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9)
2017.1.23 星期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那年,爷爷有幸跨进大学校门,而此前在农村、工厂已经有了五年的工作经历。由于文革动乱,连续十年没有正规招生,无论是教育界还是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局面。所以爷爷那届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来说,都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同学们各奔东西,能回原籍老家工作的,就已经寥寥无几,爷爷同届同系的同学仅有五六个。
爷爷坐东宴请同学,奶奶和我点菜。
右起依次为:覃爷爷、元爷爷、陈爷爷、我爷爷和文爷爷。
四年的同窗生涯情同手足,“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的情感弥足珍贵。之后,大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每年都举办家庭聚会,大家轮流做东,携家带户口欢聚一堂,三十多年来从不间断。除此之外,外地同学来常出差,大家也会屁颠屁颠赶来相聚,推杯换盏一醉方休。前段覃爷爷回乡聚会了一次,今天又给元爷爷接风洗尘,覃爷爷夫妇,还有好几个老同学也会参加,恰逢寒假期间,我也就有机会跟着奶奶、爷爷去凑凑热闹。
都年过六旬了,但个个都能“战斗”。
左一是覃爷爷的夫人苏奶奶
在爷爷的同学中,元爷爷也非常出类拔萃,不仅是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担任中国医学物理学会理事,湖北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他多年从事光纤通信与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检测、光电控制及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主持并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十余项重点科研课题。爷爷带我参加这样的与会,不仅为了向同学们展示阳光、健康、聪明的小包子,更是让我感受一下这种高科技知识群体相聚的氛围。
每次和元爷爷相聚,爷爷总要谈到一个话题,也是他曾经一个很大的遗憾。那是爷爷刚进县一中念高中的时候,因在运动会上获得跳远第一名,被选入学校男子排球队,经过一段时间的集训,成了队里的主攻手。后来因家庭原因转到市六中,从此中断了排球训练,成了校田径队的一员。元爷爷当时在县三中男排,两年的摸爬滚打,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加上独特的身高优势,被选拔到县中学生代表队。爷爷后来才知道,当年和他同进校男排,同是打主攻的那个同学,居然也成了县队的一员。于是推断,要是当年不转学,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悟性,后来进县队的没准是自己呢。
也就是这么一次看似平常的转学,就让自己的球技和元爷爷有了天壤之别——进大学后,元爷爷是校队的主攻手,爷爷只能当系队的副攻手,而且还是“板凳队员”。