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我用复杂且矛盾的心情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的着笔点到底应该是什么! 对于第一名------争还是不争,应该争还是不应该争。如何给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讲清这个问题呢。我决定先从“分寸”讲起,即如何把握好争得“分寸”。再谈谈争的目的及不争的“潜台词”吧。
第一应该争,但绝对不能没有“分寸”的争。对于“分寸”我解释为适当的标准或限度。我们没必要在幼儿园的跑道上与小朋友为了谁跑了第一名而“争”得脸儿红红,但却应该在奥运会的跑道上为了千分之几秒的差异与其他选手“争”个伯仲。我们没必要在游戏中与小朋友们为了谁第一个找到了答案而“争”得脖子粗粗,但却绝对要在统一中国的问题上,与台独分子、分子们分毫不让,坚决捍卫! “幼儿园”与“奥运会”--------场合不同,有争与不必争的分别;“游戏”与“国家主权”-------事情不同,有争与不必争的差异;“朋友”与“敌对分子”--------对待的人不同,也有争与不必争的差别。根据场合的不同、事情的大小和性质、竞争的对手等等来决定争与不争,这就是---------把握“分寸”。
第一应该争,但争的最终目的是要做一个不断进取的人。刚造出来的航海罗盘,在没有磁化前,指针方向是混乱的;一旦被磁化,它就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地球磁场)支配着,指向同一个方向,且永远指向那里。在人的身上,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进取心。它使我们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不允许我们懈怠,让我们永不满足,每当我们达到一个高度-----争得了一个第一,它就会召唤我们向更高的境界努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此。小故事:爱迪生、斯旺以及许多科学家在同一时期研究电灯。其实,当时电灯的原理已经很清楚了,就是要把一根通电后发光的材料(灯丝)放入真空的玻璃泡里,竞争的焦点,在于谁能找到寿命长的灯丝。爱迪生与其他科学家一样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项研究,大家都憋足了劲,在众目睽睽下争当这一划时代的号角手。在经过1600多种材料的试验后,爱迪生率先找到了做灯丝的最合适的材料。在众多至力于此的科学家中争得了第一名。一旦取得了成果,就把它忘掉,扑向下一个------爱迪生就是这样的人。于是爱迪生的灯丝从持续发光45小时(此时已经获得成功)到170小时,再到600小时,接着又达到了1589小时……
争得第一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不断自我激励、始终向着更高境界前进的习惯,这样的第一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
浅尝辄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不会做出什么大成绩。一个有崇高目标、期望成就大业的人,总是不停地超越自我,拓宽思路,扩充知识,敞开生活之门,希望比周围的人走得更远。这样的人有足够坚强的意志,激励自己做出更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从一个第一名,走向另一个第一名……
第一可以争,但不要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在争。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果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加倍的悲凉。于是,他就将永远向前。可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第一的诱惑总在眼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于是生命会变成可怕的劳役。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最终的胜者,每一次的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时代的风向总在转变,那些被吹走的名字,也往往是曾经站在队列最前面的人。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正当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或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时,你身上那一个又一个的伤口,会让自己触目惊心,而且那种沁人心脾的疼痛也只能一人默默忍受。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唯一的奖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在那条长长的人生路上,孩子,请记住,追求更好或许强过追求最好。
该放松的时候,莫忘诙谐一笑;该放手的时候,试着平举双臂伸开五指,仰头望天,想象一下飞的感觉,是不是也很不错呢?!
后语:讲个小故事:1815年6月,威灵顿率领欧洲联军与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在比利时展开决战----著名的“滑铁卢战役”,结果是拿破仑惨败。但胜利的威灵顿却说了这样一句话:胜利,是除了失败之外最大的悲剧。
正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