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阵子洋洋流鼻血太厉害,最直接的影响是贫血了。以前洋洋的小手总是热乎乎的,但是现在小手凉了许多;容易困,容易累;能吃,现在特别能吃,而且特别爱吃肉;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脾气变得暴躁。 家里有巧克力,我允许洋洋可以吃一块。一天早上,洋洋起床后,我继续睡。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洋洋来到我枕头边,说,“妈妈,我要吃巧克力。”我迷迷糊糊地说,“好,让姥姥给拿一个。”洋洋带着哭腔说,“不行,你给我拿。”我半眯着眼睛,说,“妈妈睡觉呢,请你不要打扰我。”洋洋马上哭了,用手拍我的脸,“你快点起来,给我拿。”我被打精神了,“儿子,你怎么能打妈妈呢?让妈妈太伤心了。”洋洋收住手,解释道:“妈妈,我错了,不打你了,你给我拿巧克力好不?”我平静地告诉他:“儿子,爱是相互的,你不心疼妈妈,妈妈的巧克力也不想与你分享。”然后,我把一袋巧克力全拿来,坐在床上,在洋洋面前,一块接一块地吃巧克力,洋洋大哭着说,“妈妈,给我一块吧!”我一边吃一边说,“不可以!”我一个人,把一整袋全吃光了,齁死我了。
孩子总是善变的,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某个时期表现出来的特质,就认为这个孩子如何如何。“在不了解一件事情之前,就下定论不科学;在不了解一个人之前,就下定论既不科学也不道德。”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有时的不正确做法。当我发现洋洋“自私”地把好吃的都想占为已有,而不考虑家人的感受,我首先告诉洋洋:他这样做让我们难过。明确告诉孩子我们大人的感受,这点很重要。很多孩子大些了,家长发现孩子不理解父母的心,不懂得心疼父母,其实这跟我们不善于告诉别人的感受有关。夫妻关系也是如此,比如说,丈夫出差,妻子给他打电话打不通,非常着急,几个小时后丈夫打电话回来,电话刚响起,妻子就开骂。其实,我们只需要说一句,“老公,我打不通你电话,很担心。”效果会好得多。我们很多时候本来心里是这样想的,但做出来的事,却往往让对方不知道我们的真实想法。我们表达爱意往往让对方都感受不到力量,而发怒却表达得相当准确。我们现在就开始练习告诉身边的人,我们的真实感受吧。 接下来,我会告诉洋洋事情的真相,比如:家里没有雪糕,你哭也没有用;磁力片就这样多,你哭也不会让磁力片变得更多等等。我从来不会用自己做不到的承诺哄洋洋,有时孩子哭着要某件东西,其实未必是真想怎么样,有时只是一种情绪而已。我们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感和情绪就够了。比如洋洋有时会很不爱去上课,从起床开始就磨叽。我在吃饭,他跑过来,“妈妈,我不爱上课。”我在梳头发,他跑过来,“妈妈,我不爱上课。”我在换衣服,他跑过来,“妈妈,我不爱上课。”,这句话能说上几十遍,太正常了。这时候,我总是望着他的眼睛说,“嗯,我知道了,儿子,妈妈能理解你。”他转身就跑到一边玩儿了。我们在去上课的路上,他会说,“妈妈,你快一点吧,要不上课迟到了,你就要成‘迟到小姐’啦!”所以,洋洋是真的不爱去上课吗?也许他只是会感觉到某种压力,想让妈妈更多的支持而已。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只要做好孩子永远的支持者,永远的接纳者最重要。 然后,我会允许洋洋的负面情绪表达,恐惧的时候,我就抱抱他;愤怒的时候,我就让他哭一会儿,我会一直在他身边陪着他,前提是不能做出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的事情。情绪是会动的东西,它会来,也会走,允许情绪在我们身边里面流动,也是接纳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共情”,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解家长也与自己是同样的情绪,就会感受到家长更多的爱,也会更加地“听话”。 最后,等洋洋情绪平复后,我通常会和洋洋一起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办法,比如说,他早上说自己不喜欢在音乐课上“关小门”(盘腿坐),我对洋洋说,“那你有什么办法没?”洋洋说,“那我今天去跟冰冰老师商量商量,我不想关小门。”好主意! 在巧克力事件中,我在洋洋面前把一整袋都吃光,是用行动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妥当,当妈妈不理会他的感受时他的心里会不会好受。我又买巧克力了,今天早上,洋洋问我,“妈妈,我可以吃一个巧克力吗?”我答:“可以啊。去拿吧。”洋洋拿了两颗,我一颗,他自己一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