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 餐厅
奶奶不时地夹着菜往小泛碗里送,妈妈不止一次地提醒她,让小泛独立完成。妈妈不想奶奶剥夺小泛自己选择菜肴的权利,就让孩子独立做完一件事情吧。妈妈的这个提醒也得到了爸爸的大力支持。
5点半,一家子已经吃好了晚饭,坐在餐桌旁吃着瓜子。爸爸和妈妈谈到礼拜天买来了三明治,小泛就要求看一看。其实三明治就摆在客厅玻璃桌非常显眼的地方,小泛没有注意到它的称呼,只觉得它和以往买来的的面包一样(其实也真是一样),所以这会儿听到爸爸妈妈提起,就想见识见识,以为三明治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物品。
“就在玻璃桌上啊,你去看看好了。”
小泛拿来袋子想看个究竟。她从外包装开始研究,直至里面的一片一片面包。妈妈建议她尝一尝。她咬了一口,妈妈也咬了一口,嚼一嚼,觉得没任何味道可言。想起电视中外国人的吃法,妈妈对小泛说,是不是该加点炼乳或者沙拉的东西(妈妈觉得自己这个决定也多余了)。小泛听了,去冰箱里挖宝了。
小泛拿出的是一支炼乳,刚打开盖子,里面的炼乳就流淌了下来。原来是当时小泛打开炼乳的时候头朝下所导致的。妈妈兴致勃勃地看着这一幕,想看看小泛怎么去解决,怎么完成这件事情。无奈,坐在一旁的爸爸忍不住了,急急忙忙地教小泛,“你应该头朝上拿呀。”妈妈看着这一切,提醒爸爸,“你不要说,让她自己做好了。她会的。”可是——
小泛拿着炼乳在涂自己的面包,爸爸又插手了。
“泛泛,你不要涂出外面,要脏掉的!”
“泛泛,你上面再放一块面包。”
“泛泛,小的那块放上面,大的放下面。”
……
小泛一一照着爸爸说的在做。妈妈实在是按耐不住了,实在是忍受不住爸爸总是干涉小泛做事情,就故意提出相反的意见。“难道一定要小的那块放在上面?”……这下好了,爸爸以为是妈妈和他在飙谁的办法好,于是和妈妈杠上了。
“泛泛,你说为什么小的那块要放上面?”爸爸特意问着,但还没来得及等小泛回答,就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了(此时,小泛拿面包的方法由于妈妈的介入而倾向妈妈),“这样的话,里面的炼乳就会留下来的!会弄脏衣服的!”
“她自己知道的。”妈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一番呢!而就在此时,炼乳从面包上滴了下来。爸爸心里可能很高兴自己的方法得到了验证,马上提出:“你看,我说得对不对?还说她知道的,我看她一点也不知道!”爸爸为自己的好方法在据理力争,可他哪知道妈妈并不是正对他的方法,而是他总是干涉孩子的行为。当妈妈反驳了几句,而小泛又站在妈妈的角度时,爸爸生气了吧,狠狠地丢下了几句话走开了。妈妈当时真想和爸爸说说自己的用意,但是话到嘴边却忍住了。算了,算了。等下有时间,两个人好好谈谈吧。
如若在以前,对爸爸这种态度,妈妈心里甭说有多气愤了,不还几句哪平息得了。但是今天,妈妈心中说一点也不生气那是骗人,至少起先有那么一些生气,可又转念一想,内心只剩下一丝丝的遗憾。其实,站在爸爸的角度,他也是爱孩子的。他希望教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方法。殊不知,这样不仅让孩子丧失了尝试的机会,更是剥夺了孩子动脑思考的权利,以至于遏制了孩子创新的能力。
孩子不经过尝试,怎么知道孰好孰坏?哪怕孩子有时候做错了,方法很幼稚,这也是她经过思考的结果,做为成人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全盘否定。更不恰当的做法是,没有给他们思考的空间,没有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妈妈断定,以后小泛就只会用这种方法来吃她的面包(这在当晚姐姐来时吃面包时得以证实,她像爸爸一样想主宰着姐姐的一切,但被妈妈阻止了)。这是成人对孩子的否定,成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你的想法是不对的,是不好的,我的比你更好,所以你要无条件地接受我的方法。长此以往,孩子就丧失了自信,对自己的行为和判断充满了怀疑。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孩子第一个想到的是求助父母,而外在的表现就是一种无奈的哭泣。这时,父母如果还不知所以地以为是孩子的无能,一味地责怪孩子,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个局面正是父母自身造就的。
谁说吃面包一定得这样?浪费一些就浪费一些!衣服脏一些就脏一些!没有错怎么知道对?父母的一些做法,其实是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不给自己添麻烦而已!(奶奶想小泛快点吃好饭,爸爸想小泛不浪费,不弄脏衣物)
是不是应该宽容地去接受孩子的错误?是不是该带着欣赏的目光告诉孩子“你完全有能力解决一切”?比起金钱,比起衣服脏了花些精力洗一洗,孩子成长的过程岂不是更为重要!
如果说在餐桌上,奶奶剥夺了孩子独立生存的权利!那么,在吃面包时,爸爸剥夺的则是孩子尝试和独立思考的权利!
写到这儿,让妈妈很后悔那一次。记得那次有一个美术的作业,是做手工,完成自己的名片。记得那是妈妈擅自代替小泛在完成她的名片,美其名曰是想让小泛的名片在班级中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注目和赞赏,现在思考却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想象着小泛带着漂亮的名片到班级里,小朋友们说:“哇,小泛,你的妈妈有一双巧手呀!”是的,在完成美术手工作业时,妈妈剥夺的是孩子动手操作和创新的权利!很多时候,是大人的虚荣心,自尊心在作怪。妈妈想得到女儿和她的朋友的赞美;爸爸觉得,我是你老子,我说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你没有权利来批评我的行为,一旦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就恼羞成怒。其实妈妈啊,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需要的是独立和自我选择权;爸爸啊,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需要的是你的尊重。
还是来谈谈小泛,一入学以来,妈妈就发现小泛有点中规中矩,其实这都是爸爸妈妈教育的结果,这一点妈妈深信不疑。在小泛上学后,妈妈意识到这点的严重性,想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小泛知道批判意识的重要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创新。这一点,爸爸和妈妈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爸爸自身的言行却是充满矛盾。爸爸教育小泛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适当改变的。但是爸爸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却无时无刻地传达给小泛一个信息:我是一个成人,成人的方法一定比你(孩子)的方法好,你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的确,孩子不需要任何思考就得到了一些成人认为是最好的方法,孩子也很乐意并且是无条件地接受。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爸爸需要她接受,需要她从内心赞叹爸爸的方法好,所以她迎合爸爸,这会让爸爸高兴;二是因为这的确会让她在面对其他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为“我”的方式是“最好”的!不难想象,孩子也会像成人教她的方式,很强势地把这种方法强加给对方。但我们要看到的是,这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自信,而且这种自信是站在成人的身上的。就像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上学前班一样,短时的效应很不错,上学后有些孩子不会的他都会。不难发现,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辉煌!长远一些,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和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旦孩子没有了成人在背后的支撑,会怎么样呢?消沉,害怕,回避?与其这样,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之后体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愉悦(不管孩子完成的质量如何,我们父母都以正面情绪去感染孩子),这种自信的积累,会让孩子在独立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