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晴,丁丁2岁8个月28天大
每天早上,妈妈出门时,丁丁都要叮嘱妈妈:“妈妈,你在吃完饭再去上班儿啊!”
妈妈都得答应:“好!”
然后乖乖地吃完饭。
可是这也不行,得向丁丁“汇报”,丁丁来检查一番,看看妈妈的饭碗究竟有没有吃完,如果碗空了,才能让妈妈去上班儿。要是有哪一天,妈妈的碗的饭盛多了,吃不完了,那可不行,不管怎么饱,只要碗里还有饭,丁丁就绝对不会让妈妈去上班儿的——因为还没吃完。然后凭妈妈怎么解释都不行,只能吃完。
平常妈妈和姥姥及其他的家人在叮嘱丁丁的时候,总是要说:丁丁,把自己的饭吃完啊。其实,我们真正的意思是要让丁丁吃饱,并不是真的要让他把饭吃完。时间长了,丁丁也会要求妈妈把饭吃完,在他理解这样才能算是妈妈吃饱了。
昨天晚上也是这样的,姥姥做的米饭,给爸爸盛了一大碗,一会儿爸爸说吃完了,丁丁照例要去端起爸爸的碗检查一下,看爸爸是不是吃完了。
说起这“吃完”,其实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不要浪费粮食”这种观念的一种反应。我们小的时候,父母都要求我们,要把碗里的饭吃完,不管碗有多少饭,也不管我们是否已经吃饱。
可是,社会发展到现在,或许我们该对“浪费粮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现在,我们都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健康的体魄。吃多了,肯定会让每个人发胖,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这样给孩子树立一个过量饮食的观念呢?答案肯定不是的。那么象我这样要求丁丁全部吃完肯定也是不合理的。与其等丁丁长成个胖子再告诉他饮食适量,不如现在就给他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大多数人的习惯都是在孩提时代形成的,譬如饮食和运动习惯,人们系鞋带,写字,走路的习惯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其中一个对健身有极大影响。以前的家庭教育会告诉我们,不把食物吃干净是一种浪费的行为,对做饭的人是一种不尊重。或者我们会被告知,要想长得强壮,就要连剩的几粒米也都吃干净。我们确实应该减少浪费行为,以确保有充足的供应。因此,我们在今后的饮食中必须弄清楚以下的事实:依据身体状况和活动水平,我们的合理的饮食量是多少。最近几年,老人中有很多因为肥胖引起的各种慢性病。而他们,往往是家里最不愿意看到残羹剩饭被浪费的;在剩菜里掺热水做成汤,为了不倒掉半碗饭撑着也吃下去……现在我们得重新认识这个问题:每餐为了不“浪费”多吃的那几口,最可能是我们日后花费大量时间、金钱要减掉的脂肪。更糟的是,高血脂、高血压等“富贵病”跟肥胖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应该重新培养一种“不浪费粮食”的习惯。习惯会转变为无意识的行为,这也是它被称作习惯的原因。当我们频繁地重复自己的习惯,以至于习惯会转变一种默认的行为。1、每次只盛出自己该吃的份量。如果供应的食物超出了实际需要,而我们又想把超出的部分吃下去的话,这些食品仍然是被“浪费掉的”。2、吃饭要慢慢地吃,每吃一口都要停下来使食物得到充分的咀嚼。这样我们体内的饥饿“监测器”,也就是我们的食物中枢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记录我们已经食用的食物量。当不再饥饿时,立刻停下来不要再吃东西。
看来以后的时间,妈妈得纠正自己的错位认识了,还有给丁丁形成的错位认识。吃饭时,拿出他自己的小盘子,然后给他盛上合适的饭,盛饭得事先征求丁丁的意见,问他是否能吃得上,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妈妈就给他所需的量,如果回答吃不完,妈妈就不能给他太多。当然丁丁可能不会清楚自己会吃多大量的饭,妈妈这么问只是要让他知道,自己吃多少饭是有数的,吃完饭也是吃完自己所需的量,而非不管碗里有多少饭都要吃完。当然,也要跟他说明,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浪费,也不要吃太多。我想这么坚持一段时间,丁丁应该能弄明白这吃完和吃饱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