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先进,我们辜负了它

11/03/09 14:06:00 标签:传统教育 西方 家长 孩子 原则 育心经典 优秀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先进,我们辜负了它

    我不止一次地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接纳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这个问题本身已有一个前提假设,即现在家长们的一些困惑,是陈旧的传统观念所致,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走出传统的泥淖,没有把西方先进的观念学到手,所以需要来“中国传统观念”上拷问一番——这似乎和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思维倾向是一致的,比如一谈到学校教育的问题就要把板子打到高考上。
    而我针对这一问题想首先亮明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先进,正是这种先进,使我们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中断的文明。刀剑炮火曾使地球上一些高度发达的文明几乎完全消失,一些灿烂的文化基本覆灭;而中华文化,历经劫难,不但流芳千古,而且具有海纳百川的吸收和同化能力。这力量来自哪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功劳。
    拿我们公认的比较先进的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来对比中国传统教育,我们可发现,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现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还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

 


    传统教育观念,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很多。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当代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无牴牾,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一样。只是,现代人错误地解读了它们。比如,孔子说人们“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有的西方教育理论也都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性这一部分上的,它研究的永远是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有规律可循的那部分。可是我们却把这个概念错误地解读为“孩子和孩子不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办法”——我在不止一个场合听到一些人公然宣称这样一种观点。说实在的,只要简单推敲一下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是多么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教育真的没有任何规律,世界上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种教育方法,那么教育研究甚至教育本身还需要存在吗?我认为教育经常可以和医学类比,一个医生一生会遇到无数个病人,这些病人各不相同,但我们能因此就说人和人不一样,没有可以共同遵循的治疗原理吗?去痛片给黑人、白人、黄种人吃上都可止痛,毒药给哪种肤色的人吃了都会要命。人和人首先是一样的,张三头痛需要开去头痛的药,李四胃痛就开止胃痛的药,只有笨蛋才会把张三治头痛有效的去痛片用于李四的治胃痛上,可这种区别是张三和李四作为人的差别吗,背后的医药原理难道不一样吗——所有的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还比如“师道尊严”四个字,它几乎被误读了一百年。其实它的本意是,教师应坚守师道,这样才能有尊严。一个有尊严的教师才有资格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才能把尊严教给学生。而师道又是什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心胸。这是多么宽大而纯美的为师境界,可后人却把这四个字误读为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理解为对老师权威的绝对服从。这是典型的歪嘴和尚念错经,然后以讹传讹。

  
    传统还告诉我们,“子不教父子过”,可现在,孩子一有什么错,很多家长立即想到的是如何改造孩子,而不肯反思自己;传统中“恭宽信敏惠”的五字处世原则,已被竞争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取代;传统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的漫长过程,可现在报纸上每天“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宣传比比皆是,越是速成的越是受欢迎。
     所以“中国传统观念”没有对不起我们,是我们辜负了中国传统观念。 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观念困扼了我们,恰是我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观念后迷失了方向。我们应该重新厘清所谓“传统观念”的内涵,擦去它身上多年来因误解和丢弃而蒙上的厚厚的灰尘,还原它本来灿烂雅致的面目。

 

http://www.dayishe.com/?fromuid=62

育心经典大易国学社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