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天使般的性情、气质
作者:同同
性情:指人的禀性、气质、思想、感情、性格、脾气。人的性情总是表现为个性与社会共性两方面的结合。因此,性情是受社会环境与文化影响的。
气质: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人的气质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个性,风格及气度。
气质和性情都具有稳固的、不易转变的特点,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气质有遗传基因50%的因素,另外50%可在后天环境、阅历、社会、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性情也有与生俱来的气质,脾气与禀性,但其相对稳固的形成期,还是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
气质有超脱、凡俗、雅贵之分。而性情却是有好、坏之分的。坏的性情不仅仅影响其情志、命运及身心健康;且会给周边的人带来烦恼与是非。
因此培养孩子的气质与良好性情是个不可忽略的人生重大课题。
但问题的关键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培养?怎样培养?为何要培养天使般的性情呢?我坚信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中不容忽视的育子主导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思考;但现实却很残酷,人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商和性别。对以上教育理念基本上是一无所知,更毫无意识。以此生存理念!人口素质何以推进社会文明度的进程?
以下对上述两问题简要阐述我个人的观点。有不足之处望多指教。第三个问题将在下篇博文中解答。
问题1: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性情、气质?
据查证有相当多的国内“权威人士”认为:孩子出生1-2年后才开始培养性情、气质。有些中高层知识分子也认为是在上幼儿园后才需要培养的;而绝大多数人对此根本没什么概念,只有极少数人因职业熏陶,或自身受益者会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情、气质。但都不可避免的受个人能力、精力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局限影响,难能精心全面的培养孩子的性情、气质。
然而我的研究结论是:在起始时间上和育儿形式上与前者都有所不同,因我有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证实: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开始培养乃是最佳时期。因这之前婴儿大多处于睡眠状态。只是安排听音乐,或唱些童谣、抚触、母子面部表情互动及语言发音等简单的事宜即可。
以下提供几位世界知名人士的教育理念:
一百多年前,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岁半的孩子来到达尔文家中,年轻的母亲问道:“尊敬的先生,我现在给孩子开始进行教育是不是太早了一点?”。达尔文回答:“不,女士,您已经整整迟了两年半!”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基础主要是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
本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提出:艺术教育能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他还呼吁英国政府重视对培养儿童来说非常关键的音乐,舞蹈和唱歌等艺术教育,他说只要孩子门能得到更多的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会减少。现在政府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制定政策和建造监狱上,而忽视了艺术尤其是音乐的作用。
美国伯明翰亚拉巴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克雷格.雷米研究报告结果表明:早期教育能够提高儿童学习能力。而他的同事另外对其他种族出生时重量比较轻的儿童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这证实了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的影响重大。研究人员对于早期儿童教育的意见越来越一致,使得国会两党1994年在国会中通过动议,把联邦“启蒙教育计划”扩展到从出生到3岁的孩子身上。
人格心理学家强调早期经验对未来行为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根据他对精神病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发现患者的病因往往起源于创始性的童年期经验,他强调婴幼儿期父母的影响对以后人格发展具有深刻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我现在带这个孩子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对她的教育培养是从三个月开始的,现在仅仅1岁两个月大就能在周边三十多个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各能力、气质、行为、习惯上都有着不凡的表现。乐感、模仿能力及其综合能力超强,行为习惯极好。一岁就懂得把废物扔到垃圾桶里。他从不哭闹、烦躁,见人会挥小手打招呼问候,离开会说再见。见大人生病难受时孩子格外安静,会懂事的观察大人的情绪变化。接受任何物品都会说:“谢谢”,大小便会蹲下,或坐在便罐上,也有失误的时候,但次数极少。吃饭能坐在餐桌前,自己动手进餐(大人也在旁边喂她),走路时既平稳又快捷,1岁1个月就能骑扭扭车,1岁2个月自如上下扭扭车、划速平稳,进退自如,方向盘转得非常灵活;去游乐场地玩耍,大人跟在后面就可以。小家伙能自主去任何场地,不用大人引领。完全自立上下楼梯,会有安全意识的趴下倒退滑下楼梯。自己找方向上下各类游乐器物;中途告诉她该吃水果了,她会停下来直奔休息场地,寻找自带的婴儿车里的水果。其他的语言、音乐、心智、情智上更令人欣喜不已。
所有一切有规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其性情气质的影响都是无以替代的坚实根基,具体理论依据详见博文《训化过的狼孩带给人类的启示》《狼孩与才华绝代人物的成长使命》《孩子定性期的影响因素》解答缘何孩子出生二、三个月后是培养孩子气质、性情的最佳期。部分摘要见文章结尾。
怎样培养孩子的气质、性情呢?
这个问题即简单,又关键。
是这样:我带孩子有些苛刻,不仅对孩子各环节要求严谨,就是对其全体家人也会提出严格的要求。
要求任何人不许在孩子面前吵闹,粗暴、说脏话。早晚都要微笑,摆手打招呼,说问候语言。管教孩子时任何人不许干涉,不许袒护溺爱孩子,不得打乱孩子的常规作息规律,让孩子尊重身边每一个人。
其余时间、空间归我和孩子,期间有孩子的妈妈亲子替换时间段。带孩子的方式、方法基本同我一致。每天我会随时为孩子唱歌、跳舞、背诗歌和听音乐、听英语、抓迷藏,做运动;观赏景、色、图、大自然;识别各色彩、动物、植物和周围一切器物。
但练习爬、走、肢体运动、语言方面仍是重点。孩子时时在变换中,她很有兴趣、热情配合。因而孩子不寂寞、不孤独,所以从不烦躁,更不哭闹,像个小大人似地。不论是家人还是熟悉她的人都愿意逗她。她也长心眼,我让他亲亲我,她会把嘴藏在被子里,或找来图片亲,还抱小熊亲,眯着眼睛故意瞄着我,自己偷偷的笑。我嚷她,再不亲我就咬她耳朵,她会爬起来跑或躲开,做怪表情给我看。我会抓住她咬耳朵,逗她笑。面对这样聪慧活泼、善解人意的小天使,每天如此。走到哪里,我都不断重复教她认知到哪里,带着推车、扭扭车及玩具,随时动静交替,不断变换着。
就这样她的心智、情智、能力、行为一天天增强起来。这些简单的事,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性情及高雅气质的形成。
以下是博文《训化过的狼孩带给人类的启示》《狼孩与才华绝代人物的成长使命》《孩子定性期的影响因素》三篇文章的内容摘要
狼孩: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
从狼孩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在各潜能生长发育期若得不到有效引导,培育训练,那么就不能最大化的挖掘激发体内与生俱来的各基因潜能。那结局就是体内各基因抑制生长,乃至于退化(详细情况见《激情活力与惰性》《如何有效促进激情的基因分泌》)
狼孩的事例就是最有利的证明,狼孩刚被发现的时候,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也混灭了,即使经过后来的训化,也无回天之力。婴儿在两岁以前能学会的事,在狼孩身上4年学会6个词,7年才学会45个词。详情见《训化过的狼孩带给人类的启示》‘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外界,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倘若从小丧失了,人类特有的习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一如“狼孩”刚被发现时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也混灭了。”
众所周知很多烈性、野性动物的后代出生在动物园里,并且生活多年,动物的本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若要恢复其本性放归自然,恐怕很多动物已失去原有的生存本能,也未必能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了。若要恢复本性,必须从幼崽开始到野外驯化才可能还原其本性。
之前我曾看过一期电视栏目,有关虎崽刚刚出生三、四个月就被运送到非洲接近原始环境的自然公园里去驯化,原因就是出于生理、心理发育的最佳期,对虎崽科学驯化,有意识使其恢复固有本性。
转帖-----与天涯。今天天涯的网友邀请去看看。看到这个帖子。俺学习一下哦。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