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果冻
氛围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就是爱,就是智慧,就是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口气,表情,身心所散发出来的信息,是不是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美好、祥和、关爱以及很高的文化品味……
老师作为整个场景中的一个部分,你如果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对孩子关爱了,你就有可能以一个旗帜的形象与孩子形成交流,孩子就会将你作为一个具有人性光辉的符号去爱你,他也会受到人性光辉的照耀。要是你像个主持人,在表演一个教师的角色,你的内心就不会有更多的空间去关注孩子的心灵,那就是孩子配合你教学,而不是你帮助孩子成长。
所以说,当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实际上是忘我的,是没有自我的,心里只有孩子。而当你心里只有孩子的时候,你就成为教室场景的一个部分了,就成为教室的环境了。
比如说,一些成人都要教孩子懂礼貌,见了所有的叔叔阿姨都要问好,临走的时候都要说再见。其实我们调查了一下,所有的孩子对这件事情都痛苦万分。
但是我们又不能让孩子没有礼貌。怎么让孩子有礼貌呢?我们规定,所有的老师见了孩子都得先问好。因为你是成人,你已经有了多少年的知识学习,心智成长也已经完成了,你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孩子还是一个脆弱的小苗子,没有多少经验与社会阅历,为什么成人不先问候一个不是成人的人呢?所以,我们要求所有的家长不要逼着让孩子跟老师说再见、向老师问好,而是老师必须先向孩子问好。如果这个孩子问你好了,你没看见,有人告诉你,你要立刻撵上去说声对不起,我刚才没听见你问我好,得补上,否则孩子就会受到伤害。
这样我们就发现,后来所有的孩子见了老师都主动问好,一边喊着老师好,挥着手就过来了。礼貌已经成了他们的人格状态了。甚至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在幼儿园,老师正在罚她的站,突然看见有个老人正在窗外朝里面看,她便大喊一声“奶奶好!”引得全班一齐跟着向那位老人问好。
纪律也是这样,也要从孩子的内心入手,外在的约束必须建立在内在认同的基础之上。我们有个老师非常爱孩子,孩子怎么闹都不发火。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不尊重她了,胡闹,课堂上吵成一团。有一次,她哭着对我说:李老师,我当不了这个老师了,我想辞职。当时好多家长在场,说这个老师这么好,怎么就当不成老师了呢?
我说你先别喊着辞职,我来做给你看。三两下,就把那个班整顿得井井有条了。我也没喊着让他们安静下来,或者逮住一个不守纪律的杀鸡给猴看,我没有这样做,但是孩子很快就不闹了,安静下来了。
为此,我给老师开了个会,我说纪律是什么?纪律,是人类的一种素质。老师要是将纪律作为一种素质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来了,那他就会在所有的场合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遵守。纪律的建立不能靠老师的威严,也不能只靠严格的规定。纪律是人的心灵里的一种声音。作为群体生物,人天生就有着对于纪律对于秩序的渴望。
那个老师,为什么孩子不听她的?关键是没有让纪律进入孩子的内心,没有营造出一个氛围。
作为老师,你要让孩子感到你像一座航标上的灯。每只船都知道是你指明了这里的暗礁,可以绕过去,每只船上的人都因此而得到平安,不仅不会破坏这盏灯,还会向你致敬。
老师应该是这样一盏明灯,照亮孩子的心灵,使孩子一见到你,内心就会充满光明、充满快乐。他就会尊重你、佩服你、敬仰你。当一个孩子对老师充满了强烈的敬仰的时候,他就会顺从,顺从到……就像仆人对于主人那样!其实这是顺从真理,而不是顺从某一个人。就是最小的孩子,即便是三岁,都会因为你满足了他的心灵而对你心生顺从的。他就像喜欢心爱的果冻一样喜欢你。要是他的果冻掉到地上,他就心疼得不得了。你也就成为他心灵的果冻了。
心灵的果冻
08/04/03 17:11:26 标签: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