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女”淡定出场——3岁—5岁叛逆期。
哈。。。。。。
身高96,体重30斤,微量元素各项指标完全达标,血液检查正常。
个性特征:可爱、淡定、认真、专注、独立、善思考、喜挑战、会分享但不懂细心照顾,情感丰富但不太善于表达,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
3岁的盼盼,在金宝贝的“育乐课”从L6升级为L7,这两周连续上了两次L7课,每次课时间1小时30分,家长不必进入课室陪同。盼盼和双双,靠自己的控制力,独立完成了这两次课,而我们就轻松的呆在外面喝咖啡,聊天。L7比L6课,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和灵活,特别在关注和重视小朋友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我比较愿意盼盼在这里体验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交流和合作。
3岁后的盼盼,个性更突出,自我更张扬,与我们的对话更深入。
她已经有了对待事物、突发事件和周围人的独特的眼光和认识,并不会完全听和认同我们的描述和带点自己主观意识的导向。当她听到我们说的和她想的有所不一样的时候,她会用反问的形式来表达她自己的想法,而且副词用得特别到位。
3岁后的盼盼,生活习惯更自主。叠衣服、刷牙、吃饭、穿衣服等。
3岁后的盼盼,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强。
小孩子的玩意和场所,很多成年人会觉得很单调、甚至认为无聊,连带会带给自己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意识,所以孩子的专注度也会随父母的意识而变化。
育乐室的造型和玩乐器具是很灵动的,除了两周变化一次构造和摆放的位置外,还有很多的玩乐的方法是需要我们共同去发现和探索,特别是小宝宝。
盼盼和双双除了上课的时间外,每周还有去两到三次去玩乐,每次超过两个小时,周四和周六竟然玩上了4个小时,但是她们玩乐的过程却让我们很惊奇,哈。。。实在是太有趣了。
和小朋友将不同的形状、甚至不同材质的大大小小的器具,可以“拼凑”,可以“攀爬”,可以“摇摆”,可以做“舞台”,可以成房子、船只、洗澡盆等。更重要是体能、智能和情感都在发展着。最大的收获时,盼盼和双双越来越有默契了,玩乐、协助和合作都很和谐。
记录一:这两周的“独木板”,一块宽25厘米的木板搭架在两个三角形架,高1米多,中间用一个大大圆柱型的套住,圆柱上方可以当“障碍物”,下方留空半圆形,悬空下方还有环形柱体支撑着。盼盼第一天晚上玩,就开始爬,接着走,不太满足,最后要学着在三分之一处跳跃到平地,学习的过程中,先是让我协助下跳三次,然后就自己跳,她不喜欢蹲跳,却喜欢跃跳,就是先在独木板上小跳后带弧度的跃前跳下,双脚落地。跳完后先定定神,然后才对我笑笑。第二晚,开始情绪有变化了,不愿意先跳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在上面走来又走去,偶尔想跳的时候会求助我,我也帮她,不多说,随她喜欢跳或不跳。过了一些时间,当我们不太注意的时候,她又开始跳了。接下来她还发现了心玩法,双双还是其他小朋友把课室外的海洋球带了进来,她拿了一个然后试了试,在圆柱体下方半圆空心面上,将海洋球从前方推到后面,然后自己也跟着钻进去,但身体太大了钻到一半后,就要退下来,结果将球在这个平台上推来推去又成了她的新发现。这样的过程,我会等待她的求助,其他时候还是让她自己探索。
记录二:这周的另一处造型是滑滑梯加软梯形,旁加双板桥作为通道。盼盼不再只满足滑滑梯,她可以坐着滑、走着滑、头下滑、背下滑、还有翻滚滑;最有意思是周四下午,她自己创造了新玩法,先借助滑梯冲下来,然后在软梯形上连跳三步,最后一步是跳进她放置在最低处的“救生圈”的中心,然后整个人坐在里面,高呼胜利。这个大大的“救生圈”还是他们的“洗澡盆”,常常假装在里面玩泡泡。
记录三:半弧形“跷跷板”,其实很多形状的软垫都可以有很多摆置和玩法的。她是很早就站在“跷跷板”上摇摆,练就一身好平衡,周六她不再只限自己去舞动了,她发现用两个海洋球摆放在上面,然后自己用手两边摇,保持两个球在半弧形上摆动,不让它们掉下来,她就很高兴了。
记录四:周六,她开始修建自己的房子,还要把房子屋顶当做马来骑,还有“独木板”上的环形软垫也当马骑。
记录五:“爬树”是有点危险,是把一个长6米高60厘米的圆柱体,我们一人一边把它竖起来然后当成一颗斜倒40度的大树,让她们往上爬,快到屋顶,然后再下来。盼盼的体能和动作还是比较不错的,爬着爬着常变成走了,危险度增大,我们就会引导她不能直走,要弯腰走。下来的时候翻过身可以滑下也可以半途跳下来。
有时“喵喵”——可爱甜女生。
大多认真淡定——喜欢动手
“斗牛女”——有混世的慵懒。
======================================================================================
3-4岁孩子叛逆期的父母应对良策
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多,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能力不强也要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不太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此为第一反抗期。
心理学经验表明,在三四岁期间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则往往在性格上趋于软弱和寡断。在“反抗期”家长应注意尊重孩子,让孩子有所选择。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意见和行为是正确的。
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与其他几种可能摆在一起让他选择,既让他有所独立,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
反抗期宝宝的表现
到第一反抗期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要求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如自己倒水,自己爬到高处去,非要到水坑里玩,自己非要爬树,都属于反抗期的行为。
比如,妈妈刚问他一句“干……吗?”他便好似不假思索地就回妈妈一个“不”字,而且,说过不了以后,一定要坚持,不管这事是不是他本来喜欢的。有个家长说:“孩子本来喜欢吃糖,我顺口问他一句吃糖吗,他却说不吃,好像故意气我似的。这小东西,翅膀还没有硬就这么不听话,大了还了得?”有些性子急躁的家长,可能就会动手打孩子了,其实,这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进入了“反抗期”。
这期间也不尽是“缺点”,这时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增强了,为了达到目的,也能想办法克服困难。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是可喜的表现,当父母的不要以包办、强制来干涉孩子的行动。
对反抗期的孩子,父母要了解其心理特征,不要简单地以为孩子不听话,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打骂是起不到好效果的。
家长如何搞定处在第一反抗期的宝宝
幼儿心理学家们研究证明,宝宝两岁以后,由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才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选择性, 喜欢说“不”、“我就要……”等,这个时候无论你多么有权威,只要不对他的胃口,他就会反抗到底。所以宝宝的这些行为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变坏”的征兆。父母应首先认清这一点。而且父母一旦了解了孩子反抗的原因,也许就更容易对宝宝的反抗行为以一种尊重的态度来看待了。
宝宝的“反抗”的原因
1. 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
随着宝宝体格的快速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也逐渐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去做新的事情。但很多家长由于害怕宝宝受伤等原因,都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于是宝宝就会产生了反抗的情绪。
2. 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最早的时候宝宝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而在宝宝两岁后,他们可以渐渐分清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因此在他们刚形成这样的思维时,对于表现自我的态度也变得异常的顽强。但这种表现往往与成年人的规范相抵触,进而让宝宝产生了挫折感,最终导致宝宝的反抗行为。
3. 宝宝自我情绪控制的不成熟
对于没有经历过很多事的宝宝来说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感到不满,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们主要的宣泄方式。而父母们就认为这是孩子们在无理取闹,是他们反叛的表现,于是便去制止和反对他们,从而导致了宝宝的反抗行为
治理“反抗”宝宝6技巧
面对宝宝的反抗,父母不能一味地去反对和制止,只有正确了解宝宝反抗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要知道父母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直接会影响到宝宝的成长,所以面对“反抗”宝宝,您也需要“三思而后行”。
1. 理解宝宝、尊重宝宝
在宝宝开始喜欢跟父母说“不”的时候就是他们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宝宝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要求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此时父母对宝宝的行动不要轻易加以干涉,要以平等的姿态来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有选择的余地。这样做会让宝宝觉得你们尊重、他,维护了他的自尊,也就不会轻易跟你说反话了。
2.对宝宝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
对于宝宝必须做而且完全能够做到的事,父母应该严格要求孩子执行;而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且宝宝不愿意去做的事就不要强行要求他们。在宝宝玩得开心的时候,父母千万别打扰他们的兴致;要是宝宝确实做的不对,父母在制止他们的反抗行为时,在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地放孩子们一马。这么做也许会给大人带来一些麻烦,但相对于宝宝人格健康发展的回报来说这点让步是非常值得的。
3.相信宝宝,满足其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对于宝宝的好奇心,父母们应该给予支持,千万不要对宝宝过度保护或是包办代替,这样会使宝宝失去很多自我探索的机会,也会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对于宝宝的能力父母要给予充分的相信和肯定。当宝宝遇到自己能力范围可以解决的困难,父母要尽量放手让宝宝自己去做,这样宝宝在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能减少和父母的对抗。
4.同时满足宝宝独立与渴望保护的需求
宝宝之所以表现出顽强的“反抗性”其根本原因是想独立。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与父母作对,但宝宝的内心仍然需要您的情感支持和适时的鼓励。在放手让宝宝独立做一件事时,父母可以首先判断一下他能多大程度上完成这件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在没有人身危险的前提下,让宝宝自己去做。如果宝宝正准备做的事情可能危害到健康的时候,父母必须果断地制止,并用其他一些没有危险性的活动来代替。让宝宝在享受到独立感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父母对她们的关爱,这样也会减少宝宝反抗情绪的发生。
5. 与宝宝有足够的交流
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宝宝由乖巧向淘气转变的时候,在心理上不应该有担忧和烦恼,这些都是宝宝成长的一个过程。但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不管不问,这样做的话那么宝宝可真的要成为坏孩子了。父母要给宝宝比以往更加多的宽容、关爱以及交流。耐心倾听宝宝内心的想法,了解宝宝的需要。问问宝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才可以最低限度地降低宝宝对父母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
6、不能娇惯、放纵宝宝。
宝宝喜欢跟父母说“不”,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就会形成宝宝任性、骄横的性格。因此作为父母,对那些总是用说反话来达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宝宝应该:
(1)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执拗行为的发生。
(2)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用另一种使他更感兴趣的事来吸引他,从而使他放弃那个不正当的要求。
(3)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明确表示父母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然后立即走开,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关注3-4岁宝宝的非常情绪化
着年龄的逐渐增长,3-4岁宝宝在心理和行为上有了许多令人惊喜的变化,爸妈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读懂宝宝的行为,并能更有的放矢地培养宝宝的能力。
3-4岁的宝宝正处成长的敏感期。当孩子进入敏感期,他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他们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拼命吸收所关注的事物,这个时期被教育家们认为是学习的关键期。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但这个时期,孩子有很多怪毛病。
(一)3-4岁宝宝情绪作用大,行为多受情绪控制。
典型表现是:爱哭闹、依恋行为、无意识行为占主导——这个和孩子认识依靠动作和行为也有一定关系,孩子多看表面现象,分析能力很弱,所以很小的事情,孩子就会哭闹。得不到想要的(没有拥有)、父母离开自己(就是不要自己、不疼爱自己、失去了)、别人不小心碰了自己一下(不小心不能理解,被打)孩子都会哭泣(幼儿园整个过程,孩子都比较爱哭闹,小班最为明显)——此时的孩子,是解释不通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搂一搂、抱一抱、拍一拍;然后转移注意力;孩子的泛灵心理;冷处理。
依恋行为:不过依恋对象过度到老师身上,所以“我喜欢**老师”是孩子常说的话。与之想对应的就是“入园焦虑”(依恋对象没有很好的转移)
无意识行为占主导(思维跳跃性和想象力的另一根源)——家长需要用多重刺激来吸引孩子,读书时让孩子的眼睛跟着自己的指尖走。易转移,也易吸引,“咦?这是什么?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
(二)3-4岁宝宝进入了敏感期,对于各方各面都十分敏感。
1、“自私”的自主敏感期
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自主敏感期特征当成自私的表现,开始紧张,并开始专门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精神,故意将属于孩子的物品强行分给别人,结果造成孩子对物质缺乏安全感。
2、“不讲理”的执拗敏感期
过了自主敏感期,孩子不再对身边物品的属性那么计较、那么紧张,由此而认识了“我”,并获得了“我的权利”的认识。从表现情况看,就是任性、蛮不讲理。
3、“麻烦”的完美敏感期
当孩子关注于物体的体积和形状后,就开始出现有关物体形式的审美。当他们爱上一个物体,就连它的形状也一起爱护起来,发现一个完整的形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感到愉悦和鼓舞。如果有人破坏了物体的形式,或达不到他们对事物形式的要求,也会不依不饶地发脾气、哭闹。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发现完整与残缺,建构起自己内在的对于美的需求。
面对如此情绪化和任性的宝宝,我们有什么妙方呢?
(1)互换法:让其他孩子出演任性的孩子,让任性的孩子扮演父母或其他人的角色,通过这种角色体验,使任性的孩子以中领悟到任性是不受欢迎的个性。
(2)转移法:当孩子任性时,利用当时的情景,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能吸引孩子的其他的新颖事物上去。
(3)听任法:当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时,如哭闹、撒泼等,在安全保证的条件下,家长不要去理睬他。当他感到哭闹、撒泼这些"武器"已经不灵时,会自然停止哭闹。这时再对他选行说理,在在会收到更好的毅育效果。
(4)说理法: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家长可以例举生动形象的事例,给孩子讲清任性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5)引导法:家长可以从任性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点”,加以挖掘和引导。这样做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可以把任性的缺点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因素。
(6)激将法:在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家长可以故意采用激将法,促使孩子在好胜的心理状态下克制自己的任性行为。
(7)预防法: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行为出现的情景临近时,家长可以事先给孩子提出要求,做到“约法三章”。
(8)委托法:孩子喜欢帮大人做事,当孩子发生任性行为时,家长可以委托他去完成某项力所能及又感到有趣的任务。这样即可以使孩子摆脱任性情绪,防止出现“顶牛”状态,又可以使孩子感到受信任,产生满足感。
(9)夸奖法。针对孩子喜欢听好话、带“高帽”的心理特点,用孩子过去好的行为或孩子喜欢听的话,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让孩子可以“顺着梯子下楼”。这些方法有时可以调动孩子的自尊心、同情心、上进心,从而控制孩子的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