不到约束自己,适当给他们讲讲图书馆应该保持安静的道理总可以吧?如果道理也听不懂,成人做好言行示范总可以吧?但在很多家长那里,我似乎看不到这种意识的影子。

 

这种状态让我感到非常遗憾,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受到了嘈杂声的困扰,还因为这些成人错失了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机与场所。行为习惯是早期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它的重要性要大于知识技能,因为知识技能只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而行为习惯则决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它决定了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这对于群体生活的我们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否则我们的知识再丰富,能力再大,也不会拥有多少朋友,自然也就难以体验到被人爱与尊重的幸福。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是危言耸听,因为孩子年龄还小,长大后有的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机会,可是他们似乎忘记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先入为主的,第一次面对它的时候没有得到正面的影响,则以后改起来难上加难,图书馆那些嬉笑打闹随处乱丢玩具的小学年龄孩子就是一个例子,“三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

 

不禁想起前几天某杂志W编辑老师跟我约稿的事,那期稿子,W老师约的是关于行为规范教育的,让我写写孩子的行为规范这个话题,当时我好奇地问W老师,怎么一下子想到了这个题目,W老师无奈地对我说,这纯粹是有感而约的话题,因为最近他们编辑部新进来几个大学毕业生,总编和同事来办公室看望他们时,他们竟然连站起来打招呼都不知道。由此他们想到了从小培养孩子行为规范的重要性。W老师的说法让我深以为然,想到玩滑梯的地方有些小朋友总喜欢逆着滑梯往上爬,甚至还有家长拖着他们往上爬,完全不顾及玩乐场的秩序,想到马路上有的小朋友旁若无人的乱丢果皮纸屑,身旁的大人还视为理所当然,再想到图书馆里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我觉得非常感慨,自古我国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讲究良好的行为规范,可是在早期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些“小节”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当我们良心发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时,何不也来顺便重视一下作为文化传统的行为规范教育呢?

 

希望大家都来重视一下这个话题!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