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创新打击乐游戏:谁可以代替它(M)

14/03/30 21:55:37 标签:教学反思

 

 

 

 

《谁可以代替它》,是一个定义非常广泛且异常灵活的课题,不同教师会设计出不同的课型,会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但务必要立足于“学习用身边的废旧物品经过巧妙利用,感受代替的重要作用。”这一主题。 

一、设计思路结合自身特色 

这么大的课题,我想应该像写论文一样将广泛的题目变小变实,这样也许会更容易操作。于是自然想到可否联系自己的特色来设计这个活动。因为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物品是可以代替用作打击乐器的,而且班级教师也会经常因为乐器不够用而生烦恼。这应该也是个很实用的设计思路吧! 

二、准备工作务必细致充分 

1)常见物品的搜集 

准备的过程中,除了要设计可行的活动方案,还要收集各种适用的常见物品。由于时间紧迫,于是方案设计与收集材料工作并进。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我会在试着敲敲打打的同时顺便梳理思路,这个物品是否能有效利用,该怎么引导幼儿去发现与利用它。每一样物品需要准备多少份,都在细致考虑内。

2)最佳音乐的选择

这个课题不是以打击乐为主,重要的是以打击乐为线索,让孩子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可以互相替代,所以音乐不应该太难,最好是孩子们已经演奏过的音乐,或者结构完整,节奏明显,激昂振奋且能立即感染幼儿情绪的短小乐曲。《加油干》顺理成章被列入最佳选择。

3)发散思维的图片

代替乐器的选择与应用的过程是活动主体,但是因为整个活动都是围绕“乐器”这一话题,势必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一旦有出现这样的思维限制,哪怕这个活动再精彩,都不能算达到活动目标,甚至是失败的。所以物品在其它方面的代替是一定要让孩子们感知,从而达到发散思维的,懂得生活中“代替的重要性。于是我选择的幼儿园各班级的区域材料的代替,孩子熟悉才会更好的理解。

三、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1)开始环节

我以闯关游戏话题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大班幼儿已经具有非常强烈的挑战与竞争意识,一听说我要挑战他们玩游戏,个个劲头十足。顺势我就提出第一关的要求,听音乐跟我做动作。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主要是复习《加油干》的节奏。此环节播放音乐一遍,顺利过关。

接着,提出第二关要求,考验他们是否会看指挥手势分组做动作。幼儿看老师提高了要求,都跃跃欲试,急于证明他们是完全可以看指挥做动作的。音乐连续放两遍,在指挥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并用干脆利落的手势与眼神给予提醒。这一环节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最后集体演奏的效果,也就是整个活动的最后效果成败在此。在我与幼儿的有效互动中,顺利进入第三关。

此环节没有拖泥带水,导入部分完全抓住了幼儿兴趣,顺利将幼儿带入活动主题。

2)实质阶段

幼儿兴奋地期待着进入第三关——打击乐演奏。而此时我捧出了几样常用乐器,告诉他们是我的疏忽,乐器没带够,怎么办?这时提出难题,设置障碍, 培养幼儿积极动脑,主动解决问题的品质。

这时我引导幼儿知道乐器是可以用其它物品代替的,但是到底用什么物品代替呢?幼儿开始思考,结合生活经验,有孩子说,他看到椅子后面有牛奶盒,这是可以代替大鼓的。原本的设计是让幼儿自由去寻找,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拿到的物品是如何发声的,然后再集中讨论,根据音色来分类。但是在活动开始前,我突然改变主意,这样的设计是有漏洞的,因为每个幼儿都拿着物品敲敲打打,不说是噪音,我恐怕这一放出去就不容易收的回来了。

于是,急中生智,临时改变方案,在告诉他们乐器不够的情况下,我逐一拿出乐器,复习乐器的名称和再次感知各乐器的音色。让举手的幼儿去找一样物品,听听物品的音色,辨别它是哪个乐器的朋友,并将它放在那个乐器的旁边,当场分类。陈果小朋友拿着两个啤酒瓶,说它是碰铃的朋友。表扬她后,我拿着酒瓶启发幼儿知道让酒瓶与酒瓶对碰发声会是非常危险,主动去寻找其它可以敲击酒瓶发声的物品,这样筷子和酒瓶就变成“一幅”乐器被摆放在碰铃的旁边。告诉幼儿等会我们去寻找的时候,会有一些危险的物品,比如碗,我们敲击的时候一定要轻轻的注意安全。安全教育就这样自然渗透,无需刻意提出。

直观感受与经验的建立将指导幼儿在学习中自觉感知行为的目的,目的性很强的幼儿一般就不会让老师唠唠叨叨去跟他说下一步该做什么,一步一步都会顺理成章。

孩子们慢慢走出座位,去寻找,在轻声敲打物品后,自觉将物品放到自己认为很合适的“朋友”旁边。在寻找环节中,我也主动去和幼儿互动,比如问问这是谁的朋友呢,这个物品你是怎么让他发声的呢?

孩子们确定所拿物品是谁的朋友毫不犹豫地就摆放好,没有让我费一丝口舌,孩子们就自觉地来到我的跟前。我开始检验成果,在互动中,很快地将个别物品重新归类。也拿出部分物品引导幼儿思考还有什么其它方法让它发声。

找朋友分类主要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一首打击乐,并不是将所有的乐器全部用上,对于相似音色的乐器是可以放在一组打击的。还得看指挥,这样演奏出来的才是好听的音乐,否则,就都是噪音了。明白了道理,幼儿就会自觉去遵守游戏规则了。

(3)演奏验证“乐器”效果

乐器不够的难题顺利得到解决,自然就是进行第三关打击乐游戏了。幼儿分组拿到自己喜爱的“乐器”,体现幼儿的自主性。拿着这些不一样的乐器孩子们演奏得可带劲儿了。第二遍,引导个别幼儿交换,或者重新换一样相似音色的乐器。最后一遍,全体幼儿将“乐器”放在椅子上,自由交换演奏。

整个环节气氛热烈,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与打击乐演奏的快乐情绪,在活动中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4)解除禁锢,发散思维

“我们身边的物品除了可以代替乐器,还可以代替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几个举手的幼儿无一例外的想到的全是某某物品代替某某乐器,毫无创新。

我立即播放幻灯片,逐一出示区域游戏图片,引导幼儿简单欣赏,冲击一下大脑,发散一下思维。

这一结束环节时间很短但非常重要,让幼儿把眼光投向更远更广的世界当中,对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其重要。

(5)延伸活动必不可少

“根植”下这一创新思维后,班级教师是应该及时巩固,或者可以在与幼儿的聊天中再及时生成关于“代替”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代替”的重要作用,从而参与到班级的区域游戏及其它游戏材料的制作中。

四、存在的不足

在材料收集中,我特意收集了矿泉水瓶,因为塑料瓶除了敲击出声,更重要的是我想让幼儿发现用手使劲一捏也是会出声的。可惜的是我在巡回指导的过程当中,仅仅指导那一名幼儿用捏的方法使其发声。但在集中讨论和验证时,根本没有提起这个瓶子,从而在演奏前自由选择“乐器”时,没有一个幼儿看中这个瓶子。

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做到将教学流程烂熟于心,才能更自然地驾驭课堂,让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让幼儿达到更充分的发展。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